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彥
(廣州市番禺區(qū)中心醫(yī)院 廣東 廣州 511400)
肝膿腫是一種由細菌、真菌或者阿米巴原蟲等多種微生物所引起的肝臟化膿性病變,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對于肝膿腫,只要及時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但對肝膿腫患者進行有效治療前,需要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準確的診斷;對于肝膿腫,其臨床表現和病變情況包括典型和不典型兩種,其中典型肝膿腫的臨床診斷和確診方式非常多,準確率也比較高;不典型病變肝膿腫的臨床診斷和鑒別診斷難度比較高,對不典型肝膿腫疾病的確診和治療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1]。為了改善和提高肝膿腫的臨床診斷準確率以及檢出率,本文對2017年5月—2018年5月的35例肝膿腫患者采用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進行診斷,并與CT平掃進行對比,具體內容如下。
從本院于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間到本院進行診治的所有肝膿腫患者當中選取其中自愿參與本次試驗研究的35例肝膿腫患者作為本次臨床研究的觀察和分析對象,本次選取的35例肝膿腫患者都經過超聲穿刺、手術和病理學確診為不典型肝膿腫患者,從臨床表現來看,在本次的35例肝膿腫患者當中,這35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不適情況,其中有23例患者伴有發(fā)熱的癥狀,有12例合并有膽石癥病史;本次入選的所有患者都自愿參與本次試驗研究且簽署了相關知情同意書。在本次選取的35例肝膿腫患者當中,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9例,患者的最小年齡為21歲,最大年齡為76歲,平均年齡為(48.74±6.57)歲,最短病程為7天,最長病程為5個月,平均病程為(3.54±1.43)個月。本次試驗研究經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同意。
1.2.1 CT平掃 先對這35例患者進行CT平掃,本次CT掃描儀采用GE公司生產的64排螺旋CT進行平掃,然后將CT平掃圖片傳至工作站進行圖像閱片。
1.2.2 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 然后在對這35例患者進行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掃描檢查,本次選用的磁共振掃描儀是西門子1.5T磁共振掃描儀,以體線圈作為射頻發(fā)射線圈,以腹部相控陣線圈作為接受線圈,序列掃描時的序列為自旋回波軸位、冠狀位T2WI和T1WI,以及抑脂T2WI、T1WI;相關掃描參數如下:T1WI的參數為:TR為120ms,TE為4.79ms;T2WI的參數為:TR為3.76ms,TE為1.53ms;抑脂T2WI的參數為:TR為3428ms,TE為87ms,掃描層厚為6mm;DWI序列掃描是采用梯度回波(EPI)序列進行橫軸位的掃描,掃落參數TR為5988ms,TE為84ms;梯度擴散系數b值分別為0和600s/mm2[2]。
觀察和對比CT平掃和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序列掃描的準確率、敏感性、特異性,對比兩種掃描診斷不典型肝膿腫病變的臨床檢出率。
對文中的所有數據采用SPSS17.5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同時采用t值進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來表示,采用卡方值進行檢驗,若P<0.05,則表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從兩種掃描檢查的診斷效果來看,CT平掃診斷的準確率為65.71%,敏感性為71.43%,特異性為68.57%,DWI序列掃描的準確率為97.14%、敏感性為94.29%、特異性為91.43%,兩種診斷的準確率、敏感性和特異性存在顯著差異,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DWI序列掃描的檢出率為97.14%,CT平掃的檢出率為65.71%,DWI序列掃描的檢出率明顯高于CT平掃,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種診斷的具體結果對比如表所示。
表 CT平掃和DWI序列掃描的診斷結果n(%)
從這35例不典型肝膿腫患者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的表現來看,患者的T1WI呈現低信號,T2WI呈現高信號,抑脂T2WI呈現高信號、DWI呈現特征性高信號,這些不典型肝膿腫在DWI上信號的不同主要是由肝膿腫的組織成分所決定的,與肝膿腫病變的具體病灶大小沒有直接的關系;將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應用到不典型肝膿腫的臨床診斷當中,能夠檢測出肝膿腫不同病灶組織內水分子的擴散能力,從而形成有組織對比的擴散圖像;其中組織內水分子的擴散能力越強,表明該組織在DWI上的信號衰減越明顯;而腫瘤組織內的水分子擴散受到的限制越明顯,則DWI上的信號衰減就越少,在DWI上表現為高信號。
從上述結果當中可以看出,臨床上進行肝膿腫的診斷,與CT平掃相比,采用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進行序列掃描能夠顯著提高肝膿腫臨床診斷的準確率、敏感性和特異性,有效增強肝膿腫的檢出率,與同類研究結果當中的肝膿腫檢出率和準確率基本保持一致[3]。
總而言之,將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應用于肝膿腫的臨床診斷當中,具有很高的準確率、敏感性和特異性,能夠顯著提高肝膿腫的臨床檢出率和診斷準確率,具有顯著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