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因為摔倒發(fā)生骨折的事并不少見。有人在家洗澡滑倒,造成髖關節(jié)骨折;有人在買菜路上跌一跤,肩膀著地,肱骨上端骨折;還有的人過馬路時被自行車撞倒,手撐地,手腕骨折;甚至有的老年人打個噴嚏竟造成椎體壓縮性骨折……這種骨折,醫(yī)學上稱之為脆性骨折。
脆性骨折是指無外傷或輕微外傷情況下引起的骨折。這類骨折通常發(fā)生在正常外力不會折斷的非創(chuàng)傷部位,如椎體、髖部、前臂、腕部等部位。脆性骨折又稱骨質疏松性骨折,是骨質疏松癥的最嚴重后果,能使人致殘。尤其是髖部(骨盆)骨折后1年之內,死于各種并發(fā)癥者高達20%,而存活者中約50%致殘,生活質量明顯下降。而且,骨質疏松癥及骨折的醫(yī)療和護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會負擔。
骨質疏松癥最易發(fā)生人群是老年人,即絕經后女性和老年男性人群。隨著社會人口的老齡化,骨質疏松癥已經成為危害老年人健康,一個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問題。第七屆全球脆性骨折大會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召開,國際脆性骨折聯盟(FFN)發(fā)布了《全球行動呼吁》,希望引起業(yè)界和公眾對骨質疏松癥及脆性骨折的重視。
體型比較瘦的人(體重指數BMl<18),或伴有糖尿病、甲亢、胃腸道疾病,或父母有過脆性骨折史,長期使用激素(糖皮質激素)的人,都是骨質疏松癥的高危人群。
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對骨質疏松的定義是以骨量減少、骨組織微結構破壞、脆性骨折增加和易于骨折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若以骨密度值表示:低于同性別、同種族正常成人的骨峰值不足1個標準差(也就是平常說的T值),屬于正常(T值>-1.0SD);降低1~2.5個標準差之間為骨量減少(T值在-1.0SD~-2.5SD);降低程度等于和大于2.5個標準差為骨質疏松(T值≤-2.5SD)。
骨質疏松癥的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我國50歲以上絕經期女性的患病率約為20%,男性為8%~10%。骨量減少的人群更多。
駝背、行走不便、容易跌倒、脆性骨折,這些都是骨質疏松癥的典型表現。最常見的臨床癥狀是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骨骼及關節(jié)疼痛,多無關節(jié)紅腫變形,常伴有腰腿乏力、雙下肢抽筋,彎腰、翻身、下蹲、行走等活動困難或受限制。一些患者有身材變矮、彎腰駝背的變化,許多患者可反復發(fā)生骨折,甚至輕微外力作用,如用力咳嗽、下蹲和晾曬衣被等均能導致骨折。
如何早期發(fā)現骨質疏松?最好的方法就是做骨密度檢查。目前各地醫(yī)院測試若方法很多,有國際骨質疏松基金會(IOF)一分鐘測試、亞洲人骨質疏松自我篩查工具(OSTA)和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等,還有單光子吸收測定法(SPA)、雙能X線吸收法(DXA)、外周骨DXA、超聲波檢測、定量CT(QCT)、立體骨密度測定與X光等等。
雙能X線吸收儀(DXA)測定的骨密度是診斷骨質疏松癥的“金標準”。對于老年人就診主訴腰背疼痛或胸部疼痛,以及查體發(fā)現存在背駝或脊柱側彎等,就應該進行胸、腰椎(T4-L6)正側位X線攝片檢查,以便及早發(fā)現骨折,及早進行抗骨質疏松治療。
中華醫(y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編寫并發(fā)布了《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2017版),倡導健康生活方式,補充足量的鈣、維生素D,在此基礎上合理使用抗骨質疏松癥的藥物(如雙膦酸鹽等)治療。
