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摘 要: 在邁克爾·斯洛特早期的思想中提出了以“以自我與他人對稱”理論為基礎的對常識道德、義務論和功利主義的批判,他認為一個好的道德理論在考慮自己和他人利益時應該是對稱的,既不偏愛行動者也不偏愛他人,而常識道德、義務論和功利主義從這一假設性前提出發(fā)是存在缺陷的,缺乏對主體利益的關切和對主體心理的理解,常識道德和義務論其理論本身也是存在悖論和矛盾的。
關鍵詞: 邁克爾·斯洛特;批判;功利主義;義務論;常識道德
邁克爾·斯洛特(Michael.slote)現(xiàn)為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邁阿密大學哲學系倫理學專業(yè)教授,在當今的美德倫理學倫理學復興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促進了現(xiàn)代美德倫理學的發(fā)展,使美德倫理學成為單獨的屬,有多種類型。美德倫理學曾在歷史上銷匿過很長一段時間,“直到伊麗莎白·安斯庫姆在《現(xiàn)代道德哲學》一文中批評道德被倫理學的法則概念所壟斷,倫理學的法則概念只涉及到義務和責任,只依賴普遍原則并導致一種僵硬的道德法典?!币髠惱韺W應當返回到亞里士多德的品質(zhì)、德性和幸福概念,強調(diào)理解情感和理解道德心理的重要性,據(jù)此拉開了德性倫理學復興的序幕。高國希在《當代西方的德性倫理學運動》一文中就指出:康德的義務論“關注是什么引導著我們的行動(為),而不關心我們的行為將被引致何方。對于康德來說,最重要的事,不在于達到一個實體性的目標,而是根據(jù)我們意志中展現(xiàn)的特性而行動?!倍髁x則主要是看達到的效果,道德只是一種保障這種好的結(jié)果的手段和戰(zhàn)略,最終所謂的原則和責任稱為目的自身,不再與人的欲望、情感和需要相關。斯洛特正是看到了現(xiàn)有的規(guī)范倫理學缺乏對主體利益的關切以及對主體心理的理解,從“自我與他人的利益對稱”理論對常識道德、康德義務論和功利主義進行了批判。
1 對道德常識的批判
斯洛特在其早期著作《從道德到美德》一書中通過分析德性的復雜性和消除德性與非德性之間的簡單對立方面對康德義務論、道德常識和功利主義進了批評,他指出我們的常識中關于美德的日常思考是對稱,涉己和涉他的因素都能構(gòu)成我們對各種特質(zhì)的高度評價的基礎,這些高度評價使得這些特質(zhì)被視為美德。并且這些涉己與涉他的美德也不存在優(yōu)先性問題,它們是具有同等被考慮的地位。但我們關于道德的日常思考則是不對稱的,要么表現(xiàn)出一種關愛行動者的不對稱(利己主義),要么表現(xiàn)出一種犧牲行動者的不對稱(康德主義)。他的這種批評是建立在:一種好的倫理學理論在考慮利益時應該是“自我與他人對稱”的假設基礎上的。
斯洛特在針對道德常識主義在私人領域方面的觀點的批評時提出了自我與他人的不對稱理論,他批評道常識道德主義具有兩方面的不對稱,一是在自我與他人的利益上允許他人更加關切自己的利益,即使自己的利益在計算時并非最大利益總和,即偏愛行動者許可。二是道德常識也允許我們自我犧牲,即使在犧牲中無任何的益處和道德義務的理由,即犧牲行動者許可。斯洛特認為“常識道德和康德主義都降低了道德行動者以及他們的個人關切、計劃甚至欲望的重要性?!彪m相比功利主義,常識道德和康德主義允許道德行動者在一定限度內(nèi)放棄總體最優(yōu)結(jié)果而追求個體幸福,但這種對個體福利的關注被作者稱為讓步,因為這并不被看做是正面道德價值的來源,其道德價值來源與對他人福利的重視。