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瑩
(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082)
無產(chǎn)階級政黨能夠始終保持進步的重要原因就是善于開展自我批評。中國共產(chǎn)黨正是在中國革命歷程中始終堅持自我批評的優(yōu)良作風才得以不斷進步和革新。在新中國第一代領導核心中,周恩來堪稱自我批評的典范,他的一生將自我批評思想發(fā)揚到了極致。縱觀歷史,周恩來之所以能夠始終做到深刻的自我批評和高度的嚴于律己,與他的理論修養(yǎng)、成長經(jīng)歷、黨的宗旨和革命的現(xiàn)實需要是密不可分的。
周恩來的自我批評思想是在自身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基礎上,結(jié)合中國具體的革命實踐發(fā)展起來的。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chǎn)階級思想家,周恩來一向十分重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應用。他曾指出,作為領導首要的一條是“要有確定的馬列主義的世界觀和革命的人生觀”。因此,他的自我批評思想也深刻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影響,散發(fā)著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革命性的光芒。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不斷發(fā)展的,新事物產(chǎn)生于舊事物之中,摒棄了原有的不足之處,具有無比的優(yōu)越性,新事物必然要戰(zhàn)勝舊事物。周恩來對于自我批評的認識正是基于客觀世界永遠在發(fā)展的原理,他經(jīng)常說道,“人總有缺點的,世界上沒有完人,永運不會有完人”,“天下沒有完人,覺悟程度是逐步提高的,認識也是不斷發(fā)展的,因此要經(jīng)常進行自我改造”,“自我改造是為了進步,是光榮的事情?!盵1]正是由于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思想看待事物,周恩來認為人的改造是永無止境的。他指出:人生是有止境的,知識是無止境的,到死也改造不完。他認為,“解決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問題”是一輩子的事。事物在發(fā)展,時代在前進,就要求我們不能在思想上落伍,必須時刻做到自我革新,跟得上時代,時時前進。進步思想伴隨了周恩來的一生,閃爍著馬克思主義辯證光芒的自我批評精神也伴隨了他的一生。在周恩來為黨和國家鞠躬盡瘁的一生中,他做到了他所說的“時時前進”的精神狀態(tài),真正將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觀踐行于自我批評的行動中。
影響人的思維方式的因素往往來自于一個人的家庭環(huán)境和成長經(jīng)歷等。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zhì)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2]周恩來善于開展自我批評,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的吸收繼承,更是其實踐活動的產(chǎn)物,是在家庭教育的浸潤下發(fā)展起來,而后在學習實踐生涯中得以鞏固的。
周恩來的幼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首先是嗣母的教育影響了他幼年人格的形成。周恩來回憶嗣母是受過教育的女子,“她教我熱愛知識,學會動腦筋。”[3]在嗣母的影響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精神在潛移默化中注入周恩來的腦海。除了家庭教育以外,私塾教育也為幼年的周恩來提供了精神的啟迪。在私塾里,周恩來讀《千字文》、讀《論語》、《中庸》、《孟子》等大量中國傳統(tǒng)書籍,這些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思想都為幼年的周恩來傳輸了要善于反思自我的思想。例如孔子的思想中就包含著反思和嚴格約束自我的部分。《論語.里仁》中記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就是指與人交往時,見到別人的優(yōu)點要向他學習,看見舉止不好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是否有相同的問題。善于自我反思的思想在《論語》中不止一處提到。例如《論語.述而》中也提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闭菑男〗邮苤袊鴥?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自我反省和自我革新等優(yōu)秀思想的浸潤,使得成長中的周恩來受到了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洗禮,為日后完善成熟的自我批評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之后,無論是周恩來在南開學校讀書的四年,還是出國學習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包括接觸馬克思主義等等,周恩來在這些求學實踐經(jīng)歷中始終以思考的眼光對待周遭事物,善于自我反思、追求進步的精神進一步完善。例如,在五四運動期間,他在五四精神的影響下,倡導要有“革新”的精神。他指出,社會要進步,就需要對一切事理持批評的態(tài)度,“研究同批評自己,實是研究批評的第一步工夫”[4],他還注重學生自身的“思想改造”,強調(diào)“研究批評自己”,在改造社會的過程中更要改造自己。
