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嬌嬌
(建水縣博物館,云南省紅河州建水縣,654399)
1994年,建水以厚重的歷史文化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其中,陶瓷歷史文化就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建水,一個以水為名的城市,卻以火見證著文化傳承。建水的陶瓷源遠流長,早在3500年前燕子洞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建水先民就開始了原始的制陶業(yè),歷經漢、唐、宋的持續(xù)發(fā)展,至元、明、清時期逐漸興盛,一直引領著云南陶瓷的繁榮發(fā)展。朝代更迭,建水陶瓷的窯火在歲月的長河里熊熊燃燒,薪傳不息。
建水窯作為云南重要的陶瓷生產基地、青花瓷器的重要燒制地、紫陶文化崛起地,其產品種類豐富,琳瑯滿目,拓展了中華陶瓷文明的領域。悠久的制陶歷史、興盛的陶瓷發(fā)展、獨特的紫陶技藝,無不驗證著建水窯的輝煌。建水陶瓷憑借獨一無二的文化魅力,成為建水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張亮麗名片。
陶器是隨著史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的定居生活而出現(xiàn)的,學術界普遍認為陶器起源于新石器時代。建水作為陶瓷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在3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也開始了陶器的燒制。
1988年12月,建水縣燕子洞風景管理處在對八哥洞的開發(fā)施工中,發(fā)現(xiàn)有炭屑、動物化石及磨制石器(殘段)一件、礪石一件。報經云南省文化廳文物處批準后,云南省博物館古人類研究室縣文化局、紅河州文化局、州文物管理所、縣文物管理所等單位對燕子洞及其支洞八哥洞進行搶救性清理發(fā)掘,先后在兩個堆積層中出土陶丸1件、陶網墜4件、夾砂素面紅陶器殘片7件。經鑒定,燕子洞為35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洞穴遺址。這一發(fā)現(xiàn)證明建水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原始制陶技藝,使建水有實物為證的制陶歷史可追溯到3500年前。
由燕子洞新石器遺址陶片的從出土的可知,新石器時期的先民們是以可塑性較強的黏土作為制陶泥料,并特意加入細砂,以便減少坯體的燒成收縮程度,防止開裂,提高陶器的耐熱性能。從陶片質地看粗糙稀疏,呈色多紅色、灰色、黑色,或同時呈現(xiàn)不同顏色,加之在遺址處未發(fā)現(xiàn)窯址,說明當時建水尚處于露天燒陶階段。而出土的陶墜、陶彈丸的形態(tài)表明當時采用的成坯方法之一是手工捏塑法,直接將泥料用手捏塑成需的器型。
1962年至1978年間,建水縣坡頭鄉(xiāng)龍岔河北岸白顯村的群眾在基本農田建設和筑路時挖掘出青銅器、火葬罐、陶片20余件,根據出土文物判定此地為西漢時期古墓群。出土了若干陶器碎片多為夾砂陶,飾有繩紋,這一發(fā)現(xiàn)成為探索建水陶瓷文脈的重要線索之一。因龍岔河西漢古墓葬群并未進行發(fā)掘,出土的陶器及碎片為數(shù)不多,但證明了西漢時期,建水陶瓷的脈絡依然延續(xù)。
上世紀70年代,文物工作者開始了對建水古窯址的探尋。
在建水縣城北一公里的碗窯村,因燒制陶瓷而得名。村子附近及后山分布有不同歷史時期的窯址廢墟、窯具、青釉青花瓷片的堆積,地面標本豐富又復雜。村內五顯廟中立有康熙年《重修五顯廟碑記》,碑上記載:“臨安一郡山水甲于滇南,城北三里有五顯神祠……肇建于皇明正統(tǒng)中年……其祠之下居人數(shù)百戶,名曰碗窯。有明以來,英杰豪俊往往挺生其間”說明在明代,因燒制陶瓷器而得名的碗窯村,已發(fā)展成為經濟繁榮、人才輩出的村莊。另外,原立于村內圓通寺內康熙年間的《奉本府清軍明文告示》碑文載:“碗窯鄉(xiāng)各雖一窯,內分上下二窯,燒造器皿兩不相同,上窯燒造者缸、盆、瓶、甕,下窯燒造者碗、碟、盅、盤,各燒各物,各家各窯……”,記載了當時碗窯村窯的大概分布及燒造器皿的資料。
