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松濤
(鄭州大學醫(yī)院檢驗科,河南 鄭州 450001)
萎縮性胃炎(atrophic gastritis,AG)作為臨床胃炎的一種類型,因胃粘膜腺細胞損失所致慢性炎癥,是胃癌前疾病。臨床發(fā)現(xiàn),80%胃癌患者伴有萎縮性胃炎,因此,早期診斷有助于防治胃癌,改善患者預后[1]。目前,臨床常采用內(nèi)鏡加黏膜活檢的方法診斷萎縮性胃炎,但由于內(nèi)鏡檢查的成本較高,不宜于篩查。臨床發(fā)現(xiàn),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Ⅱ、胃泌素 17(gastrin-17,G-17)在萎縮性胃炎發(fā)病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可能有成為該疾病生物標志物的潛力[2]。本研究以我院120例胃炎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PGⅠ、PGⅡ、G-17在萎縮性胃炎、非萎縮性胃炎與健康志愿者中的水平變化,為萎縮性胃炎的診斷提供參考。
1.1 患者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0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慢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⑴年齡≥18周歲;⑵無其他胃腸道疾??;⑶近期未服用影響檢查結果的藥物如H2受體拮抗劑等。排除標準:⑴合并免疫功能障礙者;⑵拒絕參與本項研究者。根據(jù)納入排除標準,共納入研究對象120例,非萎縮性胃炎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齡29~66歲,平均49.15±3.11歲;輕度萎縮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齡30~67歲,平均49.18±3.09歲;中度萎縮組 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28~68歲,平均 49.21±3.27歲;重度萎縮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29~66歲,平均49.23±3.12歲。對照組為健康成年人,共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齡27~67歲,平均49.20±3.08歲。各組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第二天早晨8點空腹抽取3ml肘靜脈血,進行10min離心,提取上清液,保存至-20℃待檢。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 PGⅠ、PGⅡ、G-17 水平[3],試劑盒由上海酶聯(liá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IL-18、IL-6水平,試劑盒由北方免疫試劑研究所提供,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hsCRP水平,試劑盒由伊利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嚴格按照說明書中的步驟進行操作。
1.3 評價指標 觀察各組胃蛋白酶Ⅰ(PGⅠ)、胃蛋白酶Ⅱ(PGⅡ)、胃泌素-17(G-17)水平的差異,比較各組細胞因子水平的差異,分析萎縮性胃炎組患者PGⅠ、PGⅡ、G-17水平與細胞因子水平的相關性。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1.5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進行統(tǒng)計描述,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或百分率進行描述,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關分析法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各組患者PGⅠ、PGⅡ、G-17水平的比較 各組患者PGⅠ、PGⅡ水平由高到低分別為對照組、非萎縮性胃炎組、輕度萎縮組、中度萎縮組和重度萎縮組,G-17水平由低到高分別為對照組、非萎縮性胃炎組、輕度萎縮組、中度萎縮組和重度萎縮組。見表1。
表1 各組患者PGⅠ、PGⅡ、G-17水平的比較()
表1 各組患者PGⅠ、PGⅡ、G-17水平的比較()
注:*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非萎縮性胃炎組比較;&P<0.05:與輕度萎縮組比較;△P<0.05:與中度萎縮組比較。
120.27±16.15 85.34±11.22*60.17±8.08*#31.25±5.12*#&23.22±2.05*#&△組別 PGⅠ(μg/L)對照組非萎縮性胃炎組輕度萎縮組中度萎縮組重度萎縮組PGⅡ(μg/L) G-17(pmol/L)21.55±3.12 16.12±3.01*12.05±2.16*#7.16±1.73*#&3.35±0.78*#&△10.24±1.58 12.49±3.15*15.96±2.04*#20.09±3.11*#&25.45±2.01*#&△
2.2 各組患者細胞因子水平的比較 各組患者IL-18、IL-6和hs-CRP水平由高到低分別為重度萎縮組、中度萎縮組、輕度萎縮組、非萎縮性胃炎組和對照組。見表2。
