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阿永
在人教版高中選修教材《外國小說欣賞》教學中,由于閱歷的限制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缺失,很多學生對小說的解讀失于淺表化,甚或誤讀,難以領略到其美在何處。那么,如何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挖掘文本內涵,把握小說的審美特質,真正理解外國小說的藝術魅力,進而促進其審美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呢?筆者認為,外國小說語言的隱藏表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準確深入地解讀文本,有必要通過深度閱讀,引導學生梳理小說隱藏表達的言語特征,掌握小說隱藏內容的顯示路徑,以提高文本深度閱讀的能力,促進審美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小說的隱含表達帶來了藝術的張力和豐富的審美想象空間,但如果不了解常見的隱藏表達的言語特征,則讀者很可能無法抵達文本的深處,從而妨礙其深度的理解。下面以教材選文《禮拜二午睡時刻》為例就小說隱藏表達的幾種情況進行梳理。
在小說對話中,人物有時要表達自己的思想,有時又要掩飾自己的思想,在心口的矛盾沖突中,可能會出現答非所問的斷裂,從而帶來了小說內容表達的隱藏性?!皬男≌f內容和藝術的有機構成整體性考慮,人物言語(也包括敘事脈絡)的連貫是小說的基本特征,而斷裂只是確立這一基本特征前提的非常態(tài)。非常態(tài)是常態(tài)的補充,借此補充凸顯常態(tài)的現實性和合理性。”①如:
神父吁了一口氣。
“您從來沒有想過要把他引上正道嗎?”
女人簽完字回答說:
“他是一個非常好的人?!?/p>
細讀對話,我們發(fā)現,神父問的是母親,母親回答的是兒子,一問一答似乎答非所問。答非所問的近似斷裂的處理,反而更應引起讀者分析其和連貫的深層次的復雜關系。因此,要使其連貫不斷裂,我們必須探究上下文的內容。女人在說自己的兒子“非常好”的時候,聽者,神父,也包括讀者,可能都會有疑問:他是個小偷,有道德缺陷,怎么就非常好了?聯(lián)系下文:
那個女人還是神色自如的繼續(xù)說:“我告訴過他不要偷人家的東西吃,他很聽我的話。過去他當拳擊手,有時候叫人打得三天起不來床?!?/p>
“他沒有辦法,把牙全都拔掉了?!迸⒆硬遄煺f。
“是的,”母親證實說,“那時候,我每吃一口飯,都好像看到禮拜六晚上她們打我兒子的那個樣子?!?/p>
我們看到,兒子是個拳擊手,為了減輕重拳把牙打掉和咬到舌頭的痛苦,他“把牙全都拔掉了”,他活得很努力很艱辛。母親在證實中說:“我告訴過他不要偷人家的東西,他很聽我的話”,而如果我們把“吃”這個字刪除,再讀一遍,我們發(fā)現,原文強調了“吃”,偷東西是為了吃,為了活下去。
聯(lián)系著名的拉古迪亞的拷問:“一個人為錢犯罪,這個人有罪;一個人為面包犯罪,這個社會有罪。”當我們學會從弱者的生存境遇出發(fā)去看待社會犯罪問題,我們明白了窮人并沒有偷竊的權利,但社會卻有幫助他們讓他們免于餓死的義務。至此,我們發(fā)現母親的回答和神父的問話似斷實連,母親不認為兒子有品行的問題,不認為自己教育失職。也只有這樣的深入探究,才不會使我們的文本解讀停留在母愛的偉大及母愛有超越世俗道德的力量,從而引導每個人不管對眾好生,還是對眾惡生,都應懷有寬容的大悲憫情懷和關愛民生的濟世情懷。
所以,理解這種答非所問的邏輯斷裂,以及其他形態(tài)的言語斷裂,應學會上下勾連,把它放在上下文的連貫中整體考慮,并在深入思考中揭示主題。
言說本質上受制于人的思維,說話人冷靜時的言語可控,或者沖動時的言語不可控,可能是言說者的自因或外部闖入的他因導致,要探尋其中合理的因果邏輯,應回歸文本,從相關段落尋找合理解釋。如:
“你要是還有什么事,現在趕快做好!”女人說,“往后就是渴死了,你也別喝水。尤其不許哭?!?/p>
女孩子點點頭。