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和使用骨健康基本補充劑(鈣劑與維生素D)是防治骨質疏松的基礎措施。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包括注意加強營養(yǎng),均衡膳食;充足日照;規(guī)律運動;以及戒煙、限酒、避免過量飲用咖啡、避免過量飲用碳酸飲料、盡量避免或少用影響骨代謝的藥物等。
鈣劑和維生素D是骨健康基本補充劑,現有的所有抗骨質疏松藥物,都要基于鈣和維生素D的充足補給才能發(fā)揮療效。在此基礎上,方適宜使用抗骨質疏松癥的藥物(如雙膦酸鹽等)治療。
2017年新版指南推薦,抗骨質疏松癥藥物治療的適應證主要包括三類人:經骨密度檢查確診為骨質疏松癥的患者;已經發(fā)生過椎體和髖部等部位脆性骨折者;骨量減少,具有高骨折風險的患者。
目前,臨床應用最廣的抗骨質疏松藥物是雙膦酸鹽類。雙膦酸鹽是人工合成的一類焦磷酸鹽類似物,迄今臨床用的雙膦酸鹽類已產出三代產品:第一代為羥乙基二膦酸鹽(邦得林),作用較弱且抑制骨礦化,胃腸道不良反應大;第二代氯甲雙膦酸鹽(骨膦)和帕米膦酸鹽(博寧),均能抑制骨吸收,而且不影響骨骼礦化;第三代包括阿侖膦酸鹽、利塞膦酸鹽、伊班膦酸鹽和唑來膦酸鹽等。其抑制骨吸收的作用較第一代羥乙基二膦酸鹽強1000-10000倍,且治療劑量不引起骨礦化障礙。其中阿侖膦酸鈉(福善美)應用最多,被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批準為防治骨質疏松癥的一線藥物。
對于有低度和中度骨折風險者,如較年輕的絕經后女性以及骨密度水平較低但無骨折史者,首選口服藥物治療。對口服不能耐受,或有禁忌,或依從性欠佳及高骨折風險者,如多發(fā)椎體骨折或髖部骨折的老年患者、骨密度極低的患者,可考慮使用注射制劑(如唑來膦酸、特立帕肽或迪諾塞麥等)。如僅椎體骨折高風險,而髖部和非椎體骨折風險不高的患者,可考慮選用雌激素或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jié)劑。新發(fā)骨折伴疼痛的患者可考慮短期使用降鈣素。
很多骨質疏松癥患者認為,就像治療感冒和肺炎一樣,治療骨質疏松癥的藥只要吃兩三個月就行了。實際上,抗骨質疏松癥治療時間相對比較長,雖然不要終身吃藥,根據指南的要求,需要服用1~3年,至少1年;有過脆性骨折的人需要服用3~5年,不超過5年;靜脈用藥需要達到3年。
70%的高齡老年人死亡都是因為跌倒導致的并發(fā)癥,導致死亡的不僅是骨折,也可能是腦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冬天多活動和多曬太陽可增加骨密度,預防跌倒。
首先是未病先防。老年人不宜到人多和車多的地方活動,下雨、下雪或地上積水、結冰時不要外出,以免跌倒而發(fā)生骨折。不要攀登梯子或爬高活動,不宜在陡坡上行走,因老年人下肢無力,反應遲鈍而易跌倒。平時出門時,須緩步慢行,若有眼花、耳聾、頭暈等癥狀時盡量減少外出,必須外出時要有幫助攙扶走路或手拄拐杖。夜間上廁所之前,應先在床沿坐上片刻,以使腿部肌肉力量處于興奮狀態(tài),并可防止體位改變時的一時性低血壓的發(fā)生。洗澡時,要準備好小凳子,坐著穿褲和鞋,防止跌倒。跌倒,是導致老年人骨折的直接原因。預防跌倒,其意義甚至大于骨質疏松性骨折治療本身。預防跌倒應放在冬天老人防治工作首位。其次要練功強身。不要老是在家里,要經常到戶外進行適度的鍛煉,多呼吸新鮮空氣,促進全身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可選擇散步、慢跑、太極拳、保健操等項目。多活動能使血液中的鈣質更多地在骨骼內存留,可增加骨密度,同時增加肌肉的力量,減少骨折的發(fā)生。此外要多曬太陽。曬太陽是一種很好的補鈣方法,溫暖的陽光可促進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它既可作為骨健康基本補充劑,也可作為抗骨質疏松癥特異性的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