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香
摘 要: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來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溝通起來,使學生更加熱愛語文學習,更加熱愛生活。
關(guān)鍵詞:語文課堂;生活化;魅力
語文是一門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學科,是最富內(nèi)蘊和思想、最富靈氣與詩性的。它是一門得天獨厚的課程,因為它扎根于學生的生活。我們生活在文化底蘊深厚的中國,賦予我們寶貴的學習資源,也是語文學習取之不竭的源頭活水。如何構(gòu)建生活化的課堂,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世界自由徜徉,這是小學語文教師應(yīng)當注重的問題。
為此,我們可以通過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來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溝通起來。
一、融入生活化教學內(nèi)容
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生活有多豐富,語文學習的資源就有多豐富。把語文課程和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在課堂中融入生活化元素。
1.親自乘坐本地交通工具——地鐵
如:在學習《把鐵路修到拉薩去》一文,我讓學生提前查閱資料,全方位了解修筑青藏鐵路前后境況,又布置作業(yè)讓孩子們了解蘭州地鐵1號線的相關(guān)信息與親自乘坐談感受。再在學習課文時一舉兩得,孩子們既知道了蘭州地鐵1號線全長25.9千米,最高時速80千米/小時,于2019年6月23日試運營,又經(jīng)過實際乘坐與原來的公交車對比,孩子們很直接地感覺到節(jié)約了出行時間,有效緩解了地面交通壓力,提升了蘭州的品位與形象,更深刻地體會到了我國在交通方面發(fā)展的迅速,一系列現(xiàn)實生活中的經(jīng)歷,孩子們帶到課堂上爭先恐后地講自己的切身體會,課堂氣氛立刻變得活躍,將生活中的元素——坐地鐵融入課堂中來,再也不用老師生澀地給孩子們講。
2.通過親自參與、操作、體驗,完成習作
在教學中,把課本內(nèi)容和生活結(jié)合起來,在課堂上再現(xiàn)生活實際,讓學生有話可說,有內(nèi)容可寫,力爭做到我手書我心。
完成習作:第一次 ? ? 。在半個月前我早早布置讓學生嘗試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要求用心做,記住程序及當時的想法,用日記形式記錄下來。半月后,在習作課上,孩子們紛紛舉手說:第一次炒雞蛋,能將炒菜的先后順序與注意的事項說清楚,說明白;第一次騎自行車或滑旱冰,能將騎車時遇到的困難通過總結(jié),想辦法克服,而且還能悟出不向困難低頭的道理,終究讓車技大增;第一次給媽媽洗腳,能認真地給媽媽洗腳、剪指甲,決心要做孝順的兒女;第一次包餃子,能寫清楚包餃子如何掌握餡的多少與餃皮邊緣不能粘到餃餡,否則捏不住等經(jīng)驗,而且還能體驗到父母為自己做一頓可口的飯菜也不易,從而孩子們更加理解父母、疼愛父母;第一次……
當孩子們有了嘗試,有了真實的體驗,寫出來的文章感情流露自然,真實可信。這樣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總而言之,學習語文最好的方法就是融入生活化教學。
二、開發(fā)利用校本課程資源
實踐學習的對象不僅限于書本,應(yīng)該讓學生接觸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重視各種語文學習的實踐機會。
1.響應(yīng)學校號召,形成誦讀文化校園
我校開展了“芳菲四月 攜手經(jīng)典 悅讀悅美”的讀書活動,每班初制定讀書計劃,按“晨誦 午讀 暮省”的實施方案施行。在讀書活動中,孩子們讀書的熱情高漲,每天在晨誦課上除了誦讀經(jīng)典,還誦讀我校老師們精心編撰的校本課程《恒美晨誦讀本》,下午2點孩子們到校開始“共讀一本書”的午讀時間,由教師每月向?qū)W生推薦一本書,讀完后利用班隊會開展讀書交流會、讀書沙龍等一系列活動,孩子們將誦讀延伸帶回家?guī)蛹议L與之一起讀書,由家長詳細填寫“親子閱讀卡”,孩子寫好暮省日記。
2.讓閱讀形成慣性,不斷延伸
在響應(yīng)落實學校號召的同時,孩子們逐漸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一月一本書變得不夠讀,孩子們自發(fā)閱讀各類感興趣的讀本。每天語文課前兩分鐘定為好書推薦時間,孩子們推薦了神話故事、成語故事、民間故事等中外優(yōu)秀童話故事;天文、地理、人文等百科全書;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經(jīng)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西游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中外文學名著;最順應(yīng)潮流、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樂高方面的書籍。每天輪流一個孩子上臺向大家介紹自己讀過的書,孩子們既樂意又自信,拓寬了選擇范圍,讓這種良好的閱讀形成慣性,讓書籍伴著我們成長,走向詩和遠方。
開展讀書活動,開發(fā)校本課程資源,本是學校的活動,將家庭也引入到享受閱讀的行動中來。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提高了孩子們的語感,增加了他們的知識,拓寬了他們的視野,進而塑造了完美的人格。
三、挖掘生活化的活動資源
在教學中我嘗試挖掘生活化的資源,讓語文變得更親切、生動、活潑。如:在學習語文園地時,有一項尋找街頭錯別字的實踐活動,我布置孩子們在放學路上尋找錯別字,并記下來改正。這下孩子們可熱鬧了,放學后三五結(jié)伴特意尋找錯別字招牌,當晚在班級群里上傳了他們在街頭巷尾找到的錯別字,諸如:飯館招牌“混(餛)飩”;熱水器廣告“隨心所?。ㄓ?鋼琴廣告“一見鐘琴(情);時裝店招牌“衣(一)鳴驚人”;保溫杯廣告“有口皆杯(碑)”;蛋糕店廣告“步步糕(高)升”等,錯誤比比皆是。我不失時機地把孩子們搜集來生活中的例子做成幻燈片,第二天課堂上一起分析,動手動腦改正錯別字,不要讓錯誤廣告蒙蔽了孩子們的雙眼形成錯誤記憶,緊接著我鼓勵孩子們留心觀察生活,能夠仔細辨別對錯進行糾正。孩子們在生活中得到啟示,不僅使得他們在語言文字理解上有了進步,而且在語言文字的運用上也更加規(guī)范。
在生活中學語文,在語文課堂中滲透學生的生活,可以使語文教學返璞歸真。我們要具有慧眼識生活,處處留心皆語文的本領(lǐng)。教師只要善于去開鑿這生活的“泉眼”,讓這源遠流長的一泓活水,時時灌注孩子們的心田,必將使語文教學漸入佳境,奏響語文與生活共振的諧音。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課題名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策略的研究》,立項號:LZ[2019]GH04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