母親的嚴厲是一種突變。我們先看看課文的第二段:
“你最好把車窗關上,要不,你會弄得滿頭都是煤灰的?!?/p>
母親讓女兒關窗,是用建議的方式,而且還說明她建議關車窗的理由。這是一個慈愛的母親,但是慈愛的母親為什么突然變得嚴厲近乎粗暴?什么情況引發(fā)了母親的變化?發(fā)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應該在哪里找呢?聯(lián)系上下文提供的信息:火車到站了,到達小鎮(zhèn)了。也就是說,在母親命令女兒的時候,火車快要到站了?;疖嚨秸竞湍赣H對女兒的要求是因果關系。因為到站了,所以她讓女孩把鞋穿上,把頭梳好,有什么事趕快做好。這很好理解。但是,如果停留在這個層次,我們還是沒有真正深入女人隱藏的內心世界。我們必須繼續(xù)追問為什么“尤其不許哭”。因為親人去世而悲痛哭泣不是很正常的情感表達嗎?不許哭就是不許悲傷嗎?母親是要求女兒不要悲傷嗎?當我們給這個句子添加上下文的火車到站的信息,就可以把母親的意思表達得更清楚一些?!暗秸玖耍搅诵℃?zhèn)尤其不許哭?!蹦赣H其實是要求女兒到小鎮(zhèn)了不許哭,不要在鎮(zhèn)上的人面前哭。母親是要求女兒不在外人面前哭,不要把悲傷表現出來。這和母親在火車上的鎮(zhèn)定安詳是一致的。內心的真實情感不想外露出來,不想讓別人看到。也只有分析到這里,我們才能把這種非常態(tài)與小說整體連貫起來,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堅強而自尊的母親形象。強烈的自尊使她壓抑著她內心真實的情感。不能哭,不僅是母親對女兒的要求,更是母親對自己的要求。
而另一句話,也是最不好理解的一句:“往后就是渴死了,你也別喝水?!蹦赣H對女兒的這種命令看起來很無理。我們說,言為心聲。母親無理命令的背后更多的是她內心世界的反應。當我們設身處地地想想,如果你是文中的她,你的內心是怎樣的?你可能在想什么?人?事?物?小鎮(zhèn)對于母親是陌生的。到站了,要去找神父拿鑰匙,怎么應對神父?能不能見到兒子的墳墓?路上可能還會遇到什么?到小鎮(zhèn)了,兒子的墓就在這里,兒子的葬身之地又引發(fā)她內心的喪子之痛……這些想法有對未知的焦慮,有一直壓抑在心的喪子之痛,還有對世俗目光的擔憂,所有這些焦慮、悲痛、擔憂形成一種重壓,壓得母親喘不過氣來。而強烈的自尊又不允許她嚎啕大哭,釋放壓力。因此,這一無理的命令的非常態(tài)表達,其實就是母親內心壓抑的一種短暫的宣泄。母親不僅帶著巨大的喪子之痛來到小鎮(zhèn),還頂著世俗的壓力來祭奠人們眼中的小偷兒子。我們要能理解母親強硬的語氣背后包裹著痛苦、壓抑和焦慮的心。
而下文當小女孩“目不轉睛地瞅著母親。她母親也用慈祥的目光看了她一眼”。母親這時候又恢復了常態(tài)??梢?,女人的反常明顯是受到某種干擾,這種干擾帶來的情緒突變真實地反映了母親復雜壓抑的心理狀況,體現出人物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增加了敘事的波瀾,最終使人物形象更鮮明豐富生動。
因此,只有當我們把非常態(tài)與常態(tài)的因果鏈條連貫起來,使言說外在和言說內涵整體契合,我們才能真正讀懂文本。
小說是用形象說話,往往不把話說盡,含不盡之意于言外。要讀懂小說,就要讀懂人物對話的弦外之音。孫紹振老師說過,“凡是寫得精彩的對話,都有這種心口誤差的特點,正是這種心與口不一致的地方,人物的對話顯出了立體感,”“對話的最高藝術效果是由對話和潛對話的錯位結構造成的,”“人物內心的復雜變幻本來是要用言外之意去提示的,”“沒有‘潛在對話’的對話是沒有人物心理的立體感的”。②如:
“等到太陽落山再去吧!”神父說。
“會把你們曬壞的,”神父的妹妹在客廳深處一動也不動地說,“等一等,我借給你們一把陽傘?!?/p>
“謝謝!”那個婦女回答說,“我們這樣很好?!?/p>
她挽著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
