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解釋”被《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列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五大素養(yǎng)之一,是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高考歷史試題考查的地位越來越凸顯。高中生對史料進行詮釋、解釋和論證,既是當今高考歷史命題的要求,更是新課程對學生發(fā)展的要求。
關鍵詞:歷史核心素養(yǎng);歷史解釋能力;高考試題
近年來,高考文綜歷史試題愈加重視對考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命題的設計都是以歷史材料呈現(xiàn)歷史情境,要求考生對史料呈現(xiàn)的歷史現(xiàn)象進行準確解讀,運用唯物史觀結合有關知識進行歷史解釋,對歷史事物進行描述和闡釋,進行科學的歷史論證,史論結合??梢哉f,高中生掌握歷史解釋能力,既是當今高考歷史命題的要求,更是新課程對學生發(fā)展的要求。
一、 歷史解釋能力在高考試題題型中的體現(xiàn)
(一) 選擇題
解題總體思路就是要求考生在認真解讀歷史材料的基礎上,結合相關歷史知識,運用因果邏輯推理,以歷史唯物主義史觀為指導,對選項做出理性的解釋和判斷,大致分為:現(xiàn)象——史實型;現(xiàn)象——解讀型;現(xiàn)象——因果型。
所有歷史敘述在本質上都是一種對過去事情的解釋,所有呈現(xiàn)的歷史現(xiàn)象都需要給予科學合理的解釋,都需要以史料為依據(jù),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tài)度、能力與方法,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歷史解釋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落腳點。
(二) 主觀題
根據(jù)課標和考綱,廣義的歷史解釋包括了歷史敘述、歷史論證和歷史理解,所以第40題和選做題的“概括現(xiàn)象、主張、內容、特點”等屬于“是什么”,“說明原因、背景”屬于“為什么”,“分析影響、作用”屬于“怎么樣”,都屬于歷史解釋能力的考核范圍。同理,第41題開放性試題的作答:根據(jù)材料結合有關史實進行論證,史論結合,也屬于考試對考生“歷史解釋”這一學科能力進行考查的范圍。
近年來,第40題考核的能力方面主要以概括、歸納、比較、分析、闡述、說明、評價等為主,無一例外地要求考生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甚至是生活常識,去概括某歷史現(xiàn)象的特點或多種歷史現(xiàn)象的異同,分析產生的原因與歷史作用等,其目的是考查考生綜合運用歷史學科技能去錘煉發(fā)現(xiàn)問題的眼光,找到分析問題的方法,實現(xiàn)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41題雖然命題形式一直在變,設問方向也年年不同,但核心能力考查目標一直都沒有變,那就是考查考生從歷史材料構建的情境中提取與設問有關的語句或關鍵詞,據(jù)此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來確定自己的觀點或論題,調動運用相關歷史知識儲備,對觀點或論題進行闡釋,開展論證,史論結合。在此過程中,考生從提取的材料信息中發(fā)現(xiàn)問題是前提,形成觀點是核心,論證問題觀點是關鍵。其中,沒有現(xiàn)成的教材結論可以照搬,需要運用歷史敘述、歷史說明、歷史論證甚至是反駁等史學方法作出完整的歷史解釋,這完全是測量考生的思維過程。
二、 歷史解釋能力在歷史備考復習中的培養(yǎng)
基于對課程標準在歷史解釋方面的能力解讀,可認為歷史解釋需要三大要素:史證、邏輯和史觀。史證是歷史解釋的根據(jù),邏輯是歷史解釋的關鍵,史觀是歷史解釋的靈魂。歷史解釋就是需要立足于扎實的歷史知識,掌握正確時空觀念,運用科學唯物史觀,從不同的歷史視角,綜合多種史學范式,符合合理思維邏輯,否則,歷史解釋就是無力的!由此可知,歷史解釋能力在教學中培養(yǎng),需要從以下方面努力:
1. 從古今中外出發(fā),打破現(xiàn)行教材政治經濟思想模塊,構建通史歷史知識體系,確立正確的時空觀念,重在理清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階段特征(融合政治、經濟、思想)。高考歷史試題注重歷史主干知識考查,特別是歷史現(xiàn)象背后的歷史是考查的知識重點,因此需要將歷史主干知識放在特定歷史階段特征里去考量,弄清歷史主干知識的前因后果。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養(yǎng)成“論從史出”的史證意識習慣,是提高歷史解釋能力的根基。
2. 把握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綜合運用多種史學范式,增強多角度和多維視角,科學全面看待歷史事物和理性分析歷史現(xiàn)象的思辨能力。唯物史觀是一個嚴密的理論體系,在教學中經常用到的基本原理有:
(1)人類社會縱向形態(tài)從低級到高級發(fā)展,在此過程中,生產力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因此以是否有利于當時社會生產力發(fā)展來看待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功過是非,可以采用文明演進視角和近代化視角來綜合分析評價歷史。
(2)人類社會橫向形態(tài)從分散走向整體,在此過程中,需要從全球視角,從世界歷史統(tǒng)一性來考察歷史,全面探討世界歷史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征、發(fā)展主流和總體趨勢,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和滲透,將同時期中外歷史進行對比,從各自的社會階段特征出發(fā)來觀察歷史事件。
(3)人類社會結構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來決定的。在此過程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好壞將推動或阻礙破壞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服務或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3. 在對待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強調實證精神,一分史料一分結論,語言的因果關系嚴密,論據(jù)能夠支撐論點,史料和結論之間必須符合邏輯因果關系。
4. 構建通史歷史知識體系,梳理正確的時空觀念,總結各個階段歷史發(fā)展階段特征,在此基礎上,多閱讀歷史材料,把微觀事件與宏觀歷史相對接,宏觀問題的微觀觀察,微觀問題的宏觀審視相結合,同時,閱讀史料提高語言理解能力,鍛煉從史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分合不同信息,整合同類信息,縱向歸納信息,橫向比較信息等多種能力,還要多鍛煉依據(jù)材料現(xiàn)象形成自己觀點的習慣,打破思維定式和歷史成見。
總之,凡是歷史都需要解釋,歷史解釋能力是“史學”“史識”“史才”(知識、技能、素養(yǎng))三結合的立足點,在歷史學習中重視此項能力,并按照此項能力考查目標進行訓練,是提高歷史學習能力和提升考試成績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朱能.改變學生簡陋思維的歷史解釋學[D].歷史教學,2016(3).
[2]方軍.制造歷史解釋的途徑[D].歷史教學,2016(3).
[3]虞文琳.歷史解釋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策略[D].歷史教學,2016(3).
[4]余文偉.“歷史解釋”的重要性及其意識的養(yǎng)成[D].歷史教學,2016(3).
[5]鄧京力.歷史理解與歷史解釋辨析[D].歷史教學,2016(6).
[6]朱能.歷史解釋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D].歷史教學,2017(5).
作者簡介:
孫武軍,河南省洛陽市,河南洛陽新安縣第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