黃慧娟
摘要:在日常的教學中,縱向貫通一直是教學的主腦。忙于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梳理,一堂課下來自己問心無愧,學生收獲寥寥。而那些橫向的耐人尋味的細節(jié)卻被遺失在角落中,這不利于提升學生的能力和興趣。
關(guān)鍵詞:細節(jié);誦讀;品味;落實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時間與教學內(nèi)容始終存在著一定的矛盾。為了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保質(zhì)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學內(nèi)容必須有所選擇,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蜻蜓點水。天馬行空或者詩性頓悟都會使教學成果大打折扣,一堂課下來,講者興起,聽者寥寥,教與學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便不能有機統(tǒng)一。
《知其不可而為之》是《論語》選讀課本中的一個重要專題,里面七則語錄主要體現(xiàn)了孔子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從時間上,它貫穿孔子的生平,從使用范圍上,它體現(xiàn)在《論語》的大部分篇章里。作為先秦文化典籍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本課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整個專題由“孔子不敢不告”、“接輿對話孔子”、“長沮、桀溺嘲諷孔子”、“隱士的不解”、“荷蕢者言”等小故事展開,充分展現(xiàn)了孔子積極入世思想的光輝和孤獨、寂寞于亂世,卻鍥而不舍地追求道的美德。另外,畢竟這是一篇文言性質(zhì)的課文,學生在閱讀、體悟方面存在著困難,講課一定不能太過草率,夯實基礎尤為重要。所以我將教學目標定為“理解、積累文中常見文言詞語和句式,通過誦讀法體會孔子禮崩樂壞情況下的孤獨無奈,通過討論法認識‘知其不可而為之思想的積極意義”。
在第一次授課時,我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找出隱士、平民對孔子的評價,并加以概括,以此來梳理文本。接下來讓學生通過誦讀法,分角色朗讀故事,設定情景體會孔子的處境。通過代入法,感悟孔子的態(tài)度。通過概括法找出孔子這樣做的依據(jù)。最后就關(guān)鍵詞“知其不可而為之”和學生進行探討,辨析莊子思想“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進一步深化理解,回歸教學目標,認識“知其不可而為之”思想的積極意義。
備完這堂課,自我感覺既有基礎落實,又有延伸拓展,讀與思并重,并且引用文本資料方面比較新穎,各個鏈接環(huán)節(jié)、邏輯結(jié)構(gòu)都沒有問題。學生通過課上學習,借助閱讀充分感悟孔子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還能通過比較文本深化對孔子思想的理解和認同,預期效果良好。但這堂公開課下來,無論從聽課反響還是學生反映抑或是自我評價方面,我都看到了不足。經(jīng)過課后向同事請教、自己認真反思,再讀備課資料等,我發(fā)現(xiàn)自己存在著“貪多求全”、“枝節(jié)繁瑣”等問題。一共七個小故事,除去兩個,我采用了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可以說已經(jīng)考慮到效率的問題,但是這里梳理內(nèi)容仍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而且講而不論,課后學生并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下面的環(huán)節(jié)如有感情地朗讀便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恰是重點所在。另外,對于每一則,一筆帶過,文本細讀沒有很好展開,很多課文問題根本沒有解決。當我問到“你如何理解孔子這種精神”,全班一片沉默。課后反思,應該是前面的文本細讀不夠,學生不能充分體會。正如《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到,“朗讀,是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朗讀,有助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朗讀,要貫穿語文教學的始終;朗讀形式的多樣化,有助于體會作者的情感”。
為了改變以上諸多問題,我利用一天的時間,充分分析另一個班的學情,對自己的授課內(nèi)容進行調(diào)整,并且借鑒教參上對于本課的教學實錄,對教學做出如下調(diào)整:
一、引入
古往今來,眾多賢人徘徊在生與死、明與暗的交界,現(xiàn)實逼迫他們必須做出抉擇。屈原慷慨殉國,漁父瀟灑出塵,劉和珍從容輾轉(zhuǎn),司馬遷忍辱茍活,這便是他們直面人生的氣度。而今天我們談談孔子,在那禮崩樂壞的春秋,他做出了怎樣的抉擇,帶給后世怎樣的啟迪?
二、見題知義
本文的題目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請從前三則語錄中找出“不可”的依據(jù)。
三、細節(jié)探究
1.孔子為何不敢不告?不敢不告體現(xiàn)了他怎樣的態(tài)度?你還能找出其他的依據(jù)嗎?
2.孔子最想訴說的對象是誰?為什么?孔子的訴說表明了他怎樣的氣度?
3.很明顯,二子對于孔子的態(tài)度是?你如何理解辟人之士和辟政之士?
四、因聲求氣,身臨其境
分角色朗讀故事,再次體會隱士、平民的態(tài)度,以及“不可”之下孔子的情感。
五、深度剖析
師生探討:如何理解“知其不可而為之”這種精神?莊子倡導“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兩者有什么不同?你更贊成哪一種,說說理由。
六、閱讀延伸
1.孔子周游列國,一生奔波。當他與弟子被困于陳蔡之間沒有糧吃的時候,他曾經(jīng)征求三位弟子對行道的意見和看法。子路持懷疑態(tài)度,認為孔子也許還沒有達到仁、智。子貢肯定孔子之道極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顏淵則說:“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不容然后見君子!”
2.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
七、結(jié)語
圣賢的價值在于穿越滄桑,給千年之后的我們以從容和慰藉,而千年之前,他微笑不語,一如夕陽正好。
經(jīng)過以上的調(diào)整,我在另一個班進行了授課,刪去了剩下的四則故事,只選三則進行精讀、細讀、品讀。力求通過誦讀,從關(guān)鍵詞上體悟孔子的態(tài)度,設問從表面句子的概括到思想的深度剖析,具有一定的梯度,比較符合學生的學習思維。我增設了細節(jié)探究,并且把它安排在因聲求氣之前,循序漸進。我還有個想法,應當在課堂上增加品讀的時間,多讀才能多思,多讀才能理解得更深,以后可以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在另一個班授課效果較好,學生感覺這些問題并不困難,在閱讀的基礎上能夠進一步思考,認識“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2017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2]楊伯峻.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