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語格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廣東 珠海 519000)
維克多·雨果,法國作家。他的小說往往是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的結合。在小說中他多描寫社會中的人生百態(tài),用浪漫主義的想象力,離奇生動的情節(jié),造成強烈的戲劇沖突,塑造出典型形象反應社會現(xiàn)實。在高度概括的情況下典型化人物,從而達到反應社會現(xiàn)實的效果。
資產階級革命后,“理性王國”的破滅,給人們帶來人們普遍失望的情緒。理性所建立起來的制度,強調絕對理性,逐漸扼殺人們的感情,和自由的心靈。在所謂的理性王國,金錢至上,什么都是可以販賣的。
雨果不止看到了人的內心世界,同時看到了在宗教背景下的社會現(xiàn)實,他沒有將自己的目光僅僅局限在內心世界,而是關注人內心世界的同時反應社會現(xiàn)實。他更超越時代局限性的地方是在于,他對于人存在的探究,人精神歸宿的探究,他在社會現(xiàn)實的紛亂復雜,人內心得不到關注的情況下,探索仁德精神家園。
雨果的作品往往有充分的對比,他認為美與丑,善與惡是相對的也是統(tǒng)一的。這個故事以四個男人喜歡埃利美拉達展開,其中有明顯的對比。
首先是美與丑的對比。加西莫多是外貌奇丑的人物,他的丑相對于埃斯梅拉達的美貌而言是明顯的,但在故事中,他對于埃斯梅拉達的愛,對于他父親般的愛,可以看出他精神上的美麗,他本身是丑與美的結合。他的丑也是與埃斯梅拉達美麗的對比。
而埃斯梅拉達是真善美的化身無可厚非,她善良有愛心,是完美的形象,與其相對的克洛德,克洛德代表著殘忍,罪惡,他在對于埃斯梅拉達的愛情中,認為得不到的,就要毀滅。這是一組善與惡的對比。
乞丐王國與法院的對比。乞丐王國是流浪漢組成的,但律法分明,在剛果瓦闖入的時候,言明乞丐王國律法規(guī)定,擅闖則死,除非有人愿意嫁給他,埃斯梅拉達也是因此救了剛果瓦的,這體現(xiàn)出,乞丐王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而相對于法院而言,處死埃斯梅拉達的理由是莫須有的,可見,法院的法律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全憑上層階級的意志決定。二者的對比是對于當時社會政府,法律的批判,也是對人民群眾的肯定與關懷。
還有教堂與廣場的對比。雷格勿廣場是一個自由愉快的象征,在小說中一出現(xiàn),就是鮮明歡快的基調,而教堂的出現(xiàn)的則是陰森,外皮的剝落,帶著壓抑,恐怖的氣息。這是通過建筑批判教會對人們思想的控制、壓迫和贊揚人們對于自由的渴望與贊美。
“雨果的命運三部曲中,《巴黎圣母院》代表教義悲劇,《悲慘世界》代表法律悲劇,《海上勞工》代表物質世界的悲劇?!雹購慕塘x悲劇來看,《巴黎圣母院》的核心人物是克洛德。他從小被父母送去教堂學習,本性善良,但由于教會教義中的禁欲主義,對于人性的摧殘,使他的靈魂逐漸扭曲,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克洛德,在產生愛情后,他的身份不允許他有愛情,他就會采取極端的手段,從而造成一系列的悲劇,他是整個故事中的施害者,也是教義本身的受害者。宗教教義中對于人性的摧殘,使他必然成為靈魂扭曲的人,也造成了他最后身亡的宿命,以及一系列的悲劇宿命。
而關于人性方面,可以從三個方面談。
一是禁欲與人性的斗爭,這體現(xiàn)在克洛德身上,他從小受到禁欲主義的摧殘,壓抑他的人性,但在遇到埃斯梅拉達的時候他的人性覺醒了,但他不能得到埃斯梅拉達,從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來看是他的超我與本我在不斷斗爭,而在他最后被加西莫多殺害后,他很平靜,他不用再承受禁欲與人性的斗爭,死亡的一刻才是他真正的自由。
二是埃斯梅拉達對于自我,人性的堅持,她在死亡與滿足克洛德獸欲之間,堅持了自己的愛情,是對于自我的堅持,不畏強權,是人性的體現(xiàn)。
三是加西莫多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在遇到埃斯梅拉達之前,唯克洛德命是從,沒有絲毫主見,但是在他愛上埃斯梅拉達之后,他有了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意志與判斷,是自我意識的覺醒,人性的覺醒。
一部經典作品之所以可以成為經典,關鍵在于經過歷史的蕩滌,在現(xiàn)代社會它依舊有著值得人們思考的問題?!栋屠枋ツ冈骸肪褪沁@樣一部作品。它提出一個從希臘神話中就開始探討的問題《俄狄浦斯王》中的認識你自己,人類從很早開始就不斷想要認識自己,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尋找仁德精神家園。雖然現(xiàn)在哲學界,科學界依舊在探討這一問題,尚未有準確的答案,但我們需要知道的是作為人,我們不能迷失自己的內心,不能沒有精神家園。
[ 注 釋 ]
①黃燕.靈魂與人性的掙扎——淺析巴黎圣母院主人公克洛德.黃石高等??茖W校學報,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