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爽
(錦州師范高等??茖W校,遼寧 錦州 121000)
在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xiàn)學生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需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勇于創(chuàng)新,并采用科學的探究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想。在此過程中,可以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提高其英語知識轉化和應用能力。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是基于客觀事實的一種判斷性活動,使人具有一定的信息分辨能力,不會被沒有事實依據的傳聞而左右。哈貝馬斯將其等同于解放性學習(Emancipatory learning),使人們從他人、制度、環(huán)境等方面的強制干擾因素中解放出來,形成個人的客觀分析能力和主觀判斷力。對于高職英語教學而言,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在學生的知識接受過程中,建立自己的主觀認識,經過批判思考,深化對英語知識、技能的認知,才能促進所學知識內容的消化吸收。同時在英語聽力、口語、閱讀、寫作能力等的鍛煉過程中,也需要從批判性思維出發(fā),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學會對所學知識、技能的靈活運用。批判性思維與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廢后而立”來概括,批判性思維過程就是“廢”的過程,創(chuàng)新思維過程則是“立”的過程,因此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是前提。在深化素質教育改革的要求下,應提高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并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優(yōu)化教學效果[1]。
高職英語教學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首先應通過采取啟發(fā)式提問方法,激發(fā)學生自身的批判性思維。其實質是提出一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對比和分析,在此過程中產生自己的觀點。比如在高職英語閱讀教學中,閱讀語篇中的內容并非完全正確,也有作者故意拋出的錯誤觀點,或夾雜作者的錯誤判斷。從這些內容著手,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并通過分析和舉證,做出具有信服力的回答。教師在引導過程中,可以提問:“What does the writer want to convey?”、“Who is the article for?”、“What is the focus of the passage?”通過讓學生思考作者要表達的觀點、文章目標受眾、核心思想等,可以讓學生更加理性的分析文章內容,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在此情況下,能夠避免學生陷入思維定式或思維誤區(qū)[2]。
在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過程中,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十分重要,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應設計靈活多樣的課堂活動形式,使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得到充分鍛煉。比如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提出質疑,教師可組織學生以小組討論、分組辯論的形式,對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探討,讓學生在思想碰撞過程中,不斷產生創(chuàng)新觀點,并對自己的想法進行驗證。比如在探討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代溝問題時,學生可能會提出不同想法,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自己與父母的關系,提問:“What can we do to bridge the generation gap?”在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討論過程中,學生會更加積極的參與。部分與父母代溝較為嚴重的學生可能表示:“There's nothing I can do!”另一部分學生則會分享解決代溝問題的“小妙招”,在學生的分享和討論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對實際問題產生正確的認識。
由于中西方文化本身存在較大差異,許多涉及到中西方文化知識的內容,都容易引起學生的質疑。教師可以通過有意識的拓展知識內容,更多的介紹中西方文化知識,為學生提供更多討論的話題,滿足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發(fā)展需求。比如關于子女撫養(yǎng)問題,西方國家的父母只負責子女成年以前的撫養(yǎng)和教育,子女成年后一般都會離開家庭獨自生活。而許多中國父母采取“包辦”模式,即使子女成家后,也會生活在一起。部分學生可能認為外國的家庭理念較為淡薄,部分學生可能認為中國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子女成長。通過就相關話題展開討論,可以使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得到更快的發(fā)展??傮w而言,在高職英語教學的創(chuàng)新過程中,應從學生的批判思維發(fā)展需求出發(fā),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為學生的批判思維發(fā)展提供支持。在此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傳遞和英語應用技能的鍛煉過程,促進英語教學效果的全面優(yōu)化。
綜上所述,批判思維能力培養(yǎng)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的前提。通過對高職英語教學做出改進,從學生批判思維能力發(fā)展需求出發(fā),拓展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和方法,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批判思維能力的鍛煉機會。在此情況下,能夠加快學生批判思維發(fā)展,幫助其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維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