碗窯村古窯址為龍窯類型,目前已發(fā)現(xiàn)20多座古窯址,十多座已坍塌破壞的窯坑相互迭壓,部分遺坑殘留窯壁?,F(xiàn)存舊窯、潘家窯、洪家窯、湖廣窯等瓷片堆積區(qū),文化層被打亂,各時期青釉、青花瓷片混雜,多為生活用瓷,支釘、墊圈散落。舊窯后的堆積層里發(fā)現(xiàn)了青釉折沿折腰盤和元字盤,著名陶瓷研究專家葛季芳在《云南建水窯的調查和分析》一文里提到舊窯的青釉器和青花元字盤為元代早期產品,說明碗窯村燒窯的歷史不會晚于元代。1980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楊大申與建水工藝美術陶廠聯(lián)合對古窯址進行考查后認為碗窯村遺存有宋代的青瓷,因而至今在建水仍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的說法。經耿寶昌、葛季芳、張永康、馬文斗等著名考古學家、陶瓷專家的實地考察論證,確認碗窯村保存有元、明、清到民國各時期的古窯遺址,是云南時間最早、規(guī)模最大、燒制時間最長的窯口。
此外,在離建水縣城不遠的曲江館驛,也發(fā)現(xiàn)了大量陶瓷碎片堆積層,當?shù)孛窬右矔锰沾伤槠瑝酒鰤Ρ?,懷疑在此地也應該有過窯址,但具體位置不詳。
現(xiàn)在能看到的保存完整的建水窯陶瓷多為古墓葬中的出土器,傳世品較為少見。據史書記載及墓葬發(fā)掘情況證明,元、明、清時期滇南一帶的彝族、哈尼族等少數(shù)民族普遍有火葬習俗,直至清代才逐漸衰落,火葬罐成為當時喪葬的必需品。受火葬習俗和宗教文化的影響,建水窯曾燒制出大量具有濃郁宗教色彩和地域特色的喪葬器具、隨葬品。
上世紀70年代以來,以建水為中心,北起瀘西,南到紅河,西起石屏,東至蒙自的范圍內,發(fā)現(xiàn)了不少元明時期古墓葬,出土了大批元明建水窯陶瓷器,為研究元明時期建水窯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例如紅河牛皮寨明代墓地出土玉壺春瓶、碗、盤、壺等瓷器21件,瀘西和尚塔火葬墓地出土火葬罐等陶器204件青花38件、青釉陶26件,個舊王林寨墓地出土青釉瓷11件、青花瓷85件(其中僅6件器皿為景德鎮(zhèn)所產),蒙自瓦渣地墓地出土將軍罐50件、瓷盤20件等。而建水蘇家坡火葬墓地更是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火葬陶瓷器具。蘇家坡火葬墓地位于建水縣城東北蘇家坡,總面積約30000平方米,為全國大型的火葬墓群之一。1998年12月,考古專家對其進搶救性清理發(fā)掘,發(fā)掘面積為490平方米,清理火葬墓226冢,出土上限為元末明初,下限為清早、中期的陶瓷火葬罐近600件。經考證,這些元明清古墓葬內出土的陶瓷器均為建水窯產品。
由此可知,陶瓷器不僅是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且大量用于隨葬。從建水蘇家坡、瀘西和尚塔、個舊黑馬井等古墓葬出土的陶瓷器分析,建水窯的陶器可分為釉陶和粗陶,粗陶多黑陶、灰陶、白陶、彩繪陶等,在火葬文化的影響下,器型獨特,紋飾極具內涵,是研究當?shù)孛袼孜幕妥诮涛幕闹匾獙嵨?。建水窯的瓷器分為青釉瓷、青花瓷等品種,其中青花瓷的瓷土和鈷料均為本地所產,造型和紋飾均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出土的大批建水窯陶瓷器足以證明,元明時期建水窯進入了鼎盛,產品種類眾多、產量大,器型豐富,裝飾復雜,工藝成熟,建水窯已經成為當時云南省最大的陶瓷器生產基地。
隨著建水蘇家坡等地元明古墓的發(fā)掘,大量青花瓷出土亮相于眾,讓建水青花瓷的前世今生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據舊志記載,昔日建水筆架山產的碗花石曾遠銷景德鎮(zhèn)作為繪制青花的顏料。依托本地優(yōu)質的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區(qū)位優(yōu)勢,建水青花瓷曾迎來輝煌時代。
由于尚未對古窯進行發(fā)掘,現(xiàn)存世品無年代款識,且缺少文獻資料記載,目前對于青花的創(chuàng)燒年代學術界仍有元代、元末、明代等爭議。但學術界卻一致認為,建水窯的青花是云南燒制時間最長,影響最深遠的。葛季芳在《云南青花的起源和傳播》里提到:“建水窯燒造成青花比玉溪窯早,延續(xù)時間長,規(guī)模大,形制豐富,傳播地區(qū)廣……建水窯應是滇南以至滇中青花的發(fā)源地”,這是目前對建水窯最權威的定位。
