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語里的感嘆詞作為一個特殊的詞類,就其詞性和范圍等方面一直存有爭議。2005年語言學雜志《言語》推出特集“感動詞:未開拓の研究領域へ”,說明在當時日本學界感嘆詞的研究是尚未開拓的領域。在15年后的今天看來,對其研究仍有深入思考和探討的空間。本文以日語感嘆詞的研究為中心,對國內(nèi)和國外(日本)相關文獻展開梳理,并對國內(nèi)研究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jié)評述,以期為今后國內(nèi)日語感嘆詞的研究提供思路和視角。
關鍵詞:日語感嘆詞;中日對比;文獻綜述
作者簡介:陳衛(wèi)(1995-),女,漢,河南信陽人,蘇州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語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36--02
引言:
日語的感嘆詞寫做“感動詞”又被稱為“間投詞”,常見的有“あら”“まあ”“ねえ”等等,是沒有活用變化的獨立詞。根據(jù)石川創(chuàng)(2007)的調(diào)查,不管是日常會話還是電視廣播,出現(xiàn)最多的就是感動詞類。感嘆詞直接表達人的感情、態(tài)度,一般用于日常口語中,在整個談話交流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目前在國內(nèi)的日語教育和研究中卻不太受到關注,日語學習者也鮮少有機會接觸感嘆詞的學習和使用。下文就國內(nèi)外關于日語感嘆詞的研究進行總結(jié)。
一、日語感嘆詞的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
1.1 整體研究
針對日語感嘆詞的整體論述,國內(nèi)的研究目前較為匱乏。
關于性質(zhì)的考證,劉耀武(1985)結(jié)合山田孝雄、橋本進吉等語法學家的理論,認為感嘆詞被認定為句子成分的論據(jù)不夠充分,應是除實體詞、附屬詞以外的第三大詞類,而且寒暄語和口令不應包含其中。關于功能的考察,張慧芬(1997)結(jié)合小說例句,總結(jié)出作為二次性品詞的感嘆詞具有連接話語、表達情感、應答呼喚的功能以及一詞多義、語音結(jié)構(gòu)的單純性等特點。
以上兩篇僅限于對感嘆詞相關性質(zhì)特點進行理論性的概述,近幾年出現(xiàn)了實證性的系統(tǒng)考察,潘琦(2018)據(jù)三本國語辭典的收錄情況,對日劇臺詞里80個(不重復計數(shù))感嘆詞進行出現(xiàn)頻率的統(tǒng)計,依據(jù)村木(2012)的分類,結(jié)合實例具體分析了其意義和功能。最后考察了性別差異上的使用傾向。加之對其意義、句法、音聲等特征的概括總結(jié),該文可以稱得上是第一篇關于感嘆詞詳細而又系統(tǒng)的論述,但選取的兩部日劇臺詞的樣本量較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結(jié)果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此外在習得方面目前僅有一篇研究,張淑華(2014)發(fā)現(xiàn):初中上級學習者對感嘆詞的掌握均不理想,存在使用回避的現(xiàn)象。而且易將其與助動詞混淆使用,但對應答型感嘆詞的掌握最好。在影響習得因素的分析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調(diào)查者是通過動漫和日劇來接觸感嘆詞。其中就教材《新編日語1~4》中詞匯項目里感嘆詞的數(shù)量進行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僅有36個。指出了國內(nèi)教材中感嘆詞收錄不足,課堂對感嘆詞缺乏體系性說明等問題。
1.2 個別研究
