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嬌嬌
(江蘇師范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自殺現(xiàn)象從古就一直存在,不同的人對其有不同的態(tài)度,但是對自殺持反對態(tài)度是一種主流思想。不同的是反對的理由各有不同,如古希臘、中世紀反對自殺訴諸的是上帝、神,如蘇格拉底認為“諸神是我們的看護,我們?nèi)祟愂撬麄兊囊环N財產(chǎn)”。①所以在沒有神的允許下,人不能獨自離開神,因而人不能自殺,否則就褻瀆了神靈。再如中世紀,上帝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生死審判者。在《上帝之城》一書中,奧古斯丁講到“基督徒在任何情況下沒有權(quán)利自殺”。②因為圣經(jīng)上有一條誡命則是人不可殺人,這里的人不僅僅包括他人,更是包括自己在內(nèi),不僅不能殺其他人,同樣也不能自己殺害自己,否則就違反了誡命,就是違法的。自法國大革命,歐洲迎來了啟蒙與理性,那么在對于是否可以自殺的問題上,人們不再是訴諸上帝、神。而更多地是訴諸理性,從社會,倫理道德方面來思考自殺問題,如康德??档路穸ㄗ詺?。他是從倫理道德的角度思考自殺問題。認為人是不可以自殺的。
本文試圖從《道德形而上學奠基》中“定言命令式”③的內(nèi)容來研究分析康德反對自殺,主要從義務,自然法則,人性公式角度來闡明否定自殺的理由。
在康德的道德哲學中義務、責任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義務中又分為對自己的義務和對別人的義務,而保存我們自己的生命則是屬于對我們的義務也是對他人的義務與責任。有人會問一個人自殺,只是不再履行自己的職責,不再為給社會,國家做貢獻了,不會給社會帶來什么危害,也不存在對他人的義務與責任。但真的是這樣的嗎?康德從道德義務角度說明自殺是不被允許的。從兩者的觀點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殺作為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價值問題,更是一個道德問題,所以后者在思考自殺問題時,只是從價值責任角度來肯定了自殺,而忽略了道德責任這一方面。即使從價值責任角度,也不應該肯定自殺,因為人自殺,不再對社會付出更多地義務,同時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對生命的不尊重。由于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的,個體是整體的一部分,每個人相應的都扮演著多種角色,處在各中人倫關(guān)系網(wǎng)中,與其他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都對其他人負有一定的責任,而自殺則中斷了這種關(guān)系,這一結(jié)果在價值上沒有什么傷害,但在倫理道德上,表現(xiàn)為對他人的不負責任,對自己行為的不負責任,擾亂了人倫的關(guān)系,給他人帶來更多地是精神上的巨大傷害,而且一般這種傷害是很難消除的。所以說無論從是價值判斷方面,還是從道德判斷方面,對于自殺的態(tài)度我們應該持否定的態(tài)度,而不是選擇自殺方式結(jié)束自己寶貴的生命。
在《道德形而上學奠基》中,康德將定言命令式從三個方面來闡說的,即自然法則,人性公式,自律。對于反對自殺,可以從自然法則的角度來看。自然法則的內(nèi)容是:“要這樣行動,就好像你的行為的準則應當通過你的意志成為普遍的自然法則似的”④人和動物在自然性上是一樣的,即有熱愛生命,保全自己生命的本能。生命是最寶貴的,是人的底線,是人能做任何事情的最基礎(chǔ)性的保障,那么當一個人不論是出于何種原因,選擇自殺來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都不能被提倡,因為這樣一種行為顯然是與人的自然本性即熱愛生命是相矛盾的,同時也使人喪失了本能,丟失了底線。所以說自殺行為不能成為普遍的,因而我們應該反對自殺;其次,一個行為是否在道德上被允許,我們可以先預設(shè)這樣一種行為如果成為一種普遍的法則和行為,將會怎么樣?自殺是否被允許呢?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可以將先將自殺這一行為進行普遍化的預設(shè)。預設(shè)在普遍化的意義上,自殺成為一種普遍準則。人人都自殺,那么將會導致人類滅絕終跡,既然人類滅絕終跡也就無法再實行自殺這一行為,因而這樣一種行為最終不可能是普遍的,因而達不到普遍立法,有悖于自然法則,所以我們要對自殺行為持否定態(tài)度。
人是作為目的而非手段的。為什么要反對自殺呢?原因就在于自殺破壞了“人格中的人性”⑤。在定言命令式的人性公式中這樣寫道:“你要如此行動,即無論是你的人格中的人性,還是其他任何一個人的人格中的人性,你在任何時候都要同時當做目的,絕不僅僅當做手段來使用?!雹薅酥詾槿耍煌趧游?,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地方,就在于人是有人性的。人性的高貴就在于人的任何行動始終要將人當做目的自身來處理。也就是說,人不是某種能夠僅僅當做手段來使用的東西。從多種原因的自殺行為分析來看,人們自殺不是為了生命本身,更不可能是真正以自身為目的。而是將人和生命當做了手段,工具,當做是擺脫貧困,困難,逃避責任的手段和工具,認為只有自殺才能解決問題??申P(guān)鍵在于是這樣做根本解決不了問題而僅僅是在逃避問題。因為人的每一個行動不僅僅要將人格當做手段,同時也要當做目的。一個人因為失戀,生活的困難,逃避責任選擇自殺,顯然是將其人格中的人性當做解決問題的手段,將死亡當做是結(jié)束痛苦的工具,而沒有當做目的自身來看待。再者,如果每個人都將生命當做做出某事的手段和工具,那么人格中的人性將變得毫無意義,對于人來說也就沒有了意義,喪失的人性,同樣人也就會喪失人作為人不同于動物的意義。
