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瓊仙
(廣州市黃埔區(qū)鳳尾小學,廣東 廣州 510555)
葉圣陶先生指出,語文“此學科聽、說、讀、寫宜并重,誦習課文,練習作文,固為讀寫之事,而茍忽于聽說,不注重訓練,則讀寫成效亦將減損?!庇纱丝磥?,閱讀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應注重合理運用訓練策略,鞏固學生的語文基礎與基本語言能力,進一步提高其閱讀技能掌握水平。
由于小學階段學生的自律性與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在引導其進行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常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在此便需要教師為其布置相應學習任務進行合理引導,使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文本段落中,在此過程中借助教師的言語指導與鼓勵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有助于進一步優(yōu)化課堂教學氛圍。另外,教師在開展閱讀訓練的過程中側(cè)重于圍繞特定故事情境與文化語境,引導學生針對生活中常用的字詞、語句、語法、句式等建立新的理解與認知,以此形成對于閱讀文本主題思想、內(nèi)涵意蘊的全新、深度理解,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于文本中塑造的情境與故事的聯(lián)想與想象力,在此過程中有助于引導學生掌握語文閱讀創(chuàng)作規(guī)律,進一步提高其學習效率、深化語文素養(yǎng)培育[1]。
開展語文閱讀訓練的首要前提便是明確樹立教學訓練目標,衡量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便是能否讀懂文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閱讀文本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表達內(nèi)容與思想情感的,從中積累語言文字與材料,為后續(xù)寫作能力培養(yǎng)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師應當圍繞兩個核心開展閱讀訓練,其一是“寫什么”,梳理作者所闡述的內(nèi)容、明確其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其二是“怎樣寫”,即掌握文本運用語言文字的規(guī)律。
以《她是我的朋友》一課為例,教師可以首先運用默讀策略,引導學生借助視覺系統(tǒng)將接收到的語言文字與符號直接傳入大腦中,在大腦中完成信息的輸入、分析、加工與識記,在較短時間內(nèi)引導學生建立對于文本所表達內(nèi)容的初步印象。接下來教師需要借助問題進行閱讀引導,提出“文章中主要記敘了哪些主人公”、“這些人物分別做了什么”等問題,引導學生結(jié)合問題再次回顧文本內(nèi)容,引導學生掌握寫事類記敘文依照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進行分段的方法,使其厘清閱讀思路、攻克分段難點,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于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與對文體結(jié)構的掌握水平。
小學階段學生普遍未形成系統(tǒng)的抽象思維,往往通過朗讀、背誦鞏固其形象思維,因此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情感朗讀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把握文中的語言、思想與情感,感知文中所蘊含的結(jié)構美、言語美、藝術美,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以《桂林山水》一課為例,由于該文本側(cè)重于寫景,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場景再現(xiàn),截選出有關桂林美景的紀錄片片段,將泛著清澈水紋的漓江、云霧繚繞下的兩岸奇峰、緩慢隨江水漂行的小舟竹筏等場景展現(xiàn)在學生視野中,配合悠揚婉轉(zhuǎn)、古樸深厚的背景音樂,塑造出美好的自然風光畫卷。與此同時,教師引導同學伴隨場景與音樂共同朗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想象自己置身于桂林山水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進一步體會寄情祖國山水、蕩舟漓江之上的享受之情,在朗讀結(jié)束后嘗試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并選取自己最感興趣的一段美文背誦下來,以此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語言積累能力。
在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應當注重滲透語言文字訓練,通過選取典型語句、段落引導學生進行仿寫、補寫,充分運用文章的留白之處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與想象力,在訓練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以《觀潮》一課為例,該文本運用大量篇幅描寫錢塘江大潮的壯闊景象,其中“只見巨浪滔天,似濃煙滾滾而來,又好像狂風裹著層云怒吼而來......”這一句式便將錢塘大潮來臨時的景觀進行了生動描摹與再現(xiàn),不僅實現(xiàn)了前文層層鋪墊下的爆發(fā),同時也為后文作者描寫心境埋下了伏筆,成為上下段落間的關鍵銜接語句,起到承前啟后、連接文本段落的作用。教師應當著重提煉出該語句,引導學生明確“只見......似......又好像......”這一句式是如何介紹某一事物的多重特征的,以此綜合考察學生對于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在深化文本理解的同時也能夠為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yǎng)打下良好的基礎[2]。
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成效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與閱讀理解能力,教師務必要運用多元化閱讀訓練方法,深化學生的語言積累與文字理解運用能力,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掌握閱讀技巧與方法,促進學生理解力、想象力與思維能力的全面提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