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亞楠
(泰山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山東 泰安 271021)
認知語言學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興起的語言學流派,又叫認知功能解釋語言學,它是“從語言的思維功能角度用人類社會認識感知客觀世界的有限能力、方式、經驗解釋語言結構的語言學”[1]。本文擬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對“條”與“根”兩個量詞進行語義分析,以找出其與名詞的搭配規(guī)律。
1.“條”的本體描寫
條,形聲字,從木,攸聲,《說文》中把它解釋為小枝,本義是細長的樹枝,引申為條目條款,從這兩個意義虛化成量詞,形成兩個體系,一是由“枝條”引申作計量細長狀的實物,從最初的稱量木制或與木相關的物體如:“一條棍、一條棒”擴展到長條形的物體,如:
(1)量“街(路、公路、鐵路)、河(江、溝、渠、小溪)、橋”等。例如:
過了幾個巷口,轉了幾條街道,約有二里,到了鄧宅門首。
(2)量“被子(毯子、床單、被面、被里)、繩子(帶子、鞭子、電線)、褲子(裙子)”等。例如:
公捐錦被一條,白金百兩。
由“條目”虛化為表示抽象的條目,進而到表示意見、建議、計策等。例如:
一條計策(妙計),一條新聞(消息)
其實,“條”在由本義“枝條”虛化成稱量條形實體的量詞時,除可表示河流、道路等無生命的事物,也可引申用于動物和人體等有生命的物體。例如:
一條蛇(魚、狗),一條好漢
由此可見,“條”的本義“樹的小枝”引申為“條目”,從這兩個意義虛化成量詞。開始稱量與樹木本身有關的枝條,第一次遷移到長條形的具體事物;再遷移到相關的抽象事物:從“條目”遷移到抽象的“條文”,由“條款”再遷移到“計策”。[2]
2.“根”的本體描寫
根,形聲字,從木艮聲,《說文》釋之為“根,木株也?!奔础案北玖x為名詞,指高等植物的營養(yǎng)器官,能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是植物在地下的部位??梢隇槲矬w的根部、基部,如墻根、耳根和事物的本源、根由,如尋根、知根知底。后來發(fā)展成量詞,用來表示條形物體。“根”作為量詞,有以下用法:
(1)與植物有關的細長物體:一根草、兩根筷子、三根竹竿。例如:
其田中種桑五十根,榆三根,棗五根。
(2)柱體:一根香蕉、兩根鋼管、三根電線桿。例如:
他遞給我一根香蕉。
(3)具有適合一定目的的長度、強度或結構的線、紗、帶、繩、金屬絲或電纜的數(shù)目。例如:
這兒連一根帶刺的鐵絲網也沒有。
(4)人體器官:一根頭發(fā)、幾根睫毛。例如:
地上干凈得連一根頭發(fā)都找不到。
1.“條”的認知分析及其與名詞的搭配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個體量詞“條”的使用頻率很高,與名詞的搭配能力也非常強。通過“條”的本體描寫,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量詞“條”的搭配,主要有三類:
(1)用于計量細長狀的物體。例如:
一條大河、一條街道、一條褲子、一條香煙、一條項鏈。
(2)用于動物或者人體。例如:
一條狗、一條魚、一條好漢、一條人命、光棍一條。
(3)用于某些抽象事物。例如:
一條真理、一條法律、一條新聞、一條消息、幾條優(yōu)點。
認知語言學中,把“量詞看作是對名詞的功能分類”這一觀點可以解釋正常的量詞搭配問題,但仍然無法解決量詞搭配中“特殊搭配”的問題。
我們知道,漢語量詞的運用體現(xiàn)了人們對語言的認知分類?;浾Z中“條”可以和村莊組合,很可能是因為廣東的大部分村莊都是依河傍水,形狀狹長,因而看上去富有動感,與“條”的認知歸屬一致的緣故。
邵敬敏先生將認知語言學的轉喻理論概括為依賴于A和B的鄰近性與關聯(lián)性,把A看作相關的B,通常用局部指稱整體。[3]個體量詞通過轉喻這種指代手段,用事物最顯著或者重要的特征來稱代整個事物,比如“紅旗”最顯著的特征是紅旗面,于是用描寫紅旗面的個體量詞“面”來指代“紅旗”。在邵敬敏先生的《現(xiàn)代漢語通論》(2007)一書中這樣介紹認知語言學的隱喻理論:“它揭示了人類認知抽象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即利用具體、生動、常用、熟悉的概念來映射比較抽象、陌生、難以理解的概念。比如把行情好的股市叫做‘牛市’,把不景氣的股市叫做‘熊市’?!盵3]
