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傾城
才上初二的女孩子問我:是等,還是不等?我大吃一驚,以為說的是路過她窗下的小男生,或者一個遙遠模糊的承諾。結(jié)果她問的是:到底要不要等室友一起吃早飯、上自習、去衛(wèi)生間……
寢室4個人,初一時同進同出;到了初二之后,每個人的時間表開始有了微妙的不同,有人晚起,有人在臨出門時想起還忘了件事。她不斷催促:“再不去圖書館就沒有空位子了?!钡鹊貌荒蜔┝?,就對磨蹭的室友沒有好臉色。但是之后她又會自責:有什么比室友間的情誼更重要?后來,等待的時間越來越久,忍不住向室友提出不滿。她們嘴上答應了,但絲毫沒有改變拖延的行為——最后她終于來問我:“等還是不等?”
她的問題讓我仿佛又回到了中學時光。忘了是初三還是高三,班主任反復跟我們“吐槽”:“有些女同學,廁所也要一起上,10分鐘的課間,你等我,我等你,就要等掉8分鐘。浪不浪費時間呀?現(xiàn)在一起上廁所有什么用,好好學習,將來一起上清華、上北大才是正理。”
我從小獨來獨往,對呼朋引伴這件事很不耐煩——平生最討厭無意義的等,當然也不愿意讓人等我。但看到室友們、同學們在校園里三三兩兩,像一群群小鳥在枝頭,又不免自憐是孤雁。所以,我也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困惑:是和她們在一起,去哪里都嘰嘰喳喳,還是繼續(xù)保持自己的節(jié)奏,一個人去圖書館,一個人去跑步,一個人穿過成長的樹林。
答案很快就揭曉了:隨著我與同學們上了不同的高中、大學,走上社會的不同崗位,每個人都是洪流里的浮木,各有浮沉,一別兩寬。關(guān)系好一點兒的,三年五載會在同學會上見一次;大部分人連名字與長相都想不起了。
抱團是天性,因為人類是群居動物,我們最怕的就是寂寞。但另一個角度,適度的寂寞是有好處的:寂而后定,定而后慧,獨處令人能反觀內(nèi)心,不至于把思緒淹沒在滔滔不絕的聽與說上。另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規(guī)劃,清靜專注才能更有效地完成規(guī)劃。在大小事務上都強求步調(diào)一致,只是碎片社交。把完整的時間打碎成片,像把珍貴的錦緞撕成布頭,不覺得可惜嗎?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有一本書叫《被掩埋的巨人》。女兒小年看到我在讀這本書,就問我是講什么的。我說:“一對相愛的老夫妻,跋山涉水去找兒子,經(jīng)過一個渡口,擺渡人告訴他們,對岸是一個島,島上有數(shù)不清的人,但對每個人來說,他都是自己孤身一人在島上。”小年說:“那就是‘死呀。”
我說:“總之,擺渡人不讓他們一起上島,非要先送走一個再送下一個?!毙∧昀碇睔鈮训卣f:“對呀,再相愛,也得一個人去死呀。就是兩個人手拉手去死,其實還是各自死各自的?!彼肓讼?,再舉一例:“就像我們同學約著上廁所,還不是你上你的,她上她的?!?/p>
或者,小年的話可以完美地回答這個初二女生的困惑:在世一場,生,自己生;死,自己死;而來去之間的漫漫人生路,也是自己一個人在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