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光 遼寧省鞍山市中心醫(yī)院心內科 (遼寧 鞍山 114001)
內容提要: 目的:分析探究臨時心臟起搏器在心血管急危重癥患者搶救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選擇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間在本院治療的49例心血管急危重癥患者,其中緩慢型心率失常41例,竇性停搏8例。根據不同治療方式將患者分為觀察組30例(給予臨時心臟起搏器治療),對照組19例(給予傳統(tǒng)心肺復蘇和藥物治療),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結果:觀察組30例患者中,29例搶救成功,搶救成功率為96.67%,對照組19例患者中,15例搶救成功,搶救成功率為78.95%,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2例患者出現切口感染并發(fā)癥,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67%,無其他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結論:對心血管急危重癥患者安置臨時心臟起搏器可有效幫助患者渡過疾病危險期,為進一步治療奠定基礎。但需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嚴格掌握臨時起搏的適應癥。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yī)學技術和醫(yī)療器械的不斷發(fā)展,起搏器植入術在臨床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1]。任何癥狀性或引起血流動力學變化的心動過緩患者都是臨時心臟起搏對象。臨時心臟起搏的目的通常分為治療、診斷和預防[2]。炎癥、創(chuàng)傷和休克,誘使患者的心臟傳導系統(tǒng)和心肌組織出現缺氧和缺血的現象進而導致嚴重損傷,發(fā)生惡性心率失常以及心臟驟停等心血管急危重癥[3]。本文選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本院采用不同方法搶救心血管急危重癥患者情況,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間在本院治療的49例心血管急危重癥患者,納入標準:患者心臟驟?;謴推鸩笕匀怀霈F心動過緩的現象或者患者在8min內出現緩慢性心律失常[4]。其中男24例,女25例,年齡47~85歲,平均(71.4±5.3)歲,其中緩慢型心率失常41例,竇性停搏8例。將全部患者按照患者及家屬意愿和治療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齡47~85歲,平均(72.0±5.7)歲,其中緩慢型心率失常25例,竇性停搏5例。對照組19例,男5例,女14例,年齡47~85歲,平均(70.8±4.9)歲,其中緩慢型心率失常16例,竇性停搏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tǒng)心肺復蘇和藥物治療。觀察組給予臨時心臟起搏器治療:患者選取起搏電極入路在右股靜脈,應用seldinger法穿刺技術送入鞘管,在X線間斷透視下將電極導管頂端送達右心室心尖部。將起搏電極導管尾部正負極與臨時起搏器正負極相接,起搏器起搏頻率設定為高于自身心率20次/min,同時心電監(jiān)護,常規(guī)測試起搏閾值和感知度。術后患者平臥24h,每2h測量1次BP,若患者無并發(fā)癥發(fā)生,則給予3d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每3d換藥1次,觀察7d后方可出院。
記錄患者的搶救效果以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分析,采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χ2檢驗,若比較差異顯著,由P<0.05表示。
觀察組30例患者中,29例搶救成功,搶救成功率為96.67%(29/30),對照組19例患者中,15例搶救成功,搶救成功率為78.95%(15/19),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起搏成功后,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血流動力學逐漸趨于平穩(wěn),神志狀況得到有效改善。
觀察組2例患者出現切口感染并發(fā)癥,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67%(2/30),無其他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
臨時心臟起搏為非永久性置入起搏電極的一種起搏方法,是指用人造的脈沖電流刺激心臟,以代替心臟起搏點,從而引起心臟搏動的治療方法。臨時起搏電極的放置時間一般不超過4周,文獻報道安置時間不超過14d。脈沖發(fā)生器均放置于體外,達到診斷和治療目的后即撤除起搏電極[5]。瞿珍清等[6]研究顯示,針對存在心臟傳導異常高齡患者,在圍手術期通過臨時心臟起搏器加以保護,能夠達到完全完成手術的治療目的。謝仁兵[7]研究也顯示臨時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在緩慢性心律失?;颊咄饪剖中g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有效降低患者手術風險,具有并發(fā)癥少、操作方便等優(yōu)點。本文中,對49例心血管急危重癥患者搶救中分別實施不同治療方法,觀察組給予臨時心臟起搏器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心肺復蘇和藥物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且不明顯增加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患者起搏成功后,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血流動力學逐漸趨于平穩(wěn),說明對心血管急危重癥患者安置臨時心臟起搏器可有效幫助患者渡過疾病危險期,為進一步治療奠定基礎。但需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嚴格掌握臨時起搏的適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