所以當我們說“一條好漢”“一條人命”或“光棍一條”時,實際上是把“人”這個生命體也看作一個物體,從頭到腳來看,人也是一種“長形的事物”,因此可以用“條”指代。
2.“根”的認知分析及其與名詞的搭配問題
“根”是現(xiàn)代漢語中出現(xiàn)頻率很高的一個量詞,是狀物性量詞的主要代表之一。根據(jù)上文的分析,我們知道量詞“根”的搭配,主要有以下三類:
(1)指稱細長的與木質相關的事物,如:一根扁擔、兩根樹藤、三根竹簽。
(2)表示長條狀的與木質無關的物體,如:一根香蕉、兩根繩子、三根鐵絲。
(3)指與人體器官相關的細長物體,像頭發(fā)、汗毛、睫毛。例如:
那女人長了一張刀一樣的長臉,閉上眼以后,連一根睫毛都不動,我想,這應該可以叫做冷漠了。
在表示細長的物體時,“根”可以兒化,兒化后會帶有可愛、細小的感情色彩,口語色彩較濃。
與量詞“條”一樣,“根”也是從植物生發(fā)出來的量詞,但是從上段的搭配中可以發(fā)現(xiàn),與量詞“條”的引申能力恰好相反,量詞“根”的搭配范圍非常有限,所搭配的都是可觸可感的具體實物。因而量詞“根”的語義特征是可以從植物領域引申到非植物領域或動物領域,在搭配上也可以和人體或動物體的毛發(fā)相搭配使用。
量詞“條”和“根”都可計量細長型的物體,是一組近義量詞,下面從相似性和差異性兩個方面加以分析考察。
1.相似性
“條”與“根”都是從植物生發(fā)出來的量詞。條,《說文》“條,小枝也”,本義為小樹枝。根,《說文》“根,木株也”,本義為樹根?!皸l”與“根”作為量詞,都可以指形狀細長的事物,比如“樹枝、棍子、扁擔、鐵絲”等。
在與名詞“香煙”搭配時,量詞“根、條、支”的組合都成立,但是它們表示的語義不太相同。“一根香煙”、“一支香煙”都表示單位個體,但是“根”可以兒化,可以說“你有那么好的煙,也給咱來一根兒”,口語色彩更濃。而“一條香煙”一般是指由十盒香煙組成,形狀是長條形的。
2.差異性
一是語義側重不同。量詞“條”可以計量形狀細長的物件,如“一條圍巾”、“一條繩子”等,這些名詞不僅在外形上有呈長條的特征,而且還有柔軟、可伸展的特點,量詞“條”常與下列名詞搭配:“領帶、腰帶、毛巾、絲帶”等。而“根”修飾的名詞更為粗和硬,不容易彎曲變形,且材料上多為木制或有金屬質感的,量詞“根”常與下列名詞搭配:“琴弦、鋼管、棍棒、冰糕、魚刺”等。
二是引申能力以及組合能力不同。所謂“引申”,指的是“從本來的意義生出一個新的意義來,舊意義和新意義之間的關系是可說明的”[4]。郭敏(2006)《基于認知語言學的現(xiàn)代漢語形狀量詞詞義考察》一文中指出:“在近義形狀量詞中,詞義引申能力往往不平衡。一個引申能力比較強,從而組合能力也比較強;而另一個引申能力相對較弱,或者根本不可以引申,從而組合能力也相對較弱?!?/p>
形狀量詞“根”與“條”都可以表示細長圓柱狀的物體。此外,量詞“根”還可計量由本義“樹根”引申而來的表示根毛狀的植物,如“一根麥穗”;或是動物、人體的毛發(fā);也可用于細帶狀的東西,如“一根飄帶”。而量詞“條”除了表示尾巴、眉毛以外,不能用于細小的、根毛狀的東西,但在修飾細條狀的東西時范圍較廣,如某些呈帶狀的河流、山川可以用“條”計量。并且“條”還可以用于形狀較長的、軟的、會動的事物,如“一條蛇”“一條狗”“一條腿”等。而“根”就沒有這個用法,不能說“一根蛇”“一根狗”“一根腿”。此外,“條”還可以用在一些抽象的事物上,如“一條新聞”“一條法律”等??梢?,“根”的組合能力相對較弱。
除在語義側重、引申能力、組合能力等方面,近義量詞“根”與“條”有所不同外,“根”兒化時口語色彩比較明顯,如“賞根煙圈兒抽”;而“條”與抽象名詞搭配時書面語色彩較濃。
筆者通過檢索北京語言大學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對量詞“條”和“根”進行了檢索,總結了偏誤的類型,對偏誤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本文所引用的例句均來自于北京語言大學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采用的也是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的語料標注方法。CC:錯詞標記,用于標示錯誤的詞和成語;CD:多詞標記,用于標示作文中不應有而有的詞;CQ:缺詞標記,用于標示作文中應有而沒有的詞;CJ-:句子成分殘缺錯誤標記,用于標示由于成分殘缺造成的病句。本文在引用語料時,只保留了與量詞“條”與“根”相關的偏誤,其他偏誤皆忽略。