對于生命,我們要“為生命本身而活著,為人身上所具備的人性而活”。⑦人在奮斗努力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生命本身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單純地當做工具,它自身應該是“當作限制工具使用的最高條件”。⑧”
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生命是非常寶貴的,因而不論是從義務,自然本性,還是從人是作為目的而非手段的角度還是從其他方面來看,我們對待自殺應該是持否定態(tài)度。不同于古希臘,中世紀,從康德否定自殺分析中可以看到康德思想的獨特。對于自殺的否定,康德不依賴訴諸于上帝,神以及外界,而是轉(zhuǎn)向了人自身,從而反過來肯定了人的價值與意義。除去了宗教的色彩,除去了對外界權(quán)威的統(tǒng)攝,變得更加絕對,更純粹,從而反過來肯定了人的價值與意義;不依賴于外界和對未知的恐懼,依賴人自身的自由理性意志來珍愛自己的生命以及他人的生命。這樣生命本身則不依賴于外物,不被他物所束縛,絕對的被看成是目的而非僅僅是手段。在康德這樣的道德哲學體系下,人沒有理由自己主動的結(jié)束自己生命,反而是要更加熱愛和愛護生命,為著生命本身,為著人性而活。
盡管自殺從古時就存在,但那時還不是主要的社會問題。但到了近現(xiàn)代,卻是值得關(guān)注的問題。加繆曾說:“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便是自殺”。⑨可見對自殺問題的思考是多么重要的。直到現(xiàn)如今社會上的自殺率越來越高,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成為社會的主要解決問題之一。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對自殺進行有效的防范以便減少自殺行為的發(fā)生。那么該如何對自殺進行防范呢?預防自殺有一定難度,但絕大多數(shù)自殺事件還是可以通過道德教育機制加以自我約束防范的。⑩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從意識形態(tài)方面入手,對大眾進行倫理道德教育,即培養(yǎng)人的道德義務意識,珍愛,尊重生命的意識。通過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四個方面的齊心合力,形成防范自殺的倫理機制,從而為個體生命的意義呈現(xiàn)或價值實現(xiàn)搭建堅實的平臺,減少自殺事件的發(fā)生。
[ 注 釋 ]
①柏拉圖.《斐多篇》(《柏拉圖全集》(第一卷))[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8.
②奧古斯丁.《上帝之城》(上卷)[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
③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李秋零,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428.
④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李秋零,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429.
⑤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李秋零,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437.
⑥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李秋零,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437.
⑦陳小珍.生命的價值與自殺——從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的角度[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6,32(03):12.
⑧陳小珍.生命的價值與自殺——從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的角度[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6,32(03):12.
⑨加繆.《西西弗神話》(《加繆全集》(散文卷1))[M].柳鳴九,沈志明,主編,沈志明,等譯.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69.
⑩王貴松.自殺問題的國家立場[J].北方法學,2009(5):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