女人用“我們這樣很好”拒絕了神父、神父妹妹的勸挽,也就是告訴神父和神父妹妹,“我們這樣很好,沒事的,請不必擔心!”而細細品讀“這樣”一詞,其中的潛對話更豐富,可以是對小鎮(zhèn)圍觀的居民說的——“我們拿著花去祭奠親人,這樣很好,你們看什么呢”;還可以是女人對女兒和自己的鼓勵,“我們就是要這樣從前門光明正大的走出去,這樣很好,看他們能怎么樣”。面對這場無形的審問,女人的這句話流露出了其勇敢、堅毅和自信的性格。
因此,人物言語的簡潔反而更應引發(fā)讀者對文字的理性玩味,使讀者思考言外之意。有時我們會停留在表面一致的邏輯分析,而真正要深入解讀文本,我們要關注小說的對話與潛對話,要追求外在邏輯和內在邏輯、客觀邏輯和主觀邏輯的一致,要以立體化視野來分析人物言行舉止間的整體協(xié)調。
文學文本往往突破單向度的思維方式和單一的表達功能,以更具綜合功能的語言力量,使得整體與部分、各部分間的關系趨于復雜和多面。而小說中人物對話是對現實生活對話的模擬,其中必然體現現實對話的特征。“現實對話包含兩部分,一是人際交往中真實可感的言語對話,由語音、詞匯、語法等要素構成,另一部分是隱藏于概念意義、命題意義之外,但又確實為語言單位的音和義所承載的隱性意義,即我們所說的言外之意,包括說話者通過該語言單位傳遞給聽話者的各種間接信息,如言語意圖、說話者的情感和態(tài)度等,聽話者不可能由字面意義直接整合而獲得,必須結合語境進行語用推理才能獲得。”③下面以《禮拜二午睡時刻》為例,分析小說文本隱藏內容的顯示路徑。
抓住句中動詞、形容詞或副詞,通過刪改對比分析,有助于顯示句段隱藏的含義。
那個女人好像還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她透過紗門朝大街上看了看,然后從女孩子的手里把鮮花奪過去,就向大門走去。
當我們把“好像”刪掉,句子呈現的意思是女人不知道外面的事。沒刪掉,就是女人知道,“好像”點明她是故意裝作不知道的。由此可以看出女人面對圍觀人群的鎮(zhèn)定。當我們把“奪”換成“拿”,表達效果明顯不同。“奪”,是用力拿過來,“奪”更有一種力量,毅然決然地、堅決的、不容改變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母親堅定的、憤怒的、勇敢的內心,面對小鎮(zhèn)居民,她故意從前門走出去,拿著鮮花,有著向小鎮(zhèn)居民、向這個冷漠的社會發(fā)出挑戰(zhàn)的意味。
細節(jié)是小說教學的重要切入點,也是顯示隱藏的重要抓手。挖掘細節(jié),尋找矛盾,可以現微知旨。上文我們在分析母親神色自如地說“我告訴過他不要偷人家的東西吃”這句話時,抓住“吃”這個細節(jié),因為它關系到偷東西的性質界定,也因為這個細節(jié),小說關注那些苦難的人的悲憫情懷的主題得以彰顯。
從語言分析再到語境分析,有助于探尋小說的因果鏈條,有助于顯示隱藏的真相。上文我們在分析母親為什么對小女孩的態(tài)度變得嚴厲近乎粗暴的時候,就是聯(lián)系上下文去尋找因果真相的,火車加快速度駛向目的地,越來越接近目的地,這種外在環(huán)境的變化導致母親心理環(huán)境的更大變化。
當我們想象并投入到小說人物的各種情境之中,細聽其言,想象其人,探究其心,隱藏將得以顯示。如分析“我們這樣很好”一句時,我們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如果你是文中的她,你是怎么想的。借助聯(lián)想、想象,投入情境,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文本所蘊含的豐富內涵,不僅能理解人物的語言,而且能深入理解到人物語言的潛臺詞。
