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萍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深感深茫,漸有越教越難教,越教越不會教之感。誠然,作為語文老師,平時教學非常辛苦,教材鉆得不可謂不深入,不透徹,課文分析得不可謂不具體,不譯盡,鞏固訓練得不可謂不全面、不扎實。但學生就是經(jīng)不住考,其中原因確實令人困惑不解,現(xiàn)筆者根據(jù)自己二十多年的語文教學來談一些體會。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首先要正確理解語文教學最根本最核心的任務是什么,即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其次,應該研究如何在教學中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正確理解語言文字就是能聽懂他人說話意思,看懂別人所寫的文章。我想,這種能力絕非一朝一夕便能入門,絕非老師苦口婆心講解而獲得,它需要不斷積累,最終才能“厚積而薄發(fā)”。鑒于此,我認為語文教學必須徹底改變傳統(tǒng)的講解法,應變?yōu)閷W生的多談感想和教師的適時點撥引導,即復“講”為“談”,以談為主,讓學生自身通過對文學的反復咀嚼,感悟而領略到表達的要意及立意的方法,在學生思緒堵塞之時,教師要點撥,啟迪學生拓寬思路,使理解引向深入。教學中,教師必須發(fā)揚教學民立思杰,著力營造寬松、和諧、進取向上的學習氛圍,要允許學生七嘴八舌,允許學生爭辯議論,允許學生標新立異,允許學生懷疑教材,不迷信權威,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得主動活潑,才能不斷提高理解分析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品質。在教學中,學生的“讀”絕不能僅停留在教材中,“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應通過這個例子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激勵學生“品讀”其他同類型的文章,只有讀“萬卷書”才能“行萬里路”。我想,教師加強學生“讀”的遷移一定能豐富學生文化底蘊,開啟學生思路,當然,學生的應用語言能力也將會水到渠成。因此,語文老師首先必須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多元化教育觀”,絕不能將幾課時花在單一的文章分析上,應跳出教材,走向生活、走向社會去教語文,完全可能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學得更多的信息:其次,在教學中,絕不能擺權威,以自己說了算數(shù),整堂課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學的辛苦膩煩,思維得不到拓展,興趣得不到培養(yǎng),從而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畏懼感。我想,如果學生怕學語文,怕上語文課,這將是我們語文教師最大的悲哀。語文教學應給學生非常充分的“讀”的時間,給學生充分感悟的時間,老師應著力創(chuàng)設激勵學生把文章“讀好”,敢于陳述自己想法的氛圍。“激勵法”應貫串教學始終,以使每個學生思維處于亢奮狀態(tài)。再次,教師要善于對整冊教材進行分析,要敢于刪減“欠佳”的文章,要敢于對教材進行重新組合,使其切合學生實際,以騰出時間讓學生到圖書館去,讓語文學習的觸角伸向生活和社會。要想長此以往,學生必將能做到“依卷而自然通解,執(zhí)筆而自能合度”。
學生對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體現(xiàn)為學生的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即“讀”和“寫”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正確地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這是語文教學是最高要求和目標。為什么一些高中生甚至是高學歷的人,“讀”“寫”的卻那么差呢?我想,這和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yǎng)有極大的關系。再看看目前的語文學習,學生怕“讀”,厭“寫”,“讀”時吞吞吐吐,面紅耳赤,無話可說,“寫”進詞不達意,內容空洞,無病呻吟。其癥結何在?這恐怕是語文教學給學生“讀”得太少,“寫”得更少的緣故吧!“讀”“寫”要求不高,訓練又少,指導又不得力,加之有些“說”“寫”脫離學生實際,“讀”“寫”能力怎能提高?因此,現(xiàn)今語文教學應高度重視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語文老師應結合年級“讀”“寫”要求,制訂切實可行的培養(yǎng)學生“讀”“寫”能力計劃,采取扎實可靠的舉措,指導學生“讀”“寫”,穩(wěn)步提高“讀”“寫”質量。我認為“讀”“寫”的指導訓練,有效途徑是:選準“讀”“寫”切入點,“讀”“寫”內容符合學生實際,使學生有話可“讀”可“寫”著力創(chuàng)設“讀”“寫”情境,激活“讀”“寫”氛圍,使學生想“讀”要“寫”?!白x”“寫”訓練平時要有機滲透教學之中,常抓不懈,使學生能“讀”會“寫”,構建“讀”“寫”激勵機制,激發(fā)“讀”“寫”欲望,愛“讀”樂“寫”。
此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把說和寫結合起來,就能夠把在“讀”中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寫”的訓練的強性認識上,讀是前提和基礎,寫是鞏固和發(fā)展,寫又反作用于讀,促使讀的水平的提高。讀和寫互相促進,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