常識道德和康德主義并沒有像賦予他人福利或幸福以正面價值為行動者自己的福利或幸福賦予任何正面價值。指出我們應該將一行為是否有助益或傷害行動者自己的利益與該行為(或行動者)道德評價相關起來,否則會導致就會“降低行動者的利益以及行動者自身作為行動者的重要性,并會加強或?qū)е滦袆诱咴趯ψ约旱乃魉鶠檫M行倫理評估時的某種棄絕或無我?!睂⑿袨榈牡赖略u價與行動者自身的福利遠離。斯洛特因此認為這些因素足以使我們?nèi)岩煽档轮髁x或常識道德能否被當作我們最核心或最基礎的倫理評價。
除此之外,斯洛特還從道德運氣方面對道德常識思考進行了批判。道德運氣指出了我們的直覺道德思考中的一整套不一致性,例如考慮我們對人們的行動的不可預見的意外或意外的后果的日常反應。首先我們的日常道德接受這些感受和日常道德判斷上的區(qū)別,它允許那些現(xiàn)實的不可預見的后果在確定道德判斷時起作用,為某種道德運氣制造空間,同時又冒犯了我們的常識道德直覺。(除了上述結(jié)果之外,還有環(huán)境以及天生的智力、活力等于道德有關的。)比如考慮兩種情況:司機一邊開車一邊打電話,一司機由于運氣不好,剛好有人橫穿馬路裝上了,從我們的直覺出發(fā),這個司機應該受到譴責并且處罰;另外一司機由于運氣好,打電話的時候并沒有碰到人,那么這兩個司機都做了同樣該受責罰的事,從結(jié)果來看,第一個司機應該會受到更多譴責,而后者則少一些,但從兩人行為本身來看,這應該受到相同的責罰。同時道義論限制的自相矛盾也對對直覺性道德思考提出了挑戰(zhàn)。常識道德與功利主義和后果主義有一個看起來更為合理的道德觀點就是認為有些行為是道德上義務性的,即使它們比某個向行動者開放的替代選項所產(chǎn)出的總體善要少。而支持這一論點的理由是某種典型和自然反應,違背這些限制會導致非常壞或極高的負面價值。但同時作者例舉了殺死一個無辜的人或放任其他幾個無辜的人被殺死這樣的選擇時,如果一個人不去違背這個限制的話那個壞的特征將會更多的發(fā)生。從而削弱道義論限制,故作者得出我們在這個領域的常識思考將是與其自身相矛盾的,不一致的。最后斯洛特指出常識道德其內(nèi)部是不一致的,一方面日常道德將我們對他人的義務依賴于他人與我們之間的情感或特殊承諾關系的遠近,反映了一個成年人的關切的通常結(jié)構(gòu),但又將這種差別植于到關切他人福利的強義務之中,同時也將這樣的一種絕對的道德不連續(xù)性疊加到每個行動者通常都被置于其中的關切結(jié)構(gòu)之上。即一方面一個人對他人的義務與距離成反比,另一方面,卻又假設行動者沒有任何讓自己得益的義務。這里的矛盾體現(xiàn)在一方面從關切的理由與義務之間的關系來看,關切與義務成正比;另一方面,個人的關切即是個人的福利,那么常識道德又要求我們對自己的福利不給于任何正面道德價值,即不應該是屬于我們義務的范圍。有一種試圖從人類欲望和本能方面解釋認為關切我們自身的福利不需要強制義務,因為本能和欲望會促進我們這樣做。但上述是認為我們的義務與我們的關切理由成正比。
2 對康德主義的批判