中國共產(chǎn)黨為人民服務的神圣宗旨,要求共產(chǎn)黨員要始終以黨和人民群眾的利益為重,努力消滅黨內(nèi)存在的所有不利于黨的發(fā)展和服務群眾的因素,時刻反省自身,牢固樹立自我批評的作風,始終與人民群眾保持統(tǒng)一戰(zhàn)線。周恩來曾講過,共產(chǎn)黨員“應當像條牛一樣努力奮斗、團結(jié)一致,為人民服務而死。”[5]周恩來的自我批評始終是在黨的宗旨的指引中,在為人民服務的使命下做出來的。他孜孜不倦、夜以繼日地為人民工作,只要覺得有對不起黨和人民的地方就坦然當眾進行自我批評。例如1973年,周恩來陪越南外賓考察延安,當他從延安地區(qū)負責人處得知延安人民生活依然困苦時不禁留下眼淚,當晚在召開會議時周恩來說道,作為總理,他沒有管好這個家,愧對延安百姓。隨后周恩來與大家認真談論關于延安發(fā)展的措施,并在回北京后命人成立了支援延安的部門,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全力支持延安建設,幫助延安發(fā)展經(jīng)濟和文化,使延安加快了發(fā)展的步伐。這就反映了周恩來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了群眾的安居樂業(yè)真摯地作自我批評。晚年時期,周恩來胸前總是佩戴一枚上面寫著“為人民服務”的胸章。這足以凸顯周恩來將自己的所有言行都融入為人民服務之中,只要為了人民利益甘作一切自我批評。在中國革命道路探索的過程中,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是周恩來自我批評時堅持的靈魂,人民立場始終是周恩來進行自我批評的根本政治立場。因而他能夠以鞠躬盡瘁、春蠶到死的精神對待黨和人民交給的工作,從不掩飾自己工作的失誤,甚至為了人民和大局忍辱負重。為人民服務是周恩來終其一生堅守和實踐的信條,也是他自我批評思想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自1921年成立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人民浴血奮斗,如果不是為了革命的現(xiàn)實需要,如果不是出于建設新中國光榮堅定的理想使命,就不會有嚴謹永恒的自我批評作風,就不會有巍峨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富強中國。
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革命生涯中,周恩來所作的自我批評皆是為了國家發(fā)展考慮、皆是出于現(xiàn)實的需要。例如,在1956年周恩來曾反對從中央到地方部分領導干部存在的“左”傾思想,但他反對冒進的提議卻遭到了不應有的批評?!按筌S進”之后,各級領導對隨后到來的三年困難時期應對不足,互相指責,周恩來卻為了百姓的利益,他“顧全大局,相忍為黨”,主動承擔了大部分責任,做了多次檢討,力求挽救局勢、帶領百姓渡過難關。在1962年2月的講話中,周恩來將錯誤歸于自己身上,還具體舉例說明了自己的錯誤。有人說:“總理,你不能把什么事都擔在你身上?!敝芏鱽韰s指出,自己作為總理,中央決定的事情自己都有責任。又如,1935年1月15日,在中國革命緊要關頭召開的遵義會議,主要為了糾正博古等人的嚴重錯誤。但博古等人為自己辯解,而周恩來卻進行了嚴肅的自我批評。他認為自己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犯有錯誤,強調(diào)失敗的原因是經(jīng)驗不足和了解的不透徹,沒有太多思考地同意了實施錯誤的作戰(zhàn)計劃。周恩來的自我批評反思了自身和黨的行為,為革命的順利進展做出有利貢獻。他諸如此類的自我批評在歷史上還有很多,無一例外皆是出于革命的需要和國家發(fā)展的需要。縱觀周恩來為國家奉獻的一生,他之所以勤勤懇懇作自我批評,不僅是出于反省自我、追求卓越的要求,更是犧牲自我、為了國家大局考慮的表現(xiàn)。正如周恩來曾指出的:“沒有黨和人民,就既不會有過去的成績,也不會有今天的職務。黨和人民是偉大的,我們個人是渺小的。想通了這一點,還有什么錯誤不能在黨的面前承認和改悔呢?”[6]
周恩來的一生鞠躬盡瘁,為人民奉獻了自己全部的力量。他的自我批評精神所代表的共產(chǎn)黨的初心,永遠不會過時,依然是激勵新時代全體人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努力奮進的精神力量。分析周恩來善作自我批評的原因,有利于激勵當代青年及黨員干部樹立自我批評意識,從提升自我意識和完善自我修養(yǎng)出發(fā),勤勤懇懇,勇作自我批評,永遠保持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