關于感嘆詞的個別研究集中在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匯型感嘆詞”上。談話標識功能方面,張輝(2011)對“さあ”、李孟欣(2011)對“まあ”分別進行了探討。語用論方面,鄭重(2012)分析了否定感嘆詞“いいえ”“いや”在利奇禮貌原則指導下的使用實例。翻譯的角度,有對文學作品日譯版《紅樓夢》(蘇德昌,1997)中的“ねえ”、漢譯版《挪威的森林》(冉秀,2012)中的“まあ”等感嘆詞進行的考察。
二、日語感嘆詞的國外研究現(xiàn)狀
和國內(nèi)相比,日本學界關于感嘆詞的研究開展時間更為早,研究視角更加豐富和深入。
2.1 語法研究
早期對感嘆詞的研究主要散見于語法專著里。關于詞性的探究,根據(jù)鈴木(1973)的追溯,“感動詞”這一術語最早出現(xiàn)在大槻文彥的“語法指南”(1889)中,副助詞和終助詞也包含其內(nèi)。后來有學者批判這一觀點,并認定感嘆詞為“感嘆副詞”(山田,1936);在此基礎上感嘆詞進一步被看作“陳述副詞”(渡邊,1951)。但是持相反的觀點的學者認為應將其作為不含概念過程的“辭”來看待,而不是“自立語(詞)”(時枝,1950),即將其看作虛詞。還有一種觀點主張將其當做文中的“句”來看待,認為感嘆詞是主體和客體“未分化”的表現(xiàn),是“詞”要素和“辭”要素的融合體(鈴木,1973)。
2.2 話語研究
之后現(xiàn)代日語的研究,特別是談話視角的探討開始受到關注。定延、田窪(1995)比較了日語填充詞(filer)“ええと”和“あの(ー)”,從“心理操作觀察”的視點對兩個詞語的機制進行了考察。森山(1996)將感嘆詞分為應答型和情動型兩大類,指出應答感嘆詞作為傳遞信息、推動會話展開的工具被使用。并將其形式特性與情動方式關聯(lián)起來,以泉水為例,將情動型感嘆詞又分為“內(nèi)發(fā)系情動”和“遭遇系情動”兩類。
2.3 音聲分析
山口(1984)以“一次感動詞”為中心,依據(jù)語音構(gòu)造按形式將感嘆詞分為14種類型。須藤(2008)運用日劇對話材料和被試者朗讀的音聲數(shù)據(jù),考察了感嘆詞“うん”的意義和功能,并分析了“あ”的音聲特征和對話者的雙方關系有著怎樣的關聯(lián)??ぃ?018)歸納總結(jié)了7種音調(diào)類型,指出感嘆詞應當有獨立的音調(diào)規(guī)則。
2.4 分類和范圍
鈴木(1973)將感嘆詞概括性地分為情感表現(xiàn)(吃驚、詠嘆)和意志表現(xiàn)(呼喚、應答)兩大類?!度毡菊Z學研究事典》(2007)將“感動詞”歸納為①說話者的感動、詠嘆、疑問等(ああ、あれ等)②呼喚(おい、こら等)③應答(はい、うん等)這三種意義和用法。大部分國內(nèi)研究者也都普遍采取這一分類標準。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視角的分類。談話功能的角度,分為“入出力制御系”和“言いよどみ(filer)”兩大類(田窪、金水,1997);詞的由來角度,分為“詞匯型感嘆詞”和“非詞匯型感嘆詞”(田窪,2005);根據(jù)“聽者存在的有無”,分為“任意感嘆詞”和“義務感嘆詞”,其中狹義的感嘆和口令歸屬前者,應答詞和填充詞(言いよどみ)歸屬后者。(村木,2012)。
根據(jù)文獻的總結(jié),盡管各個學者對感嘆詞的分類不盡相同,但其標準卻有相似之處,即依據(jù)情感產(chǎn)生的內(nèi)心世界與外界(他人)的關系。
2.5 其他
日本語教育領域,野田(2015)從“使用母語感嘆詞”、“感嘆詞的語形和發(fā)音不恰當”等5個方面,關注了非母語者在感嘆詞上不自然運用的情況。此外方言學領域,還有考察發(fā)覺失敗時發(fā)出的感嘆詞“しまった!”(澤村、小林,2005)、指示系感嘆詞“呼喚貓的聲音”(小林,2015)在地區(qū)上的使用差異情況。
三、中日對比研究的現(xiàn)狀
漢語中的感嘆詞稱為“嘆詞”,常見的有“啊”“呀”“嗯”等。在有限的論作中,主要是國內(nèi)日語學者的研究以及中、日方學者的共同研究。
20世紀末,國內(nèi)學界開始了針對日語感嘆詞的研究。曹大峰、森山(1999)在森山(1996)關于“情動型感嘆詞論考”的基礎上,從800萬字的語料庫中收集漢語用例,與日語進行了音韻、音調(diào)形態(tài)和功能的對比分析。同時指出一直以來對比研究中對感嘆詞關注度不夠的問題。進入21世紀,劉元滿(2000)指出與漢語相比日語感嘆詞輔音開頭以及多音節(jié)的詞占優(yōu)勢、有使用上的性別差等特點。此外這種概括性比較還有蔣靜(2013)的考察。
