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qū)龔家灣第三小學)
由于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傳統(tǒng)的小學教育教學著重點都放在傳授知識上,老師、學生和家長對學生的認知就是“好成績等于好孩子”。然而,小學生雖然年齡尚小,但他們也是一個完全的個性,成績只能代表他們的一部分,遵守紀律、道德行為、興趣愛好、勞動表現(xiàn)等是他們的另一部分。學生不是一臺學習的機器,綜合評價學生才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針對小學生年齡的特點,又鑒于他們知識水平、理解能力的限制,在小學德育中進行生活化教學是開展德育教育的最佳手段,也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下面,本人就談幾點自己對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的思考。
在以往的教學觀念中,老師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在課堂上一味地講,滿堂灌輸,把學生當成一個簡單知識容器和學習機器,而徹底忽視了德育教育。傳統(tǒng)教育中,評價學生的標準是成績,成績代表了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努力程度、吃苦精神等。學生為了取得好成績,為了贏得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把成績當成一種學習信念,除了學習,沒有任何興趣和特長。長此以往,這樣不僅會讓學習成了一件苦差事,還大大限制了學生發(fā)展的更多可能性。所以作為小學老師,應該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和情感,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把學習過程變成一種有趣的探索,在成長路上發(fā)現(xiàn)更多的可能。比如,2018年平昌冬奧會結束后,老師可以讓學生就運動員的精神,以及冬奧會上升起的國旗談談自己的想法,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榮譽感,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對于小學生來說,一次性給其灌輸過多德育知識,不但不易于學生的理解,還會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探究精神,讓學生在學習中充滿快樂的情緒,以此讓學生對學習有正確的認識,學會快樂學習,促使學生成為“四有新人”,為祖國的明天而努力奮斗。
校園是學習、成長的主要場所,在校園中為學生營造全方位的生活化德育環(huán)境是德育教育的關鍵。蘊含學校辦學宗旨的設計和校園文化的布置和宣揚,再加上整潔的校園環(huán)境,就能為德育生活化教學提供條件,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中,甚至在進出校園的過程中都能感受到德育氣氛的熏陶,從而自覺約束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比如有立志意義的標語,如有一所小學的標語就是“誠實勤奮、團結文明”;還有代表一些精神的雕塑或者繪畫;還可以通過校園板報給學生宣講一些德育方面的知識,如尊老愛幼、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等;還可以是一些有育人意義的小故事、小啟示等,這些都可以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所以,只要學校的管理人員注重開展德育教育,從規(guī)劃到設計,做到以學生的生活化德育為目的,就能為學生打造出綠樹成蔭,花壇草叢、墻壁版畫的美好校園,激發(fā)學生情感,提高學生的品行和綜合素質,使學生健康成長。
由于小學生性格和年齡上的特殊性,在德育教育中采用灌輸式的教學,不但不利于學生探究意識、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對于學生的思想也是一種封閉。即使學生把課堂上、書本上的愛國、愛家、愛同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小學生守則》、《學校規(guī)章制度》、《考勤制度》背得再熟,還是沒有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所以,老師在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不但要給學生傳授德育知識,還要結合生活化德育的引導,讓學生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做才符合小學生的行為標準,而這也正是生活化德育教學的要求。比如,在給學生講完《學校規(guī)章制度》后,要引導學生的一切行為遵循校規(guī)校訓,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有意識地在生活、學習中約束自己,實現(xiàn)自我教育、自我認識、自我提高的德育目的。因此,作為小學老師,我們不僅要在課堂上給學生灌輸?shù)掠R,還要融入生活化的教學,這樣學生才容易接受,更容易遵守,從而促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以改變、提升。
總之,在小學德育教育中進行生活化的教學,既能促進學生理解和接受,也能真正提高學生道德品質,改進學生的行為能力,堅定學生信念,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從而真正實現(xiàn)德育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