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瓊
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的重要組成之一就是作文教學,作文教學是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集中培養(yǎng),文章寫作的內容、思路以及表達的感情均能夠充分發(fā)映出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以及價值觀取向等。高中作文教學中,老師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進行培養(yǎng),可以不斷訓練學生的思辨性思維,使其養(yǎng)成多維思考的習慣,這對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批判性思維的養(yǎng)成能夠使學生無論是說話還是做事都更加具有邏輯性,是學生成長過程中所必須要掌握的一種技能。關于高考作文批判性思維價值取向的相關教學策略及方法等均需要綜合課程實踐展開綜合化的研究與探討。
我國在課程教育改革的過程中要求對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讓學生在相關課程學習中能夠不斷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使其獲得高效、科學的學習技能,奠定學生良好的學習基礎。而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不斷改革的過程中,也強調要加強對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而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不是簡單的文字組合和詞語堆砌,而是在各種字詞的表達運用中,準確、有效地表達文章主題思想。在語文作文教學中還要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進行培養(yǎng),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可以使其運用更加理性、全面的觀點和態(tài)度去分析、解決問題,有助于學生成長為具有正確價值取向的人。批判性思維并不是指一味的對人事物進行否定,其核心是通過合理的論證分析對相關事物進行評價,其辯證性特點明顯,同時批判性思維也不是指武斷粗暴的否定,更不存在道德或政治上的踐踏、羞辱,而是在作文寫作中能夠具備分析的能力,有辨識的進行判斷。高中作文可以有效的檢驗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和思想觀點,強化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能夠使學生保持自信的思考問題,不受既定的知識形式影響,全面有效地洞悉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可以說,高中作文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和應用,對于學生的價值取向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這也是促進學生思想成熟的關鍵途徑。
高中階段是學生學習成長的關鍵時期,因為處于這一時期的高中生不僅面臨著課業(yè)負擔和升學壓力,同時個人生理和心理方面也在迅速發(fā)育,如果學生在學習和成長的實踐中沒有明確目標、樹立夢想,則難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對學生以后的健康成長有阻礙作用。高中語文教學就是以文化熏陶和人文教育的方式對學生的良好心態(tài)進行塑造,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寫作能力進行培養(yǎng),則能夠深化課程教學的內容,讓學生能夠在作文寫作中,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的不足。語文老師對學生作文中的價值取向問題進行分析,則能夠更加有效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問題;語文老師對學生進行作文教學,不斷加強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訓練,讓學生以思辨性的觀點進行文章寫作,可以使其文章內容更加充實。同時,批判性思維的運用要求依據(jù)一定的標準,這種評價性思維兼具反思、完善和合理的特點,這種思維傾向和思維技能得以科學、有效的運用,不僅促進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還有效分析學生的價值取向,更加能夠了解和改善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使其邏輯結構不斷趨于完善。
高中學生在文章寫作的過程中需要先審題,選定某個寫作角度后,應用相關案例進行寫作說明,在作文中,學生要對語言文字進行合理的組織應用,在語言組織中不僅要精準的表達具體含義,還要重點突出文學性和藝術性,使文章結構完善、內涵豐富。語言是思維表達的工具,同時也是思維現(xiàn)實,屬于一種外化的形式,思維則是語言表達的內在,因而語文老師在對學生進行語言思維訓練的過程中,需要重點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訓練學生的語言思維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因此語文老師可以在課文講解的過程中,以文章觀點為例,深入分析其中的依據(jù)及內涵,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閱讀理解,在課堂上以演講的形式進行集中闡述和分析,這就是通過內容加工的方式,讓學生在不脫離文章主線的前提下,依據(jù)一定的觀點標準,充分表達自身的學習見解。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對于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這篇文章,學生在學習之后,對老人的行為會產生不同的見解,部分學生認為老人是與自然、與命運作斗爭,具有勇敢無畏的精神,也有部分學生認為老人是不自量力、不考慮自身安危,其行為是不恰當?shù)?。老師讓學生就這個話題在課堂上演講論述,然后在寫作文章,考察學生的批判性精神和價值取向。
