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楊
(長春建筑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1)
在西方,對品牌名稱的研究始于20世紀后期。在中國,朱亞軍在其所著的《商標命名研究》一書中從語言學、心理學、記號學、消費者行為等角度全面分析了商標命名的方法和策略,并首次將功能對等論引入到品牌名稱的翻譯中[1]。
但大多都是對商品品牌總體的研究,具體到某一種具體商品品牌名稱翻譯的研究卻并不多見。因此,本文主要從目的論出發(fā)對化妝品品牌名稱的漢譯做深入研究。
目的論認為任何行為都有目的性,翻譯行為也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是為實現(xiàn)跨文化、跨語言交流的理論。這里所說的目的不光是譯者的目的,更是譯文交際的目的,在正確表達譯者目的的同時,還要關注目的語所處的環(huán)境和目的語使用者所處的文化氛圍[2]。
翻譯目的論有三條基本原則:一、目的原則。(skopos rule)目的論認為所有翻譯活動都要遵循的首要原則就是“目的原則”,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結果決定方法。二、連貫性。(coherence rule)指譯文必須符合語內(nèi)連貫的標準,即譯文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能夠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譯語文化中有意義。三、忠實性原則。(loyalty principle)指原文與譯文之間應該語際連貫一致。這指的是譯文要忠實于原文,但是與原文的忠實程度要取決于譯文的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
化妝品品名翻譯要以目的論為指導,選擇正確的翻譯策略來對外國產(chǎn)品進行翻譯,使化妝品品名的漢譯功能最大化。策略主要分為音譯、直譯和意譯。
音譯是指要參照源語的發(fā)音特點進行翻譯,把一種語言中的詞用另一種語言中發(fā)音相同或相近的詞來表示翻譯方法。音譯可以讓一個品牌在不同國家有發(fā)音相似的品牌名稱,使品牌更好地進行推廣、維護品牌形象、也有利于目標國家消費者對品牌的信賴和喜好。
一個品牌名稱的背后都有其獨特的內(nèi)涵,在翻譯成另一國語言時候,如果能用音譯的方法使其與源語相同,那么,就會更好的讓目的語讀者更好地了解原品牌名稱的含義,有利于擴展產(chǎn)品市場。
大多數(shù)產(chǎn)品品名都是以創(chuàng)始人來命名的,在漢譯時采用音譯的方法有利于加深消費者對產(chǎn)品由來,及產(chǎn)品本身的印象。如法國品牌CHANEL的名稱來源于創(chuàng)始人Gabrille Chanel,中文就翻譯成香奈兒。與此類似的品牌還有安娜蘇(ANNA SUI)、貝佳斯(BORCHESE)、迪奧(DIOR)、伊麗莎白雅頓(ELIZABETH ARDEN)、茱莉蔻(Jurlique)、玫琳凱(MARYKAY)、蜜絲佛陀(MAX FACTOR)、希思黎(SISLEY)等。還有一些品牌是根據(jù)源產(chǎn)地來命名的。如雅漾(AVENE)、雅芳(AVON)、蘭蔻(LANCOME)、薇姿(VICHY)等。以上這些音譯名借助了創(chuàng)始人的可信度或源產(chǎn)地良好的名稱為品牌吸引更多的顧客。
直譯是將原品名的字面意思直接體現(xiàn)在翻譯中的方法。目的論強調(diào)注重文化之間的差異,要充分考慮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產(chǎn)品名稱不易過長,這就為目的論下的直譯增加了難度,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很大,所以成功的直譯難度很大,而中國與日韓的文化很相近,所以大多數(shù)日韓產(chǎn)品采取的是直譯。
成功直譯的日韓化妝品名有如下幾種:肌研(HADA LABO)、后(WHOO)、雪花秀(SULWHASOO)、呼吸(SU:M37°)、植村秀(SHUUEMURA)等。
肌研(HADA LABO)中的HADA 在日語中就是“皮膚”的意思,通常寫為漢字“肌”,肌研的意思就是肌膚研究,很好的表達出了原產(chǎn)品名所要表達的含義。后(WHOO)為“皇后”的意思。表示這個品牌是專門為古代皇后們研制的,以后命名,能夠體現(xiàn)其追求高品位、高格調(diào)的品牌理念和價值。與之相同,韓國的雪花秀,呼吸,植村秀的漢譯名都很好的表達了原品牌語的含義。
意譯指的是不拘泥于原文,在目的論的基礎上,允許在考慮不同目的情況下譯出不同的譯文。在化妝品品名中,意譯常用于原品牌名稱過于單一或無美感的情況下。
在意譯時要符合女性消費者的審美觀點,可是適當采用一些女性字眼。如CLINIQUE倩碧、ZA姬芮、CLARIN嬌韻詩都是散發(fā)著女性氣息的音譯品名。
本文闡述了目的論與化妝品品名翻譯的關系,并運用目的論分析了外國化妝品品名漢譯的策略。在目的論視角下對化妝品品名漢譯時,要合理運用音譯、直譯、意譯的方式進行翻譯,力求實現(xiàn)產(chǎn)品品名漢譯的目的。本文雖然運用了目的論的原則對化妝品品牌名的漢譯進行了研究,但是還是具有局限性,未來還可以從化妝品說明書翻譯方面進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