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旭
(1.中央民族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北京100081;2.信陽師范學院 傳媒學院,河南 信陽464000)
語言順應論最早由比利時語用學家耶夫·維索爾倫(Jef Verschueren)1987年提出,該理論把語言看作人類與生存條件之間若干順應性互動現象中的一種[1]67。也即語言的使用就是一個不斷順應、選擇和決策的過程。當代大學生是在互聯網語境下學習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對于他們的話語表達方式及語言審美心理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高校官方“雙微”平臺建設的一大難點是如何消除話語差異,有效順應大學生群體的網絡語境,用大學生最熟悉最親切的網絡話語形式來幫助提升平臺的運營水平和教育效果,從而真正占據主動地位,從容輕松地控制話題選擇、吸引學生注意、引導輿論走向。本文從語言順應論的視角,著重從語境因素順應、語言結構調整、語言模因引介等維度對高校官微平臺對當代大學生網絡語言的順應情況進行考察分析,并就相應的規(guī)范引導策略進行一些思考和探討。
本文所用語料主要選自周口師范學院微信公眾號(ZKSY)、河南科技學院科院青年微信公眾號(KYQN)、信陽師范學院傳媒學院微信公眾號(CMXY)、西亞斯網絡文化工作室微博(XYS)、新鄉(xiāng)醫(yī)學院校園空間微博(YXY)等高校官微,為語料出處備注方便,文中各平臺名稱均使用拼音簡縮代指。
順應論視域下的交際語境主要由交際雙方及其所處的物質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構成。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交際雙方,也即話語發(fā)出者和話語解釋者[1]81。高校官微平臺一般是由指導教師(多有思政教育或新聞宣傳工作背景)帶領專門的學生團隊負責日常管理運營,功能定位和校園網主頁不同,它較大程度地保留了自媒體平臺互動交流、休閑娛樂的功能,外宣功能適當弱化,受眾定位相對窄化,經常會虛擬出一個帶有動漫色彩的“人格化”信息主體(相當于話語發(fā)出者),在平臺上以學長或學姐身份發(fā)起話題和發(fā)布信息,如周口師范學院的“周周”、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的“小新”、信陽師范學院傳媒學院的“辛眉媞(新媒體)”與“CCMM(傳傳眉眉)”等。
高校官微平臺的自我角色定位十分關鍵,因為與目標受眾之間不同的角色關系對于信息發(fā)布使用什么樣的話語表達方式具有關鍵性的作用。當前的互聯網語境與其誕生之初的情況已經迥然不同?!敖ɑ谔摂M空間的網絡組織,其信息傳遞不再表現為一種垂直等級模式而是表現為一種網絡互聯模式?!盵2]187這種信息傳遞模式超越和解構了傳統(tǒng)的信息權力中心和信息壟斷格局,營造出一種平等、輕松、自由的交流氛圍和話語環(huán)境。高校官微主動放低身段,變換身份,有利于消除師生角色關系帶來的話語限制,是有效實現網絡語言順應的先決條件。
高校官微語言表達中,基本上采用的都是聊天、嘮嗑、賣萌的口氣,發(fā)起話題時主要使用“聊聊、撩撩、嘮嘮、嘮叨、說說、盤點、分享、開撩、曬曬”一類的詞語,句末語氣詞也是異常豐富,有些過嗲過萌的語氣詞甚至在現實口語中也幾乎不怎么使用,如喔、哦、耶、唉(誒)、噠、哈、啦、咯、吶、哪、哇、吆、呀(鴨)、吧(叭)、啊、呢,等等。此外,這些校園官微還經常有意識地使用一些昵稱、別稱、小稱來稱呼目標受眾(即相應的大學生群體),竭盡所能地壓縮雙方的心理距離,拉近彼此的關系,提升受眾群體的存在感,激發(fā)他們參與交流的興趣,如少年、小主們、筒子們、小伙伴、小可愛、童鞋、靴子、團寶(團員)、萌新、小石榴、小石器、小石壩、小尾巴、小碳球(軍訓新生)等。
