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學校,江蘇 昆山 215300)
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強調以生活為中心,實行教學做合一。陶先生說:“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來做來學,方是實學?!边@里,陶行知先生強調了教學做三者都要統(tǒng)一在做上,教依托于“做”,學也依托于“做”。因此,在日常教學中,要合理設計教學方式,拿做來教,拿做來學。
建構數(shù)學理論最重要的就是數(shù)學概念的學習,而小學生學習概念大多以“概念形成”為主。概念的形成是一個累積、漸進的過程,是概念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因此,正確理解概念是學好數(shù)學的基礎。然而我們在進行概念課教學時,都是經(jīng)歷從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的過程,比較傳統(tǒng)化,使得概念教學的課堂枯燥凸顯,缺乏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造成很多學生不喜歡數(shù)學概念的學習,真是既難教又難學。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從學會到自己會學,其實就是要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注重引導學生獨立自學概念,自學概念的第一步就是學會閱讀。閱讀往往在語文課的學習中運用較多,那么數(shù)學課堂是否需要閱讀呢?答案是肯定的,閱讀的作用在概念課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閱讀數(shù)學概念與閱讀其他內容相似,但又存在一些不同。學生閱讀與理解數(shù)學概念,這需要一定的過程,但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很少有對數(shù)學概念的閱讀方法的指導,所以部分學生對數(shù)學概念的閱讀與理解存在困難,久而久之就導致這部分學生喪失了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上課不愿意自主學習和思考。所以,閱讀概念不僅僅是讀,最好是帶上自己的思考去讀。
例如,在教學圓的概念時,讓學生翻開書本閱讀。這里可以設計幾個問題:什么是圓心?什么是半徑?什么是直徑?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概念,這樣的閱讀往往重點突出。當然學生讀完一遍以后,很多同學并不能完整地把概念表達出來,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再次閱讀概念,并且把概念的關鍵詞圈一圈,有目的的尋找答案。這樣兩次閱讀,不少同學已經(jīng)能夠掌握圓的各個概念了。最后,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動態(tài)演示,學生閱讀的成果與教師的講解相互碰撞,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是根據(jù)學的方法來設計,學的方法需要做的方法來指導。所以,對于小學數(shù)學概念課,教師必須加強直觀,解決概念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
例如,在教學《認識長方形》這一課時,目標要讓學生認識長方形的特征,能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長方形,并且在學生認識直觀圖形的同時發(fā)展空間觀念。這樣的目標就要求學生必須對圖形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本節(jié)課設計時讓學生演示,在觀察中理解概念。課上給學生提供一個長方形,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的邊,猜猜它們有什么特點。接著讓學生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學生有的用尺量長度,有的通過折一折的方法,發(fā)現(xiàn)長方形有兩組邊一樣長。學生通過演示的活動,自己就探究出了長方形邊的特征,認識了對邊,長和寬的概念。有了前面演示的基礎,學生再來探究角的特征就相對容易了很多。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睂嵺`是知識的源泉,注重實踐是“教學做合一”的真諦。因此教師要設計和安排有意義的實踐活動,激勵學生主動探索,引導他們學會創(chuàng)新。
例如,在教學《認識公頃》這一課時,就需要針對教學內容設計實踐活動。一公頃的概念學生是比較陌生的,所以實踐活動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構建一公頃大小的感官認識。第一個實踐活動是讓學生們手拉手圍成邊長大約是10米的正方形,計算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00平方米。而一公頃需要100個這樣的正方形。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建立了對于1公頃大小的初步概念,有了比較客觀的體驗。第二個實踐活動是出示一張面積為1平方米的正方形布,讓班級里的學生站在上面,通過活動,發(fā)現(xiàn)最多只能站10個人,由此讓學生推算面積為一公頃的正方形居然可以站10萬人。很多同學一下子就發(fā)出了感嘆:“一公頃可真大啊!”有了這樣的感嘆,學生對于一公頃的概念掌握得就比較準確了。
數(shù)學知識的掌握依托概念的學習,我們每個教師都要重視概念的教學,努力把概念課上得生動有趣。我們要借鑒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做當中教,不斷實踐,引導學生用發(fā)展的眼光去解決問題,在做當中學,讓課堂教學真正實現(xiàn)“教學做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