量詞“條”的偏誤主要為“條”的誤用、遺漏和冗余。
1.“條”與“個”的誤用
“條”與“個”的誤用,主要指兩個量詞的相互混用。如:
頑皮的猴子看著遠遠走來個包著尿布、鼻涕直流的小娃子,手里握著個{CC條}香蕉,就飛快地跑來搶。(馬來西亞《我的童年》)
2.“條”與“根”的誤用。如:
其實,抽煙是一個公民的基本權利,有的時候尤其煩惱的時候,一根{CC條}煙就好像藥品一樣,能解決我們生活中的煩惱。(韓國《吸煙對個人健康和公眾利益的影響》)
3.“條”與“種”的誤用。
“條”與“種”的誤用,主要指兩個量詞的相互混用。如:
愛好是愛好,可是對非吸煙者來說,煙味是一種{CC條}焦味。(韓國《吸煙對個人健康和公眾利益的影響》)
4.“條”與“篇”的誤用。
“條”與“篇”的誤用,主要指該用量詞“篇”的,誤用成了量詞“條”。如:
這篇{CC條}文章里所提的措施是在公共場所邊走邊抽煙的人將罰款。(日本《吸煙對個人健康和公眾利益的影響》)
5.“條”與“件”的誤用。
“條”與“件”的誤用,主要指該用量詞“條”的,誤用成了量詞“件”。如:
有一天,我買了一條{CC件}舊褲子。(韓國《如何解決“代溝”問題》)
6.“條”與“封”“列”“只”“首”“片”“部”等量詞的誤用
“條”與“封”“列”“只”“首”“片”“部”等量詞的誤用都只出現(xiàn)了 1 例。
7.“條”的遺漏和冗余。如:
突然一{CQ條}以前不存在的{CD一條}河從山上流下來,大家都一看就無比高興地跳起來。(瑞典《由“三個和尚沒水喝”想到的……》)
此外,在搜集到的偏誤語料中,有21例將量詞“條”寫成了繁體的“條”。
量詞“根”的偏誤主要為“根”的誤用和遺漏。
1.“根”誤用為“口”。如:
就是這樣子,最終令自己碰上了一根{CC口}很大而且永遠不會忘記的釘。(英國《如何面對挫折》)
2.“根”誤用為“個”。如:
坐在我旁邊的先生拿出一根{CC個}煙來抽?。蹩颂m《吸煙對個人健康和公眾利益的影響》)
3.“根”誤用為“條”。如:
“根”誤用為“條”的語料共兩例,見上文中“條”與“根”的誤用。
4.量詞“根”的遺漏。如:
我覺得沒有人為了一根{CJ-zxy煙}而花錢。(日本《吸煙對個人健康和公眾利益的影響》)
此外,還有“根”與“跟”的書寫錯誤以及“根”前面的數(shù)詞的書寫錯誤。
通過對量詞“條”與“根”在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中的偏誤進行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在使用量詞“條”與“根”時經常出現(xiàn)的偏誤有以下幾種類型。
1.“個”的過度泛化造成的誤用
通過分析語料,我們發(fā)現(xiàn)在量詞“條”與“根”的偏誤中,出現(xiàn)最多的就是誤用。而誤用中,量詞“個”的過度泛化造成的誤用最多,比如“條”與“個”誤用的語料有12例,“根”誤用為“個”的語料有3例。在漢語學習中,學生首先接觸的通常是高頻量詞“個”,在學了“個”之后誤認為所有的名詞都可以用“個”指代,因此造成誤用。
2.“條”與“根”的誤用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條”與“根”是一組近義量詞,都可以指形狀細長的事物,比如“一條煙”、“一根煙”。兩個量詞指代的事物或范圍相似,就容易造成誤用。
3.“條”或“根”與其他量詞的誤用
在我們列舉的偏誤中,還出現(xiàn)了許多“條”或“根”與其他量詞的誤用。比如,“條”與“種”“篇”“件”“封”“列”“只”“首”“片”“部”等量詞的誤用,“根”與“口”的誤用等。語料雖然不多,但是說明學生對量詞的概念掌握得不夠準確,理解得不夠深入,所以出現(xiàn)了誤用的情況。
4.“條”與“根”的遺漏與冗余
在所搜集的語料中,有關“條”與“根”遺漏或冗余的用例不多,“條”的遺漏和冗余的用例有2例,“根”的遺漏的語料有2例。這種混亂的使用,說明學生還沒有真正掌握量詞“條”的概念,因此出現(xiàn)了亂用。
5.“根”與同音異形詞“跟”的誤用
在我們檢索到的偏誤中,出現(xiàn)了1例“根”與同音異形詞“跟”的誤用。
6.“條”書寫成繁體字的偏誤
量詞“條”書寫成繁體字的偏誤共21例,占了“條”所有偏誤語料的三分之一。出現(xiàn)此類偏誤的既有韓國、新加坡、緬甸、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的學生,也有美國、德國、葡萄牙等歐美國家的學生。從偏誤的數(shù)量和學生所在國家來看,這類偏誤并不是偶然現(xiàn)象。