交際語境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語言信道,傳統(tǒng)的語言信道包括口頭和書面兩種?;ヂ摼W技術催生出的新媒體平臺是一種全新的語言信道,在這種語言信道中,傳統(tǒng)的語言符號體系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圖片、視頻、語音等大量侵入,形成一種多元交織的網絡語言符號體系。網路語言的超文本結構以及網絡平臺空間的無限性,讓人們可以肆意引入各類新奇的符號形式或是變換調整信息的文本結構,而絲毫不用顧忌人工與空間成本。在我們所觀察的官微中,幾乎每一條微博或微信都附有大量的圖片、語音或視頻。為了提醒受眾,不少信息的標題經常會特別注明“內附視頻”“內附美圖”等,句末的標點符號也經常會被各種各樣的表情包代替。在文本的排列方面,經常會有意識地突破傳統(tǒng)的“段落式”結構,而直接采用不加句末標點的“散文詩式”的逐句分行模式。在有些相對輕松的話題里,還會出現逐詞或逐字分行的情況,字詞句的組合排列成為一種空間藝術,除了極個別的現代派詩歌之外,這種文本排列形式在傳統(tǒng)書面語中是不可想象的。
“和語言一樣,每一種媒介都為思考、表達思想和抒發(fā)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從而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話語符號?!盵3]12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給這些校園官微團隊提供了充分的發(fā)揮想象的空間,盡管有個別官微信息在字詞推敲、邏輯規(guī)范方面乏善可陳,但是在結構創(chuàng)意、符號組合等方面卻又總能讓人驚喜不斷。唯美酷炫的視頻圖片、精彩紛呈的視覺造型往往成為主角,文字反而成為附庸的背景信息。對于部分校園官微的這種略顯浮躁的娛樂化炫技,我們有必要暫時多一些寬容和耐心,不妨先把它看作高校官微團隊在順應網絡俗民語境過程中的一種預熱與操練。
此外,高校官方微信和微博這兩類不同的自媒體平臺在管理質量、文字水平、語言風格上也存在一定差異,這應該也是和不同媒介信道的技術特征和功能定位有關。一般而言,高校微信公眾號基本是按照校園網主頁的模式來建設和打造的,板塊專欄設計相對靈活,指導教師在把關審查方面投入較多,文本質量較高,結構嚴謹完整,圖片、語音、視頻精挑細選,制作專業(yè),各種符號搭配組合富有藝術美感,主題教育和價值引導的功能得到凸顯。微博平臺在界面酷炫程度上絲毫不亞于微信,但文本質量相對較差,文字簡短,結構零散,內容更新速度較快,話題輕松瑣碎,有些相對私人化的內容一般很少會在官方微信平臺上出現,如問早安、問晚安、尋物啟事、失物招領、曬心情、毫無背景信息地曬些雞湯句子等。所以,相對于微信而言,高校官方微博的功能定位更加偏重于生活服務、娛樂休閑和課余交流。
推文的趣味性、價值性和情感性是促成大學生用戶認同、分享的重要因素,其關鍵是要契合大學生的接受心理[4]。所以高校官微語言結構的變異、選擇和商討既要考慮信息傳達的準確和順暢,又要努力順應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的審美追求,既要經濟簡潔、詼諧有趣、感性時尚,又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美感,這些苛刻的要求決定了高校官微平臺在語言使用上必須有更高的標準和定位。
1.不同符號、語碼的混搭組合
網絡語言的多元化符號體系為網民們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各種表情包、鍵構符、肢體符號很受大學生們的歡迎,高校官微語言中經常在句子停頓或者句子末尾的地方使用這一類符號,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印刷文本中的標點,不僅能夠起到停頓斷句的作用,而且也能夠為網絡虛擬交際中“身體不在場”狀態(tài)提供一些彌補,輔助信息發(fā)布者表達一些微妙的主觀情感。
在語碼混搭方面,主要以英漢夾雜為主,間或出現一些漢語拼音或日語假名。例如:
2019年,在周師的flag你立好了嗎? (ZKSY,20190106)