康德主義除了未將行動者的福利作為對行動正面評價的基礎外,斯洛特也指出康德主義也存在跟常識道德一樣的缺陷,這個缺陷使理論自身導向悖論與不一致。第一個不一致性跟常識道德中的強義務和義務與距離之間的關系的不一致是一樣的。康德主義的第二個不一致是康德在對單純的利益或幸福時導致了犧牲行動者的自我與他人的不對稱:一個人有義務幫助別人追求其幸福,卻沒有義務追求其自身的幸福。但其目的論有指出人(包含自己)不能僅僅被當做手段,在這一點上又是自我與他人對稱的。這里就體現(xiàn)了康德的義務論與道義論之間的不一致。這種差異性對待在于康德對完全義務和不完全義務的區(qū)分和賦予利益的不完全義務的區(qū)分,但康德拒絕了,康德認為我們沒有追求自己幸福的義務是基于追求自己幸福是自發(fā)的,而那些不可避免地和自發(fā)的做的東西不可能是義務??档抡J為我們會自發(fā)的追求自身的利益,那么就沒有義務去追求了,但對自身利益的追求應該包含不自我傷害,但康德卻認為不可自殺是完全義務,那么在此也就出現(xiàn)了康德理論中不一致和不融貫了。
3 對功利主義的批判
斯洛特在對功利主義進行批評前對功利主義的某些方面也給予了極大的肯定,他稱贊道功利主義是一種行動者中立的理論,“任何一個人都當作是一個原子式的個體,或者說,在最大化的總體幸福面前,人人平等。對于個體的幸福,它并沒有作自我——他人的區(qū)分?!惫髁x可以同時避免道德運氣和自我與他人對稱理論的指控,也能夠為我們的道德觀念提供基礎,為道德辯護提供確定性,其具有統(tǒng)一性、簡潔性、解釋力、簡單性等優(yōu)點。但這種幸福最大化原則和行動者中立原則也導致了一種貶損行為者的價值和地位的結(jié)果。功利主義這種滿足“自我與他人對稱”與美德倫理學中的對稱是不一樣,斯洛特早期所構(gòu)建的美德倫理學亞里士多德主義倫理學,一方面允許對行為和行動做獨立的德性論評價,但另一方面又會避免使用專門的道德觀念(道德上好的),而是使用美德、值得贊賞的品質(zhì)、行動或個人觀念,作者認為這樣就不會引起道德上的自我與他人的不對稱,品格特征通過使得其對自己和對他人有利而成為美德,我們對美德的德性論概念的常識使用向自己和他人的福利都賦予了基礎性的道德評價的重要性。展示的是一種對涉己和涉他這兩種美德給予同等考慮的對稱性,體現(xiàn)了一種對自己和對他人關切的平等性或?qū)ΨQ性。功利主義體現(xiàn)了一種對每個個體的統(tǒng)一地或同等關切的立場自我與他人的對稱性,但顯然與常識美德倫理學展示的那種對稱性是不相容的。常識美德倫理學這里的他人是一個集合,而功利主義中的他人是彼此分離的,即給予自己與每一個人其他個體同等的關切,意味著功利主義與常識美德倫理學對品質(zhì)與行動的重要性與評價方面彼此不同。功利主義雖然反映了一種對自我和每個單獨惡其他個體的同等關切,但當一個品質(zhì)影響到足夠多的人時,就會將自我的關切與其他人的總和的關切進行對比,就會使得行動者的關切變得無足輕重。但美德倫理學是將自我的關切與其他所有人的總和作為一個關切的平等類別,就不會出現(xiàn)以上功利主義出現(xiàn)的情況。不是簡單的將他人這個整體的總利益與自我的利益大小進行比較,而是在道德價值和道德地位上進行一個相平等的劃分,也就是在某些時候我們并不會因為當集體利益總和大于個人利益時而選擇舍棄自我利益成全集體利益。如果一個人的自我犧牲的行為可以產(chǎn)生更好的后果或者說更好的事態(tài),那么功利主義就會要求行為者這么做,這樣顯然會招致到很多人的抱怨。
4 對斯洛特“自我與他人對稱”理論的評價
作為斯洛特早期的思想,國內(nèi)有很多學者對其進行了闡述和批評。弘任在《斯洛特的德性思想》涉及到了斯洛特的早期提出的“相對德性”、“從屬德性”和“可嘉許的不道德”三個概念,對斯洛特在分析德性的復雜性和消除德性與非德性之間的簡單對立方面所作出的努力進行了肯定性的評價。李西順的《斯洛特“自我——他人對稱性”思想及德育意義》以及張光華的《斯洛特的不對稱思想》一文中對斯洛特的“自我——他人對稱理論”進行了一個詳細的闡述,論述了斯洛特自我與他人的對稱性理論, 并在對稱性理論的基礎上論述了常識道德、功利主義以及義務論對道德主體價值的低估。