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紅英
班會是學校集體中最主要的組織活動之一,是班主任領導和指導班委會,以班級為單位,圍繞一個或幾個主題組織的對全班同學開展教育的活動,是對班級進行有效管理、指導和教育的重要途徑和形式。如何充分發(fā)揮班會課的育人功能,筆者結合班主任生涯,嘗試提出如下反思與策略。
一、當前班會課普遍存在的問題
不少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一直覺得班會課就像雞肋一樣:不能不上,上又很難上好。從備課的規(guī)范來說,班會是一節(jié)列入課表的課,是必須要上的課,但苦于沒有教學課本,沒有規(guī)定的內容,沒有參考書,卻需要像語、數(shù)、英一樣帶著學生一周上40分鐘,無章可循,難度較大;從做法來說,基本上每個學期初,學校德育處就會安排好每周的主題,分配任務到年級,年級輪流分配給班主任,每人寫一個主題教案,做一個PPT,提供給全校所有班級使用,沒有針對性;從老師的狀態(tài)來說,老師按照別人提供的方案與課件,不用花多少時間,下載共用的PPT,走馬觀花了一圈。上完了課,也不需要寫反思;從教育結果來說,學生跟著老師過了遍課件,或是看了會兒視頻,簡單地進行了總結,就算完事,能留下多少印象,產生多少影響,可想而知。
二、探尋班會課低效的原因
由于學校管理制度以及班主任教育意識的水平限制等原因,中小學班會存在著效果很不明顯的現(xiàn)象。
一是目的不明確,缺乏德育效果。班會課的地位高不高,從每周一節(jié)的課表就可以看得出來。一節(jié)高品質的班會課,絕對不只是為了完成德育處給的任務,也絕對不是為了能完成班主任工作總結。關鍵是,一節(jié)40分鐘的班會課起到了怎樣的育人作用?班會屬于德育課程,它是德育的重要途徑,目的是為了“育德”。而班會課則是“育德”的一種重要方式之一。
二是內容隨意化,缺乏課程體系性。雖然學校有一個計劃,每個月有班會的主題,但主題大多是大的框架,并不具體。不具體的東西就容易空洞說教。沒有體系的課程,是碎片化的,是不能關聯(lián)的。
三是教師包辦,學生缺乏主體性。一般來說,班主任事多,經常忙得團團轉。為了省事,整個班會設計就牽著學生走,把結果直接告訴學生。至于要不要體驗,要不要通過活動或是游戲來親身感受,基本上就不考慮了。就像傳統(tǒng)的教學一樣,老師一張嘴講到底,講完下課。
三、班會課的有效設計與實施策略
(一)實內容,小主題,學生頭腦風暴收益多
班會,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那扇門,是澆灌學生情感的那場雨,是撫慰學生靈魂的那陣風,是滋養(yǎng)學生理想的那撮土,是聯(lián)系師生的那根線,是學校德育的主陣地。如果我們的班會內容陳舊、空洞,主題隨意,“學生需要的你不給,學生不要的你硬塞”,那么,學生怎么可能對班會有期待?我們又怎能走進學生的心靈,如何豐盈學生的精神世界?班會中,實踐體驗的主角是學生,故所有的內容應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頭腦風暴定內容,定主題,自然收益多多。
(二)重活動,善引導,學生親力親為
從事德育工作的一位有經驗的老師有這樣的德育寶典:要求是下策;引導是中策;啟發(fā)是上策;體驗上上策;自我建構至上策。理想處著眼,常規(guī)處著力,細節(jié)處著手乃萬全之策?!耙蟆薄皢l(fā)”“引導”是我們平時的知識課的學習中,最常用的方法。如何利用班會課這個平臺抓住“體驗”“自我建構”?體驗式班會將帶給學生全新的體驗。體驗活動,可以是一節(jié)課時間,也可以是連續(xù)的幾周時間;可以選擇就在教室內開展,也可以在室外或是非教室的室內。
(三)活形式,全參與,三級聯(lián)動為班會助力
要讓學生樂在其中,對每次班會活動充滿期待,形式靈活是關鍵。為了能達成效果,可以邀請學校領導或是老師,或是家長等校外人士;或是走出校園,到校外的教育場所去體驗。比如,在學校的支持下,我校的“尋找家鄉(xiāng)的故事”“尋找他鄉(xiāng)的故事”系列活動,帶領學生到學校周邊的白石龍文化名人紀念館,到羊臺山、香港大帽山,重走名人轉移路,感受當時的艱難。這樣的形式,不僅是身體的體驗,更是精神的豐盈。
班會課,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也就把握了德性內生的理念;學生是體驗的主體,也是精神滋養(yǎng)的主體,學生的價值觀的培養(yǎng)與提升也就水到渠成。
責任編輯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