官宣:是時候pick你的秋褲了! (ZKSY,20181101)
沒有計劃也沒關系!Just Do It! (XYS, 20181002)
確認過眼神,你就skr傳媒人! (CMXY,20180909)
光の色告白//鏡頭下的師院花景 (CMXY,20170316)
除了這種普通的語碼混用之外,還有一種語符錯配模式也廣受歡迎,即把語義相承的小句或者意義相關的詞語通過漢字和拼音混搭錯配的方式組合在一起,形成陌生化的戲劇性表達效果。例如:
師(lang)院(cai)學(nv)生(mao) (CMXY,20171125)
男(seng)女(duo)比(zhou)例(shao) (CMXY,20171125)
以一種文(mai)藝(nong)方式來給大家梳理一下——用古詩詞抒發(fā)情感。 (CMXY,20170304)
2.語言表達形式的新奇與多變
詞語的諧音、借稱、縮略等技巧在高校官微語言中已經屬于比較常規(guī)的語言表達手段。語料分析中,我們可以在許多方面看出高校官微團隊在追求新奇語言、制造轟動效應、吸引學生注意力等方面做出的嘗試和努力。例如,在活動預告或活動邀請信息中,主動擯棄以往嚴肅刻板的通知公告語體,選用比較典型的廣告式語體,隨處可見“首發(fā)”“速觀”“速覽”“搶票”“重磅來襲”“酷炫來襲”“新鮮出爐”“等你來約”“等你來戰(zhàn)”等充滿挑逗性和誘惑力、聳人聽聞、刺激眼球的詞語。
在語言形式的多變性方面,習慣于把相同的內容盡量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來表達,竭力避免相似或類同。典型的例子是校園官微上的社團招新公告標題,因為是每一年的常規(guī)性活動,所以相關語言的調整變化更能彰顯出信息發(fā)布者為了彰顯個性、激發(fā)新生興趣所做出的艱苦努力。我們搜集了信陽師范學院傳媒學院官方微信平臺2017和2018年度的社團招新公告標題,在簡短的句式結構約束下,相同的工作、相同的主題、相同的邀請,卻幾乎沒有任何兩個句子是完全相同的。我們可以想見,后臺的信息發(fā)布者是如何絞盡腦汁、挖空心思地追求語言變異的最大化。例如:
宣傳語:“我的大學我的團”“傳媒四大社團,總有一款適合你!”“是的,你沒看錯!這是一條招新公告!”“這么炫酷的新媒體中心,你確定不加入嗎?”“不遠萬里,心藝等你!”(心藝劇社)“‘聲’逢其時,‘音’你而來!”(配音社團)“我在二次元的世界等你來!”(動漫社團)“以年輕的沖動繼續(xù)前行!”(光影學社)
邀請語:期待你的加入、在等你、等你來約、期待你的到來、等你來挑戰(zhàn)、在呼喚你、期待你的加入、你來就對了
3.與校園網主頁語言的差異化
盡管高校官微和校園網主頁有著不同的功能定位,但是作為一種校園官方媒介,總還是要承擔一定的新聞宣傳功能。我們可以從同一則新聞在官微和校園網主頁發(fā)布時使用的標題上,看出兩種平臺在語言表達形式和風格上的不同。例如:
(1)迎新專題
開學典禮|遇見最好的自己從周師開始 (ZKSY,20181006)
*我校2018級新生軍訓成果匯報暨開學典禮隆重舉行(1)加*號的句子是源自該校校園網主頁上的新聞標題。
迎新晚會//一大波返圖掉落,請查收~(KYQN,20180930)
*2018級迎新晚會舉行
(2)通知公告
四六級報名通道即將開啟,報考備考攻略在這里 (KYQN,20180925)
*關于2018年下半年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報名的通知
求賢令//風里雨里,傳媒等你(CMXY,20170403)
*傳媒學院誠聘英才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fā)現,官微語言回避了校園網主頁上的那種“宏大的敘事”“嚴肅的語境”和“生硬的公文套路”,通過語言的解構和重組營造出另一種更符合大學生網絡語言審美追求的輕松表達,親切隨和的語氣、詩化或散文化的語言無疑和大學生們的網絡話語體系更默契。此外,還有些新聞考慮到人工成本的問題,標題或內容上沒有大的改動,但是只要在前面簡單地加上一個“重磅”或者“厲害了”,語體風格立馬發(fā)生顛覆性的變化,更加有利于激發(fā)大學生們閱讀的興趣。