當女人不動聲色地說她就是上禮拜在這兒被人打死的那個小偷的母親時,“神父打量了她一眼”,為什么“打量”?學生的回答大多指向神父的“好奇”“驚訝”,他們從日常生活經驗出發(fā)去解讀“打量”,這是想當然的思維慣性。主要是沒有整體把握,整體感悟的自覺,沒有以整體的視角來處理文本的局部關系。聯(lián)系后文,神父問女人:“您從來沒有想過要把他引上正道嗎?”神父的話里涉及了兩個人“您”“他”,神父做了兩個認定,也即神父的言外之意有兩點:您的兒子是走邪道的小偷,您作為小偷的母親是失職的。這是正式的道德審問。我們把這句話與剛才神父的打量聯(lián)系起來,我們會發(fā)現神父這個打量不是好奇,不是一個普通人面對另一個陌生人的仔細觀察,而是一個具有宗教神權的人對一個世俗認為道德有虧的小偷的母親的審視。這樣的局部需要以整體視野來解讀,需要在局部與局部的互相組合中闡釋。又如,母親眼中的兒子是非常好的人,即使在聽到兒子因偷竊而被人打死之后也沒有懷疑過。正因為她信任兒子,所以在神父審問的時候,她一直維護她的兒子。這種信任成為一種信念,支撐著母親的堅強和尊嚴,也讓母親變得無懼與無畏。這樣我們就能夠理解前文女人的眼神,“兩眼直直地盯著神父”,也許她在說:“不要這樣看我,我兒子不是壞人”。我們要從整體上才能理解母親這一神態(tài)。因此,以整體的視野解讀文本的局部關系,不僅要聯(lián)系段落前后的句段,還要聯(lián)系全文的其他段落,把表面的矛盾與內在的邏輯連貫起來,在這種邏輯的尋找中揭示潛在的主題意義。
現代敘事學和接受美學認為,小說作為一門敘事藝術,其敘事法則必須以審美價值的實現為宗旨,其敘事藝術的目的在于創(chuàng)設文本的“召喚結構”以喚起讀者的審美期待,而小說審美價值的最終實現也有賴于讀者閱讀的審美再創(chuàng)造活動。正如接受美學創(chuàng)立者之一堯斯所認為的,文學作品的意義與價值本身,不只是作者所賦予的,或作品本身所囊括的,而是包括讀者閱讀所增補和豐富的。④隱藏表達作為一種藝術手段,使得作品具有了豐富的“召喚性”,有著豐富的審美效果,但這需要讀者去“顯示”,去進一步完善。隱藏與顯示的過程,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文學審美鑒賞活動。小說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鑒賞力的重要載體,通過深度閱讀讓學生成為一個文學作品的審美者和闡釋者,學會將隱藏表達進行顯示,有利于豐富他們的審美體驗,促進其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
杰出的小說具有深廣的審美張力空間,當表層簡約的語義表達隱藏著深層的內心動作,人物的口頭表達與人物的內心情感形成對比,二者的反差造成了張力效果。正如母親一句“你要是還有什么事,現在趕快做好”,讓我們感受到慈愛的母親突如其來的聲色俱厲,感受到了情感多樣組合的張力效果?!帮@示”的過程,是學生從文本塑造的意境中獲得諸如擔憂、恐懼、不安等復雜情感的過程,是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感閱歷的過程,有利于提升學生自身的審美感知力。
隱藏可以說是一種留白藝術?!皬睦碚撋险f,小說中呈現的任何一位對象,只要沒有正面描寫的,都有可能是一種留白藝術的體現”。⑤人物的語言只是人物心情的一種線索,隱藏表達下的情感克制與敘述空白,給讀者留下很多疑問,制造閱讀懸念的同時,也可能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和審美想象。母親外在是“不動聲色”“神色自如”,內心是悲傷痛苦,恐懼不安,內外的對比度越是強烈,就越能激活讀者的想象力和理解力。這樣的“顯示”過程,就是豐富審美想象力的過程。
小說的隱藏,是一種含蓄表達。沒有對隱藏內容的顯示,我們就會停留在對文本表層意義的理解上。正如《禮拜二午睡時刻》,如果沒有對文中隱藏的“顯示”,學生可能停留在對超越世俗道德的母愛的感知上,不能理解小說所表達的人道主義的悲憫情懷。隱藏的含蓄美和豐富性,要求讀者聽出文本的弦外之音,悟出文本的言外之意,這種“顯示”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審美理解和創(chuàng)造力。
總之,理解隱藏藝術,掌握顯示的路徑方法,能夠增強學生細讀文本的功夫及對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使其可以更快、更好地融入到文學作品中,從而促進其審美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