建水基于長期處于滇南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交通和宗教中心的優(yōu)勢,文化和技術便于傳播,特別是建水本地豐富的高嶺土和碗花石資源、千年的陶瓷燒制傳統(tǒng),對青花瓷的燒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建水青花瓷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點:1、由于胎土淘揀不精,含鐵量高,胎質粗糙、厚,呈灰黃色。2、釉里石灰含量高,多砂眼、氣泡;釉料中含鐵量高,鈉和鉀的含量低,釉色不清亮,釉色發(fā)青,質地粗糙。3、受鈷料鍛煉技術的限制,鐵和錳含量高,青花的呈色濃重,多現(xiàn)藍黑色。4、紋飾繁、題材多,喜用仰蓮紋、魚藻紋、牡丹紋、蕉葉紋、龍鳳紋等。建水青花瓷雖然不似景德鎮(zhèn)青花瓷的素雅明凈,但卻在中原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形成自己造型古樸、粗獷的特點,散發(fā)著獨特的鄉(xiāng)土氣息。
建水擁有瓷土、碗花石等得天獨厚的瓷器生產原料,加之內地先進制瓷技術的影響和傳播,使建水窯的青花瓷器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建水青花瓷不僅影響了整個云南省,甚至把影響擴大到了東南亞及南亞,成為中國青花瓷發(fā)展史中的組成部分,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
清代末年,政局動蕩,經濟蕭條,不少建水窯開始改燒物美價廉的粗陶產品,青釉、醬釉和釉下褐彩的生活用品逐漸成為人們的喜好,但建水窯的生產和銷路還是受到了一定沖擊,陶瓷業(yè)進入了低谷。然而紫陶的異軍突起打破了這個低谷。
紫陶創(chuàng)燒的確切年代已經不被世人熟知?!睹駠ㄋh志稿》說:紫陶是光緒二十年(1895)后建水縣令盧咸頊發(fā)明的。又有說法紫陶是光緒年間建水陶匠潘金懷開創(chuàng)的新工藝。兩種說法都缺少依據,有待考證。但吸食鴉片衍生出的煙斗是當時主要的紫陶制品卻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認同,煙斗以“八家斗”最負聲譽,制作的八道工序由八家陶戶完成,制作精美,價錢昂貴,遠銷香港等地。歷經數(shù)十年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1953年,全國民間工藝品展覽會上,建水紫陶以特殊工藝和獨特的民俗價值榮登“中國四大名陶”之榜。
建水紫陶匠心獨具,巧奪天工,集實用價值、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于一身。紫陶以手工拉坯、濕坯書畫裝飾、陰刻陽填、高溫燒制、無釉磨光等工藝而馳名中外,在工藝美術領域獨樹一幟。其中,陰刻陽填和無釉磨光是紫陶區(qū)別于外地陶最主要的工藝特征。建水陶土純凈細膩、粘度高、韌性強、可刻可磨,藝人可利用陶土的泥質特性,將其幻化成壺、杯、盆、碗、碟、缸、汽鍋、煙斗、文房四寶等百種器型,造型各異,千姿百態(tài)。而且紫陶的紋飾多種多樣,梅蘭竹菊、山水人物、唐詩宋詞、名人絕句、斷簡殘貼等都是紫陶的傳統(tǒng)紋樣,即便是同一題材,也會在表現(xiàn)手法上有所不同。此外,現(xiàn)代藝術表現(xiàn)手法也被用于紫陶紋飾中,極大地豐富了紫陶裝飾的多樣性。
建水紫陶自創(chuàng)燒以來,涌現(xiàn)出潘金懷、王永清、王式稷、向逢春等一批技藝高超的制陶名家。他們在繼承傳統(tǒng)工藝技術,吸收內地先進陶瓷文化的同時,充分發(fā)揮本地陶土的獨特性,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成就了今天紫陶的輝煌。
建水是中國名陶之鄉(xiāng),青花的故鄉(xiāng),紫陶之都。3500年前的陶丸、陶網墜開啟了建水陶瓷燒制的歷史,并力證建水陶瓷植根于本土。建水陶瓷于后來的發(fā)展中與中原文化兼容并蓄,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形成了地域特色鮮明的陶瓷文化。碗窯古窯遺址及蘇家坡等周邊古墓地先后出土綠釉罐、陶罐、陶飾品、青釉瓷器、青花瓷器等陶瓷器物,這些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有力地證明建水窯是云南陶瓷生產中心。特別建水窯燒制出的紫陶,集手工拉坯、書法、繪畫、雕刻、鑲嵌、燒制、磨光等工藝于一身,別具一格,名聞中外,是中國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建水陶瓷以古拙渾厚的造型藝術、清新雅致的裝飾風格和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為中國陶瓷藝術增添了光彩?;仡櫧ㄋ沾傻臍v史,薪傳千年窯火,讓這象征人類文明的薪火繼續(xù)輝映建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