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早勝 徐新華
(常州市腫瘤醫(yī)院影像科 江蘇 常州 213000)
部分學者將淋巴結大小作為判斷患者腫瘤良性、惡性的標準,但是其診斷準確率不高,因此,該種診斷方式在臨床中,還存在一定爭議。通過磁共振腹部成像能夠對患者淋巴結病變的部位進行確定,并需要通過MRI的性質進行判斷,MRI成像又能夠對腹部淋巴結的診斷起到輔助作用,相關報道顯示,通過磁共振成像聯(lián)合彌散加權成像能夠對腹部淋巴結病變診斷的準確率相對較高。因此,本文主要探究磁共振成像聯(lián)合彌散加權成像用于腹部淋巴結病變定性診斷的價值,探究結果將在下文中進行詳細報告。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間來我院就診的腹部淋巴結變患者40例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將患者均分為實驗與對照組,每組患者20例,分組依據(jù)為手術結果。實驗組患者中,男性患者為10例,女性患者為10例;年齡在35~70歲之間,平均為(49.28±3.36)歲,淋巴結核5例,丙型肝炎7例,乙型肝炎8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為9例,女性患者為11例;年齡在36~72歲之間,平均為(48.58±4.25)歲,其中,結直腸癌患者8例,肝癌患者6例,膽管癌患者3例,淋巴癌患者3例,全部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對比上述一般資料,差異不具有顯著性,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均行磁共振成像聯(lián)合彌散加權成像檢查,并使用相同儀器,患者取仰臥位,先行范圍掃描,并保證視野清晰,成像應取高分辨率成像。隨后使用彌散加權成像檢查,選擇8通道相控表面線圈,同時,加用呼吸門控法,并將層厚設置為5mm,采集頻率帶寬應設置為250Hz,重復時間為4175ms,恢復時間為53.8ms,并將視野設置為42×42cm,掃描時間在20s左右,在0~500s/mm2取b值,檢查過程中患者需要短時屏住氣息,從而能夠使成像更加清晰。檢查數(shù)據(jù)均需要傳回工作站進行處理,并由工作站形成成像圖,并對全部患者的ADC值進行測量。檢查完成后,由2名以上經(jīng)驗豐富的影響學醫(yī)師對患者的成像結果進行判斷。
對比、分析對比磁共振成像聯(lián)合彌散加權成像的診斷價值。
本次研究的40例腹部淋巴結病變的患者所有數(shù)據(jù)均行SPSS17.0軟件處理,ADC值對比用(均數(shù)±標準差)的形式表示,行t檢驗,掃描情況、診斷準確率對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χ2檢驗,當數(shù)據(jù)對比呈現(xiàn)為P<0.05的差異性時,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
從本探究結果可以了解到,實驗組中,12例患者為單發(fā)腫大淋巴結,占比為60.00%(12/20),8例為多發(fā)腫大淋巴結,占比為40.00%(8/20),良性腫瘤多呈圓形或者類圓形;對照組中,16例多發(fā)腫大淋巴結,占比為80.00%(16/20),4例患者為單發(fā)腫大淋巴結,占比為20.00%(4/20),惡性腫瘤多呈不規(guī)則團塊、塊狀以及分葉狀。
從本組40例患者來看,磁共振成像診斷28例患者診斷準確,其診斷結果準確率為70.00%,彌散加權成像診斷30例患者,其診斷結果準確率為75.00%,兩種診斷方式聯(lián)合診斷患者為39例,其診斷結果準確率為97.50%;聯(lián)合診斷方式與磁共振成像診斷結果、彌散加權成像診斷結果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患者的淋巴結ADC平均測量值為(1.61±0.11)10~3mm/s,對照組患者的淋巴結ADC平均測量值為(1.02±0.09)10~3mm/s,兩組患者淋巴結ADC值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4.6489,P=0.0000)。
腹部淋巴結病變常表現(xiàn)為淋巴結腫大,需要通過影像學檢查對其性質進行判斷,其發(fā)病部位主要位于腹膜后間隙以及腹腔后間隙。
在對腹部淋巴結診斷過程中,常使用MRI、CT以及DWI進行診斷。采用單一的診斷方法不能夠對較小的淋巴結進行較好的診斷,容易出現(xiàn)漏診以及誤診的狀況,DWI能夠對患者組織中水分子彌散的運動狀態(tài)進行成像,并對細胞密度改變較為敏感,因此,能夠為惡性淋巴結的診斷提供較為準確的依據(jù)。通常情況下惡性淋巴結額的ADC平均值要高于良性腫瘤,因此,ADC能夠最為判斷判斷淋巴結的性質的參考依據(jù),但不能夠作為唯一標準,還應結合成像結果進行判斷。通過MRI與DWI聯(lián)合診斷腹部淋巴結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綜上所述,磁共振成像聯(lián)合彌散加權成像在腹部淋巴結病變診斷方面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聯(lián)合診斷的準確率更高,同時,能夠將ADC值能夠作為輔助診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