李西順指出斯洛特的自我和他人對稱理論與其整體的思想互為基石。張光華則認為斯洛特對常識道德與康德主義的批判,在使我們認識到德性倫理優(yōu)勢和道德主體價值的重要性,對我國當前的道德建設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我國自古以來講求奉獻和自我犧牲的利他主義精神,正是斯洛特對否定道德主體價值的批評。趙永剛則認為斯洛特自我與他人對稱思想的論證過程存在問題,并不能以此駁倒功利主義、義務論和常識道德,只是表達了一種不同的倫理觀。他從兩個方面分析了其論證過程中的問題,一是“斯洛特對日常道德的不連貫性的指責是可疑的”;二是認為“基于日常經(jīng)驗的直覺主義,因而其論證是缺乏力度的”。又從三個方面說明了其理論不足以駁倒其他倫理學的理由。首先是從理論上來說,其他倫理學理論通過理論的普遍化,行動者的利益可以得到來自他人的間接關切,只是關懷方式上的差異;其次認為斯洛特并沒有對其前提預設:倫理學必須是自我與他人對稱的做出明確、令人信服的解釋;最后指出即使這種預設是正確的,但美德倫理學本身也存在這種不對稱性,以及這種標準的唯一性沒有得到解釋。我認為這里的第一點批評是不成立的,因為他人對自己的關切和自己對自己利益的關切肯定是不同,這并不只是一種關懷方式上的差異,自我的關切顯然是比他人的關切更能夠表達出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比如功利主義在面對最大利益問題上就不可避免的忽視掉某些道德的利益,并且這種忽視也許在某些方面還是致命,但倘若是僅僅是他人對自己利益的關切,那顯然是不能夠的;義務論就更不用說了,義務至出于實踐性的愛而非出于情感偏好的被命令的行動。斯洛特關于自我與他人的對稱性理論是一種關于行為的評價結(jié)構(gòu),以此來實現(xiàn)美德代替道德的理論目的,從道德主體的道德價值地位出發(fā)對常識道德、義務論、功利主義進行了批評。
參考文獻
[1]江暢.西方德性思想史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趙永剛.美德倫理學[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邁克爾·斯洛特.從道德到美德[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7.
[4]張光華.斯洛特的不對稱性思想[J].倫理學研究,2008,(3).
[5]趙永剛.斯洛特“自我——他人不對稱”觀點批判[J].河北大學學報,2010,(3).
[6]李西順.斯洛特“自我——他人對稱性”思想及德育意義[J].外國教育研究,2018,(5).
[7]弘任.斯洛特的德性思想[J].國外社會科學,1993,(12).
[8]楊豹.斯洛特德性倫理學特點初探[J].桂海論叢,2008,(3).
[9]李義天.斯洛特的美德倫理學及其心理學預設[J].倫理學研究,2009,(5).
[10]方德志.走向情感主義:邁克爾· 斯洛特德性倫理思想述評[J].道德與文明,2012,(6).
[11]方德志.超越邏輯實證主義:邁克爾·斯洛特的情感主義道德知識學解析[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47(4).
[12]Micheal.slote.Morals of Motives[M].Oxforo University Pres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