寫作也是一種技能,在語文教學中,老師對學生進行作文教學,一方面要帶領學生學習不同的文學作品,另一方面則是要從技能、方法的角度,綜合性的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技能,并在此過程中向學生灌輸批判性思維和價值取向的內容。目前來看,關于批判性思維,目前尚且沒有清晰的概念界定,但是普遍認為批判性思維是屬于一種自我校準和有目的性的判斷,在判斷、分析、解釋、評價某類事物時需要有一定的說明、方標準和論據(jù)等,二者一系列行為又是在具體語境下完成的。培養(yǎng)學生語文寫作的核心技能時要求重點對學生的情感特質和認知技能進行培養(yǎng),情感特質方面需要老師引導學生聯(lián)合自身的親身經(jīng)歷,充分感悟人物情感,認知技能培養(yǎng)則需要對一些道理、意義等進行歸類和澄清,需要搜集論證依據(jù),并對其主要成分進行分析,然后在審查、評估、質疑、推斷中,證明程序和說明結果,最終完成自我校準,及自我校正和自我審查。以高中語文教材中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這篇文章為例,在解讀分析中學生可以了解到這篇文章表達了恩格斯作為馬克思摯友的深切哀悼,肯定并贊揚了馬克思一生的偉大貢獻。學生在文章解構中尋找其中的感情主線,獲得情感體驗,然后運用批判性思維對人物品質以及人物事跡等進行系統(tǒng)化分析。以開放性思想觀點探索真理,并始終保持自信和好奇心,使學生養(yǎng)成批判性技能的關鍵,這對于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以及寫作表達能力提升均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高中學生在學習寫作技巧的同時,自身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作文基礎,學生自己具有一定的文章常識和語文知識積累,并且對于寫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也已經(jīng)掌握,但是如何讓學生的作文更加充分且富有哲理性,就需要語文老師實行高考作文批判性思維價值取向的教學。學生對于文章題目的認知不同,在寫作過程中的思維角度就不同,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可以先向學生布置全命題類的文章題目,例如以“《祝?!纷x后感”為例,《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一篇課文,老師讓學生寫讀后感,就是讓學生深入閱讀和分析文中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感情基調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老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自己的閱讀感想,以分組討論或者是分組辯論的形式對故事內容或故事人物進行分析。學生對這篇文章的關注點不同,則寫的讀后感重點表達的觀點和思想感情也就不同,一些學生批判當時的封建禮教,嘆息命運不公、世事無常,主張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這是站在一個社會大環(huán)境角度下展開的分析與評判;另一些學生同情祥林嫂的遭遇,肯定她是一位勤勞善良、愛子如命的母親,批評其他看客的自私自利,這是從人性對比的角度展開對文章主題的論述;還有一些學生認為舊社會封建制度下的階層剝削嚴重,多數(shù)像祥林嫂一樣的底層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這是從創(chuàng)作背景和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分析文章內容。學生在課堂討論中,借鑒他人的觀點,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在作文布局、寫作內容和思想觀點的安排上更加豐盈、生動,真正做到有話可寫,并學會在正確的價值取向下,學會應用批判視角分析問題。
高中學生在學習語文課程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掌握基礎性的文學常識,還要掌握作文寫作的技巧和方法,而不同的文章能夠反映出作者的思維觀點和價值取向,在語文寫作中,老師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夠幫助學生完善邏輯結構,提高其綜合素養(yǎng)。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高中作文教學中,學生的思維狹隘,在觀點分析的過程中缺乏邏輯性,尤其是在寫作議論文時,對于一些道理學生講不通、講不透,一味的湊案例,用敘述代替議論,但是卻無法對案例進行深刻、精辟的分析,這就導致文章缺少實質性內容,但是通過高考作文批判性思維價值取向教學,則幫助學生擴展思維,使其站在不同的角度,運用批判性思維去分析和解決問題,文章內容得以進一步展開,話題研究深度增加,學生的寫作技能也得以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