參照劉珣(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一書,從“母語負遷移、目的語知識的負遷移、文化因素負遷移、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的影響、學習環(huán)境的影響等五個方面”來分析偏誤產生的原因。下面結合“條”與“根”這一對近義量詞的具體特點,對留學生出現(xiàn)的偏誤進行簡要分析。
1.目的語知識的負遷移
上面提到的量詞“個”、“條”、“根”的過度泛化就是目的語知識負遷移造成的偏誤。“學習者把他所學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語知識,用類推的辦法不適當?shù)靥子迷谀康恼Z知識新的語言現(xiàn)象上,造成了偏誤,也造成過度概括或過度泛化?!盵5]
2.母語的負遷移
學習者的許多偏誤是由于母語知識的負遷移造成的。學習者在學習目的語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準確、全面地掌握目的語知識的規(guī)則,往往會依賴自己的母語知識,有時甚至會把母語逐字逐句地翻譯成目的語,這主要是初級學習者易犯的偏誤。比如漢語的量詞“條”與名詞的搭配能力很強,既可以用于計量細長狀的物體,也可以用于動物或人體,還可以用于某些抽象事物。但是,韓語中的量詞“條”只用于計量細長狀的物體,而沒有其他的語義,因此,韓國學生在使用量詞“條”時,經常出現(xiàn)誤用。在該用“條”的地方,用成了“種”、“件”、“封”、“列”等。
3.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的影響
對于“條”和“根”這一對近義量詞,外國學習者常常弄錯“條”與“根”各自的使用條件,為避免犯錯,學習者常常故意減少他們認為的目的語的難學難辨認的部分,能不用量詞時就不用;或者回避較難的、易混的量詞,而使用自己學過的、比較容易的量詞,從而造成了量詞的誤用或者混用等。
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從認知的角度出發(fā),結合簡單易懂的例句,來解釋量詞的最初含義、引申發(fā)展過程和它的具體使用范圍。將抽象的語義認知與具體的句子相結合,引導學生對量詞形成一個感性的認識,從而更好地掌握量詞的用法。
如在對量詞“條”進行教學時,首先要講解“條”的本義,然后解釋由本義引申出的其他含義。講解完本義及引申過程、引申用法后,學生對“條”已經有了基本的認知,這時給出幾個簡單易懂的例子,學生在認知基礎上結合實例,形成對“條”的感性認識。
在進行量詞“根”的教學時,也可采用同樣的步驟,引導學生形成對“根”的感性認識并正確使用。
對母語非漢語的學習者來說,量詞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定義,在實際使用中很難把握。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盡量用簡潔直觀的方法來表達,如圖形法、表格法等。
通過對偏誤語料的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語境對于量詞的理解和運用至關重要。第二語言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習者利用目的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而交際必須要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因而,對近義量詞“條”與“根”的教學也不能脫離具體的語境。我們已經對量詞“條”與“根”的語義側重、引申能力和組合能力進行了對比,那么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jù)語境將兩個量詞的區(qū)別以表格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從而避免學生對這兩個量詞的誤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