比起龐大數(shù)量的詞匯對比,感嘆詞的個別對比探討更受關注。
森山、張敬茹(2002)指出感嘆詞“さあ”和從移動性動詞中派生出的“來”有類似的功能,后接命令、勸誘等動作啟動的內(nèi)容,但“來”喚起注意的意味更為強烈。郭蓉菲(2010)以含有“揶揄”意味的感嘆詞為中心,基于“中日對譯語料庫”,對日語“こら”“やーい”“ほら”等和漢語“喲”“哈”“嘿”等進行比較,指出表示“驚訝”和“提醒、警告”的感嘆詞在多數(shù)情況下可轉(zhuǎn)化為含有“揶揄”意味的詞。楊虹、中川(2014)將形式及用法上具有相似性的“あ、え、お”系感嘆詞、和漢語“啊、唉、哦”進行了分析比較。
四、比較分析
整體來看,與日本相比中國學界的相關研究總量少,研究基礎也較為薄弱。分為以下幾點進行總結(jié)。
研究內(nèi)容:普遍采用日本學界的“感嘆”“呼喚”“應答”三種意義分類,分類標準較為單一。中日對比方面集中在意義和功能上有相似點的詞,對比的依據(jù)缺乏科學性,音聲方面的考察缺乏實驗依據(jù)。
研究材料:除了小說的對話文本,也有基于對譯語料庫的實例分析,近幾年也出現(xiàn)利用更為接近于實際口語的日劇臺詞進行的統(tǒng)計分析,但由于考察的日劇數(shù)量有限,其結(jié)果分析缺乏普遍性。此外通過對自然語料的收集進行的實證性考察目前仍為空白。
研究領域:在日語教育方面,雖然近些年關于學習者對感嘆詞不容樂觀的習得情況得到了部分學者的關注,但專業(yè)教科書中感嘆詞收錄匱乏、對于其他學習資源的開發(fā)度較低的現(xiàn)狀,仍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同時感嘆詞的整體和個別研究,其深度及廣度都值得進一步挖掘探索。
五、結(jié)語
通過整理,我們發(fā)現(xiàn)日語感嘆詞的研究仍存在諸多課題。比起爭論詞性學上的歸屬問題,將繁多的感嘆詞分別設定為研究對象卻是可能的(小林隆,2017),雖然感嘆詞在品詞論上尚未有定論,但我們不能忽略對感嘆詞個別研究的深入考察。同時日語感嘆詞數(shù)量之多種類之繁,也與日本人獨特的行為意識密不可分。今后也可從文化角度入手進行考察。
筆者期待通過以上的梳理,為今后漢日對比研究提供多維度的參考。同時希望引起學界對日語感嘆詞習得教育的重視,促進廣大學習者能以更加自覺的形式去有效利用感嘆詞的功能。
參考文獻:
[1]鈴木一彥(1973)「感動詞とは何か」『接続詞·感動詞』(品詞別日本文法講座 6)明治書院,137-175.
[2]定延利之·田窪行則(1995)「談話における心的操作モニター機構(gòu)」『國文學解釈と鑑賞』56(7),65-70.
[3]森山卓郎(1996)「情動的感動詞考」『語文』65, 51-62.
[4]田窪行則·金水敏(1997)「応答詞·感動詞の談話的機能」『文法と音聲』くろしお出版,257-279.
[5]曹大峰·森山卓郎(1999)「感動詞に関する日中対照研究」『二一世紀的日語教育』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333-341.
[6]森山卓郎·張敬茹(2002)「動作発動の感動詞「さあ」「それ」をめぐって」『日本語文法』2(2), 128-143.
[7]郭蓉菲(2010)「からかい意図の感動詞:日中両國の日常會話における用例分析」福井工業(yè)大學研究紀要(40),564-574.
[8]村木新次郎(2012)「感動詞の問題」『日本語の品詞體系とその周辺』, ひつじ書房, 343-376.
[9]張淑華(2014)「日本語感動詞の習得狀況に関する考察——東南大學日本語學科の學生を?qū)澫螭趣筏啤谷照Z教學與日本研究,164-173.
[10]楊虹·中川正之(2014)「中國語と日本語の感嘆表現(xiàn):感嘆詞“啊”“唉”“哦”を中心に」日中言語研究と日本語教育(7),50-60.
[11]劉耀武.日語感嘆詞論考[J].日語學習與研究.1985(6).
[12]張慧芬.日語會話中的二次性品詞-以感嘆詞為中心-[J].日語學習與研究.1997(1).
[13]劉元滿.漢日嘆詞特點的比較[J].漢語學習,2000(1).
[14]潘琦.關于日語中“感動詞”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