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省康縣寺臺鄉(xiāng)中心小學)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促進了教育教學的深入改革,不僅實現了教學理念之更新,更催生了一批新的教學方式,取得了較好教學成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整合信息技術,能夠實現抽象知識的具象化呈現,符合小學生形象思維發(fā)達的思維特點,能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
1.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是小學階段的必修科目,也是一門較難學的科目,很多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存在困難,難以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對此,教師引入信息技術,將數學知識利用多媒體直觀地呈現出來,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其主動探究。例如,在幾何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演示教學,能使學生了解幾何圖形的組成與變化,提高探究的欲望。此外,教師還可利用信息技術實現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系,通過引入生活中的幾何圖形的事物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2.有助于實現抽象知識的具象化
小學數學知識包羅萬象,既有幾何圖形知識,也有數字知識、路程知識、統(tǒng)計類知識,等等。很多概念單靠教師的口頭講解,學生會感覺理解困難,而借助信息技術進行直觀的知識呈現,則有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主動發(fā)掘各事物之間的聯系,進而理解抽象概念。以路程計算知識的教學為例,同向而行、相向而行等是不同的概念,路程的計算公式如何得出的,很多學生也不能理解,若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直觀呈現不同的行走路線,各時間段的線段圖,路程、時間和速度之間的關系,那么學生則更容易理解相關知識了。
3.有助于發(fā)展學生思維
小學數學知識,特別是幾何知識之間多具有一定的聯系。例如,三角形與正方形拼接可形成長方形,長方形切割又可形成平行四邊形、正方形或三角形。掌握圖形之間的轉化關系是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的基礎。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轉化思維,實現知識的舉一反三。信息技術在圖形拼接與分割中的應用可使學生直觀感受圖形之間的關系,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更好發(fā)展。
1.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生動情境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有效教學方法,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且符合小學生好奇心強和形象思維發(fā)達的特點。以“三角形”的教學為例,為使學生了解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教師可先利用多媒體動態(tài)演示不同長度的木棒拼接成三角形的結果,構建問題情境:“為什么有的木棒拼不出三角形?”然后利用圖片分析展示三角形各邊在拼接過程中的關系,讓學生了解三角形形成的條件,如此,學生便能很快明白為什么有的木棒拼不出三角形,有的卻可以了。通過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不僅能吸引學生關注,還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了教學實效。
2.利用信息技術講解重難點知識
突破教學重難點可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這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關鍵。信息技術的應用可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使之多角度思考,形成各知識點的聯系,從而通過現象抓住本質,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在教學《圓的面積》相關知識時,如何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進行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是該部分學習的重難點。對此,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圓切割與拼接成長方形的視頻,先將圓分為8等份,拼為長方形,而后是16等份拼接、32等份拼接、64等份拼接……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將圓等分得越多,其面積就越接近長方形的面積,進而實現學生思維的轉化,突破教學重難點。
3.利用信息技術延伸數學課堂
實現知識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是新課改的一大要求,而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很好地實現這一要求。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整合網絡資源,也可將相關數學資料上傳至學校平臺,讓學生自主查閱學習。例如,在“平行四邊形”的教學中,教師可先讓學生上網搜集相關資料,了解所學知識內容,也可自己整理一份“課題資料包”讓學生在班級公共平臺下載學習。這類課程資料以圖片+文字的形式呈現,幫助學生初步了解圖形特點、周長公式與面積公式的推導等知識。此外,教師也可給學生推介幾個學習網站,讓其自行學習相關知識,提出疑問,并于課堂教學中與師生共同解答。如此,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得以培養(yǎng)與提高。
總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之結合是大勢所趨,教師應把握好信息技術發(fā)展的機遇,在教學中對其加以合理利用,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