“模因(Meme)”是一種文化傳播單位或模仿單位。如果某種信息可以通過模仿的過程而被復制和傳播,那么它就可以被稱作模因。何自然認為,語言本身也是模因,它可以在字、詞、句乃至篇章層面上表現出來。他還根據信息復制和傳播方式的不同,把語言模因分為基因型模因和表現型模因。前者內容不變但以不同的形式進行復制,后者形式不改卻以不同的內容加以擴展[5]。當代大學生所處的信息環(huán)境比較復雜,新鮮事物層出不窮,各種資訊的獲取又異常方便,所以大學生網絡語境中使用的語言模因來源廣泛、內容龐雜,可以集中反映大學生們日常的興趣愛好、關注熱點,所以這些模因往往具有一定的大學生群體歸屬和身份認同標志的屬性。高校官微中如果能夠經常不著痕跡、毫無違和感地使用一些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模因,那就基本達到了語言順應的中高階水平。
1.基因型語言模因
作為想要走遍四方的傳媒人,Get幾種新語言才好飛升上神吶。(CMXY,20170309)
三生三世的狂風襲來,你們招架住了嗎? (CMXY,20170314)
街訪//師院戲精,請開始你的表演! (CMXY,20171206)
滴!2017年余額不足,請及時充值! (CMXY,20171204)
科院全景VR重磅來襲啦,?!堊⒁獠槭?(KYQN,20180905)
2.表現型語言模因
一杯敬考研,一杯敬夢想! (ZKSY,20181122)
那些年,我們做過的蠢事。 (CMXY,20170312)
你若軍訓,便是晴天 (YXY, 20180904)
母校/致我們曾經的小美好——母校一聲呼喚,歸來仍是少年(KYQN,20180818)
在茫茫人海中選中了我,緣分真是妙不可言。(KYQN,20180905)
大學生網絡語境中的語言模因基本都源自平時對他們影響較大,或者曾經讓他們印象深刻的一些信息或事物,每一個模因的背后都有一個可以引發(fā)大學生們情感共鳴的背景語境信息,可以瞬間激發(fā)他們腦海中的記憶和聯想,勾起一種愉悅的審美體驗,進而有效地實現“共趣”和“共情”。上述例句中的語言模因主要出自大學生平時比較熱衷的修真小說、動漫影視、電視娛樂節(jié)目、經典文學作品以及常見的短信提醒語等。其中,基因型語言模因因為形式沒有發(fā)生大的變化,所以相對容易辨識;表現型語言模因因為在原始模因語?;驑嬍降幕A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和改造,不同于基因型的完全“克隆”,辨識起來難度較大。所以,考慮到網絡信息技術水平和模因編碼解碼能力的問題,一般高校在選聘官微指導教師時都會傾向于選那些網絡生活經驗相對豐富的年輕教師。
語言順應可以根據現實交際效果分為積極順應和消極順應。高校官微建設需要堅持“窄受眾、寬視野,低身段、高品格”的原則,既要時刻以青年大學生群體為明確的受眾定位,注意保持平臺內容的針對性,又要能夠熟悉了解各類網絡草根文化,不至于產生文化隔閡;既要能夠做到隨時隨地和青年學生打成一片,又要時刻不忘自己教育者的身份底色,所謂的順應并不是無原則的迎合。
一方面,在追求語言的新奇和變異效果時,盡量不要隨意生造和亂造一些缺少理據的詞語,高校官微不宜充當網絡語言創(chuàng)新改革的急先鋒。此外,在語言模因的使用中,一開始經常會出現較多的單純?yōu)榱藸I造娛樂噱頭的語句,模因嵌入生硬,不夠自然,語義內容關聯性差、無聊空洞。盡管這種情況在“微語言”順應調試過程中在所難免,不過隨著官微平臺建設的逐步成熟,這一類現象應該適當節(jié)制。另一方面,和校園網主頁不同,校園官微語言環(huán)境相對寬松,為了吸引大學生們的注意,話題設置一般會比較開放和自由。例如,每逢七夕或是情人節(jié),這些官微上基本都會出現“撩妹”專題,而且關注率和評論率都還挺高。根據目前的觀察來看,這些專題的內容并無不妥,語言表述也比較講究,不過平臺指導者還是要注意加強審查,保持適度警惕,防止出現一些出格的內容。