2.3 萎縮性胃炎組患者PGⅠ、PGⅡ、G-17水平與細胞因子水平的相關性 Spearman相關性分析顯示,萎縮性胃炎組患者的PGⅠ、PGⅡ水平與細胞因子水平負相關,G-17與細胞因子水平正相關。見表3。2.4 PGⅠ、PGⅡ、G-17聯(lián)合檢測對萎縮性胃炎診斷的敏感性分析 PGⅠ、PGⅡ、G-17聯(lián)合檢測對萎縮性胃炎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度、ROC曲線下面積均高于單項檢測。見表4。
胃癌作為臨床消化道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與死亡率。萎縮性胃炎是一種胃癌前疾病,由胃黏膜固有腺體數(shù)量減少,黏膜基層增厚為特征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4]。萎縮性胃炎發(fā)展為胃癌是一個漫長、多階段、多基因的變異累積過程,因此,早期診斷并積極治療,對預防胃癌具有重要作用[5]。通過胃粘膜活檢很難在胃癌的癌前病變患者中展開篩查工作,且檢測成本較高,不易于患者接受[6]。
PG是胃蛋白酶的前體,臨床常根據(jù)胃粘膜分泌的免疫活性將其分為PGⅠ、PGⅡ,其中PGⅠ由胃體黏膜主細胞與粘液頸細胞所分泌,PGⅡ則在此基礎上增加胃竇幽門腺與十二指腸腺分泌,在胃液酸性環(huán)境中轉(zhuǎn)化為胃蛋白酶,具有促進胃酸分泌、胃竇收縮與消化道黏膜再生的功能[7,8]。PGⅠ、PGⅡ作為胃體分泌功能的一種特殊生物學標志,其水平變化與胃粘膜萎縮的進展具有密切聯(lián)系,當胃底腺萎縮時,主細胞數(shù)量減少,PGI水平急劇下降[9];萎縮性胃炎患者胃竇腺向胃體延伸,出現(xiàn)胃底腺假幽門腺化生時,PGⅡ水平顯著升高[10]。本研究中各組患者PGⅠ、PGⅡ水平結果顯示,對照組>非萎縮性胃炎組>輕度萎縮組>中度萎縮組>重度萎縮組,這佐證了上述分析,同時也提示PGⅠ、PGⅡ能夠反映胃黏膜的形態(tài)與功能狀態(tài),參與了萎縮性胃炎的發(fā)病過程,其水平變化與病情嚴重程度具有相關性。
表2 各組患者細胞因子水平的比較()
表2 各組患者細胞因子水平的比較()
注:*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非萎縮性胃炎組比較;&P<0.05:與輕度萎縮組比較;△P<0.05:與中度萎縮組比較。
12.02±2.01 35.18±2.74*49.02±3.11*#62.43±4.02*#&85.22±6.14*#&△組別 IL-18(mg/L)對照組非萎縮性胃炎組輕度萎縮組中度萎縮組重度萎縮組IL-6(mg/L) hs-CRP(mg/L)6.83±1.05 12.05±2.13*19.27±2.48*#22.56±3.01*#&28.95±4.11*#&△4.18±1.01 9.87±1.15*12.08±2.11*#15.13±2.67*#&18.92±2.83*#&△
表3 萎縮性胃炎組患者PGⅠ、PGⅡ、G-17水平與細胞因子水平的相關性
表4 PGⅠ、PGⅡ、G-17聯(lián)合檢測對萎縮性胃炎診斷的敏感性分析
胃泌素屬于多肽類激素,由胃體、胃竇、十二指腸G細胞所分泌,其中90%以G-17為主,對調(diào)節(jié)消化道功能,維持結構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11,12]。胃竇萎縮時,胃竇腺體減少胃竇G細胞數(shù)量的分泌量,降低血液循環(huán)中G-17水平;胃體萎縮時,胃酸的分泌量減少,削弱胃竇G細胞的抑制性,增加 G-17 分泌量,提升血清 G-17 水平[13,14]。本研究中G-17水平為對照組<非萎縮性胃炎組<輕度萎縮組<中度萎縮組<重度萎縮組,組間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G-17水平可作為萎縮性胃炎的血清學標志物,根據(jù)水平變化預測萎縮性胃炎的病情嚴重程度。
IL-18、IL-6和hs-CRP作為臨床常檢測的炎癥因子,其水平變化與胃炎病變程度相關[15]。本研究中各組患者IL-18、IL-6和hs-CRP水平:重度萎縮組>中度萎縮組>輕度萎縮組>非萎縮性胃炎組>對照組,這說明IL-18、IL-6和hs-CRP能夠反映萎縮性胃炎的炎癥情況,為疾病嚴重程度的判斷提供可靠依據(jù)。血清學診斷標志物作為一種無創(chuàng)性篩查萎縮性胃炎的方法,具有非侵入性、操作簡單、成本較低的特征,適合大規(guī)模人群的普查與篩查,對萎縮性胃炎的早期診斷和胃癌的防治均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發(fā)現(xiàn),萎縮性胃炎組患者的PGⅠ、PGⅡ水平與細胞因子水平負相關,G-17與細胞因子水平正相關,這說明胃粘膜的分泌受胃粘膜萎縮的影響,PGⅠ、PGⅡ、G-17與細胞炎癥因子具有密切相關性。
為進一步明確胃蛋白酶原、G-17水平對慢性胃炎的診斷價值,本研究對比分析單項檢測與聯(lián)合檢測的靈敏度,結果顯示,PGⅠ、PGⅡ、G-17聯(lián)合檢測對萎縮性胃炎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度、ROC曲線下面積均高于單項檢測,這說明聯(lián)合檢測有助于提高萎縮性胃炎的診斷率,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參考。
綜上所述,胃蛋白酶原聯(lián)合G-17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鑒別診斷靈敏度較高,可作為臨床監(jiān)測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