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和李歌結(jié)婚后一年多的日子,我感覺就像一場夢。
上大學(xué)三年級搞社會實踐活動時,我與李歌相識、相戀。但我媽極力反對我們交往,理由是李歌沒有穩(wěn)定工作,是“無業(yè)游民”。我覺得我媽觀念陳舊,李歌其實有自己的事業(yè),只不過不是鐵飯碗。我鐵了心要嫁給他,我媽只好無奈地同意了。
婚禮前,我媽要求李歌全款買房,他家做不到,為我們準(zhǔn)備的婚房是期房,兩年后才能交房。由于我工作單位離娘家較近,婚后我們就住在了娘家。沒想到,這更加成了我媽輕視李歌的理由。
記得我們新婚旅行回來后第一天吃早飯,我媽支使李歌端菜、盛飯、拿筷子,我想幫忙被她制止。吃完飯,我媽又叫李歌洗碗。我說我來洗,我媽不讓:“你要上班,哪有時間?反正他又不上班?!蔽蚁雽ξ覌屨f,李歌雖然不上班,但也不是天天閑著??晌覔?dān)心惹我媽生氣,強忍著沒有吱聲。李歌樂呵呵地對我說:“沒事,我來洗!”
家里給我陪嫁了一輛車,我本想讓李歌開,反正我單位離得近,騎車上班就行,而李歌要四處跑業(yè)務(wù),有個車更方便。可我媽不樂意,跟我說:“這車可是我給你買的?!币惶煸绯砍鲩T的時候,李歌急著要見個客戶,想用車。于是我們一起出了門,他開車先把我送到單位,然后我們約定下班的時候他來接我。誰知事不湊巧,下午突然下起了雨,李歌有事耽擱了沒能準(zhǔn)時來接我,我自己冒雨回了家。我媽一看我頭發(fā)凌亂,衣服也淋濕了,問我開車怎么還淋了雨,我只好實話實說:“車李歌開呢?!蔽覌寶獾貌恍?,等李歌回來后當(dāng)面訓(xùn)斥道:“人家老公都是買車給老婆開,你倒好,開著老婆的車讓老婆淋雨。要是平子著涼生病了,你能心安嗎?”李歌尷尬不已,連連道歉。我實在看不下去,對我媽說:“我這不是好好的嘛。”我媽立即調(diào)轉(zhuǎn)矛頭,對我吼道:“閉嘴,不知道你哪根筋搭錯了,鬼迷心竅?!?/p>
一天,李歌對我說:“我想和朋友合伙做企業(yè),多賺點錢,給你更好的生活?!蔽矣行?dān)心風(fēng)險,不想讓他做,便說:“我不在乎那些?!彼f:“我知道你不在乎,可咱媽在乎,我也在乎?!笨此饕庖讯?,我只好同意:“想好了你就做吧!”我們瞞著我媽,偷偷貸了款,為了審批手續(xù)簡便一些,貸款人寫了我的名字。錢到位后,他和朋友開始辦廠,第一批產(chǎn)品比預(yù)期晚一個月出品,這樣的話,貸款無法按期償還。銀行的催款通知下給我,我媽知道了貸款的事。
不可避免的,我們經(jīng)歷了一次家庭風(fēng)暴。我媽把李歌罵得體無完膚,說他沒別的本事只會哄騙老婆。他求我媽幫著想想辦法,先幫忙湊點錢,一個月后還清。我媽指著他罵道:“你哪點配做我女婿,人家女婿大把拿錢孝敬丈母娘,你卻想方設(shè)法算計我。”他被罵得不作聲,我也不敢爭辯。我對他說:“你先把咱倆的房子賣了吧!”他說:“不能賣。我來想辦法。”過了幾天,他把銀行貸款還了,我也沒追問哪兒來的錢。
那以后,李歌變得忙碌起來,在家的時間越來越少,他告訴我:“廠里忙,以后沒時間陪你了?!蔽译[隱約約感覺,他是在躲避我媽,因為他總是盡量不在家吃晚飯,每天晚上等我媽睡了以后再進家門。過了些日子,我媽生日,他買了一條黃金手鏈當(dāng)禮物,我媽看了看,隨手扔在沙發(fā)上,說道:“打折的吧?”我覺得我媽太過分,想幫李歌說幾句話,可轉(zhuǎn)念一想,這是我媽的生日,不能惹她生氣。
李歌整個晚上都很沮喪,臨睡前突然對我說:“平子,咱倆離婚吧!”我驚愕地問為什么,他說:“我配不上你,也對不起你,我在外面欠了錢,不想連累你。”原來,他償還銀行貸款的那筆錢是借的高利貸。因為工廠倉促上馬,產(chǎn)品銷路不好,也不盈利,他們只得不停地借貸周轉(zhuǎn),窟窿越來越大。他說:“我本來想用實際行動證明給你媽看,可事與愿違。你媽說得對,你嫁給我是個錯誤。”
李歌留下一份離婚協(xié)議書搬走了。我哭著要去找他,我媽說:“不許去!你趕緊和他離婚,免得惹禍上身?!痹谖覌尩能浻布媸┫?,我和李歌辦理了離婚手續(xù)。他最終還是把婚房賣了,償還了債務(wù)。
離婚后有一天李歌來看我,對我說:“我要出去闖一闖,等我混好了再回來娶你。但如果你遇到了合適的人,就結(jié)婚吧,我不怪你?!崩罡枳吆缶团c我斷了聯(lián)系,微信不回,朋友圈沒有消息,像人間蒸發(fā)了一樣。
我仍然愛著李歌,常常從夢中哭醒?,F(xiàn)在想來,婚姻失敗,除了緣于我媽的刻薄、李歌的脆弱,更緣于我的軟弱,沒有在李歌承受壓力時站出來支持他。
老人輕視女婿或兒媳,觀念陳舊是一個重要原因——他們只考慮某些世俗的東西,比如家庭貧富、工作好壞、學(xué)歷高低等,而不考慮年輕人是否恩愛,是否志趣相投。遇到這種情況,做子女的不妨堅決站在配偶一邊,與老人的陳腐觀念做斗爭,從精神上給配偶以支持,以免危及婚姻。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