由于受到網絡技術特性、平臺功能定位、大眾娛樂偏好、信息發(fā)布者語文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相對于傳統(tǒng)的印刷文本而言,網絡平臺語言中的不準確、不規(guī)范成分相對較多,以往已有不少學者提醒人們要注意這類現象的不良影響??傮w來看,人們對于網絡語言規(guī)范性的要求標準依舊相對較低,特別是在基于移動社交功能的自媒體平臺上,只要能夠借助一定的背景語境信息進行辨識,往往對其中不嚴謹、不規(guī)范的語言表達和符號用法保持著較高的寬容度。不過,由于高校官微受眾主要以青年學生為主,語言上具有一定的示范引導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引領著大學生群體的網絡語言審美風尚,所以在自我要求上需要更加嚴格一些。
高校官微語言中不規(guī)范的現象主要可以分為“文字與標點符號問題”“邏輯或語法問題”兩個方面。文字方面,最常出現的是別字或誤用。有些別字應該是屬于故意為之的“諧音”借稱,例如“石器(16)”、“石壩(18)”“靴子(學子)”等,但是也存在不少因為拼音輸入時選字不慎導致的錯誤,需要盡量避免。結構助詞“的”“地”“得”的運用總是不加辨別,在該用狀語標記“地”或補語標記“得”的地方總是習慣于一律用“的”(或“滴”)。在標點符號方面,最常見的是用頻繁地分行、句間空格、表情符號來代替標點,這是網絡語境中出現的新情況,目前尚無相關使用標準,還需要進一步觀察研究。不過如果用到標點符號的時候,則必須嚴格按照《標點符號用法》規(guī)范使用。邏輯或語法方面的問題必須要認真對待,一旦發(fā)現一定要及時更改和糾正。官微作為一種自媒體平臺,語言更加偏向口語化,喜歡用簡短的散句,句子之間多靠意合,少用連接詞,上下文銜接往往比較隨意,不夠嚴謹?,F在的學生在網絡上待的時間普遍比較久,不少人養(yǎng)成了“零散化”“碎片化”的語言表達習慣,不善于使用復雜、嚴謹的長句進行深度思考和論證,這需要指導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和把關。
網絡語言模因是吸引學生的一大利器,對于官微語言的成功順應至關重要。在模因引介過程中,管理者們需要注意加強模因的價值審查,“在拓展話語體系的過程中保持清醒認知,對于那些低俗、偏激的流行用語要堅決和它們劃清界限, 并隨時警惕這些語言對主流教育話語體系的負面影響”[6]。盡管參與校園官微運營的學生們在模因運用能力上不可小覷,但是在模因價值理解方面卻不能高估,他們極有可能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基于一種娛樂好玩的心理而轉引一些不恰當的語言模因。
網絡語言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社會方言,有些詞語模因具有一定的群體身份標榜功能和輕度排外性質,文本解讀有時候類似猜謎游戲,年齡稍長的教師容易和新一代大學生之間存在“網溝”,有些在大學生們看來已經平淡無奇的模因,在老師那里可能仍然存在識別困難。即使是比較年輕的教師,由于平時很少參與網絡交友、線上聊天、聯線游戲等網上俗民生活,一樣存在模因識別困難的問題。所以,高校官微平臺指導教師一旦遇到不熟悉的語言模因,一定要及時調查,主動了解模因的出處和背景語境信息,防止一些不良模因污染平臺環(huán)境,努力做好校園官微的正向價值引導。
新媒介的出現和廣泛使用會改變話語的結構,如果我們不能有效順應這種全新的話語結構,就會成為新媒介平臺上的“奇葩”“另類”和“局外人”。高校官微平臺話語體系的“微語言”順應有不少成功的典型,在大學生群體中已經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不過,正如尼爾·波茲曼所說,每種技術都有自己內在的偏向。在物質外殼下,它常常表現出要派何種用場的傾向。只有那些對技術的歷史一無所知的人,才會相信技術是完全中立的[3]111。自媒體平臺是個五彩斑斕、山水奇幻之地,本性上比較偏好娛樂化的內容,成千上萬的圖片、閃耀奪目的視頻、紛亂復雜的超文本鏈接,無不迎合著人們對于視覺快感的追求。在這種“廣場狂歡式”的網絡語境中,高校的教育者們如何在成功順應的同時又保持必要的冷靜,不致舍本逐末地陷入過度娛樂化的沼澤,最大化地發(fā)揮它們的教育功能和價值,值得每一個人的深思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