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香菊 程霞 張文武 程芳 胡珍玉 汪貝妮 胡莎莎 胡長舟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種神經(jīng)發(fā)育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與發(fā)育水平不匹配的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多動、沖動等癥狀。若干預不及時,會嚴重影響兒童身心健康,亦會對成年后的工作、生活、人際交往帶來不良影響[1]。目前循證醫(yī)學及各國ADHD治療指南均推薦綜合治療,其中藥物治療是一線治療方案[2]。然而,家長對ADHD仍存在理解誤區(qū),認為“只是調皮,長大就好了”,而且擔心藥物不良反應等;因此,ADHD患兒選擇藥物治療的比例較低,依從性也很低。朱大倩等[3]研究發(fā)現(xiàn),ADHD患兒服用哌甲酯的依從率為33.7%。相關研究表明,國外ADHD患兒服藥依從率為35%~80%[4]。劉敏玲等[5]研究發(fā)現(xiàn),家長對ADHD及藥物治療的認知是影響治療依從性的主要因素。杜亞松[6]提出,醫(yī)生向家長介紹ADHD病因、臨床表現(xiàn)、治療方法及長期預后等信息,有助于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因此,筆者探討了父母小組培訓對ADHD患兒藥物治療依從性的影響,以期為ADHD規(guī)范治療提供參考。
1.1 對象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寧波市康寧醫(yī)院收治且首次診斷為ADHD的350例患兒為研究對象,ADHD診斷標準依據(jù)美國精神障礙診斷和統(tǒng)計手冊(第4版),所有患兒視聽力正常,就診前均未接受過治療,無神經(jīng)系統(tǒng)器質性疾病,無廣泛性發(fā)育障礙或精神發(fā)育遲緩等疾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兩組,即干預組(父母小組培訓)178例和對照組(父母門診簡單宣教)172例。干預組男 147例,女 31例;年齡 6~12(8.0±1.5)歲;智商98.0±14.2;注意缺陷型110例,混合型40例,多動沖動型28例。對照組男137例,女35例;年齡6~11(7.5±1.1)歲;智商 99.0±15.2;注意缺陷型 101 例,混合型46例,多動沖動型25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所有患兒父母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干預方法 (1)干預組:由熟練掌握ADHD行為治療策略的兒童心理科副主任醫(yī)師對每例患兒的父親或母親進行5次培訓,1.5~2h/次。第1次培訓介紹ADHD病因、臨床表現(xiàn)、功能損害、治療原則及預后;第2次培訓介紹ADHD的共病及最新治療進展;第3次培訓介紹ADHD行為治療策略,包括行為矯正、提高時間觀念、分解任務等;第4次培訓介紹親子溝通技巧及如何理解與支持ADHD患兒,同時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生動地展現(xiàn)親子溝通技巧在親子沖突中的應用;第5次培訓采用小組互動討論的形式,由父母提問、談感受,醫(yī)生現(xiàn)場解答與指導。(2)對照組:僅對患兒父母進行門診簡單宣教。
1.3 治療方法 對父母干預后,兩組患兒均予鹽酸哌甲酯緩釋片(18mg,批號2015-08197KE596,西安楊森有限公司)口服,18mg/次,1次/d;若1個月后癥狀未見改善,則改為18mg/次,2次/d;共治療6個月。
1.3 觀察指標 (1)父母對ADHD、藥物治療的認識及親子互動狀況:參照既往研究設計的調查問卷[7],自制父母對ADHD及藥物治療的認識及互動狀況問卷,內容包括認可ADHD為神經(jīng)發(fā)育障礙、認為ADHD只是調皮、認可ADHD必要時藥物治療、擔心藥物治療引發(fā)被歧視、認識到延誤治療的危害、對ADHD患兒理解與支持、親子關系緊張、照料ADHD患兒壓力大。(2)接受藥物治療的比例。(3)藥物治療依從率:參照既往研究,以遵醫(yī)囑規(guī)范服藥6個月及以上者為依從性好[8]。堅持規(guī)范服藥6個月的患兒例數(shù)占接受藥物治療例數(shù)的比例,即藥物治療依從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用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干預前后兩組患兒父母對ADHD、藥物治療的認識及親子互動狀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兒父母對ADHD、藥物治療的認識及親子互動狀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干預組患兒父母對ADHD、藥物治療的認識及親子互動狀況明顯改善,且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對照組干預前后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兒父母對ADHD、藥物治療的認識及親子互動狀況比較[例(%)]
2.2 兩組患兒接受藥物治療比例及依從性比較 干預組患兒接受藥物治療101例,占56.7%;藥物治療依從率為94.1%(95/101)。對照組患兒接受藥物治療50例,占29.1%;藥物治療依從率為60.0%(30/50)。干預組患兒接受藥物治療的比例、藥物治療依從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28、10.53,均P<0.05)。
童連等[8]對我國ADHD流行狀況作Meta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兒童ADHD患病率為0.73%~14.8%;若不及時干預,30%~60%的患兒ADHD癥狀持續(xù)至成年。隨著個體成熟,主要表現(xiàn)為執(zhí)行功能失調或情緒管理障礙[9]。楊凌燕[10]通過現(xiàn)場觀察和非正式訪談的方式對ADHD患兒家庭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ADHD患兒家庭一般存在壓力,部分家長逐漸表現(xiàn)出憤怒、失落、放棄等情緒。因此,對ADHD患兒父母進行健康教育,讓父母適當降低期望值,減少心理落差引發(fā)的情緒沖突,對孩子多一些包容與理解,能緩解親子沖突。朱錦華[11]研究指出,治療依從性差、延誤治療時機可能引發(fā)共患病,從而增加治療難度或影響預后。張麗珊等[12]對門診ADHD患兒父母開展小組培訓,改善其對ADHD的認知,患兒藥物治療依從率從33.6%提高至50.7%,治療6個月隨訪率從33.3%提高至60.8%。陳敏榕等[13]研究表明,家長教育培訓有助于提高家長對ADHD的全面認識,并將行為治療理念用于生活中,更好地糾正患兒不良行為。白冠男等[14]研究發(fā)現(xiàn),家長對ADHD嚴重性的認識,是作出服藥決定的主要因素。任政等[15]研究指出,家長了解ADHD相關知識及藥物治療作用等,對患兒治療依從性及其日常教育起著重要作用。洪穎等[16]研究認為,父母情感態(tài)度是初復診ADHD患兒服藥依從行為意向的主要影響因素。鄧思宇等[17]研究指出,ADHD患兒家庭往往有效溝通較少且方式欠缺,家庭成員之間親密度降低。Wirth等[18]研究指出,患兒的ADHD癥狀會對其監(jiān)護人的養(yǎng)育理念造成影響,逐步形成不良家庭教養(yǎng)模式;因此對ADHD家庭進行干預十分迫切。華麗等[19]研究提出,父母系統(tǒng)培訓聯(lián)合藥物治療,能有效改善兒童ADHD癥狀,提高其學習能力,增進親子互動,促進醫(yī)患溝通。
本文在既往研究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父母小組培訓對ADHD患兒藥物治療依從性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父母小組培訓有助于提高父母對ADHD的認識,意識到延誤治療的危害,減輕對藥物治療可能引發(fā)被歧視的顧慮,增加對患兒的理解與支持,患兒藥物治療依從性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