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哲 凌源市中心醫(yī)院眼科 (遼寧 凌源 122500)
內容提要: 目的:觀察裂隙燈下角膜異物剔除術臨床效果。方法:對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角膜異物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選擇180例,研究時段自2015年7月~2018年7月,全部患者均接受角膜異物剔除術治療,分析治療效果和隨訪情況。結果:180例患者經由裂隙燈下角膜異物剔除術治療后全部痊愈,治愈率達100%,術后次日檢查顯示全部患者刺激癥狀不明顯,無眼瞼痙攣情況,異物床表面角膜上皮修復良好,創(chuàng)面未出現(xiàn)感染情況;隨訪4周,180例患者中無失訪情況,其中1例出現(xiàn)角膜感染情況,感染發(fā)生率為0.5%,未出現(xiàn)角膜穿孔、角膜潰瘍等嚴重并發(fā)癥。結論:在角膜異物患者治療中,裂隙燈下角膜異物剔除術治療效果較為理想,且操作較為安全,患者術后未出現(xiàn)明顯并發(fā)癥,值得借鑒。
角膜異物是常見眼科急癥,具體指金屬碎塊、小昆蟲或灰沫等異物進入到眼內角膜,臨床表現(xiàn)為流淚、畏光和異物感,若處理不當會導致角膜感染,嚴重時甚至會出現(xiàn)眼內炎等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眼部健康[1]。針對角膜異物患者,臨床應及時取出異物,具體方法為裂隙燈下角膜剔除術治療,以此有效改善患者異物感,并抑制炎癥發(fā)作。鑒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對裂隙燈下角膜異物剔除術180例臨床效果進行了探究,做出如下報道。
對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角膜異物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選擇180例,研究時段自2015年7月~2018年7月,男性患者124例,女性患者56例,年齡15~68歲,平均(36.53±3.21)歲,異物類型:谷物殼、木屑等31例,金屬異物127例,502膠水等22例,發(fā)病至就診5~98h,平均(49.44±4.33)h,異物位置:上皮層45例,淺、中皮層112例,深層基質層23例;臨床癥狀:伴有不同程度疼痛、畏光、眼瞼痙攣、異物感和視線模糊情況。
全部患者檢查后給予裂隙燈下異物剔除術治療,清洗眼周皮膚,使用復方氯化鈉注射液,隨后沖洗結膜囊,行表面麻醉,使用倍諾喜滴眼液,1~2滴/次,若患者污染較為嚴重、異物位置較深,預計剔除操作時間較長,則在操作過程中根據患者情況酌情再次滴注倍諾喜1~2次;麻醉后引導患者位于裂隙燈顯微鏡下坐下,于托架上固定患者頭部,調整具體高度,并對光源亮度和光帶寬窄情況進行調整,保證光線來源在醫(yī)者左手一側,方向為30~60°,確保光線投射在患者角膜異物表面,保證異物充分暴露在醫(yī)者視野中,根據異物位置調整患者眼位置,指導患者向異物方向固視,眼球不得隨意轉動,醫(yī)者右手持一次性注射器(1mL)針頭,利用右手小拇指固定在眼周,對針尖位置進行調整,保證針尖與角膜之間呈15~45°,具體角度根據異物位置深淺情況確定,緊貼于異物邊緣進行剔除操作,若患者角膜組織形成鐵環(huán),異物剔除后應一次性剔除鐵銹,若異物位置較深,則可與患者協(xié)商再次剔除。對于大量角膜異物患者,首先剔除突出于角膜表面的異物,對于深層異物則逐漸排移突出,隨后再進行剔除,而對于在基質深層細長且易斷的異物,盡量在顯微鏡引導下操作。在異物剔除結束后,使用抗生素滴眼液清洗,并在傷眼上涂抹抗生素眼膏,角膜組織未出現(xiàn)明顯感染患者使用洛美沙星滴眼液,睡前使用即可,對于就診不及時,出現(xiàn)角膜組織感染的患者,使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進行散瞳操作,隨后再使用洛美沙星滴眼液,并配合氧氟沙星眼膏,注射地塞米松,配合利多卡因,其中地塞米松用量為2.5mg、利多卡因為0.5mL。叮囑全部患者術后次日復診,檢查是否出現(xiàn)感染情況,并詳細交代注意事項。
①評估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治愈為術后1~2周疼痛情況和異物感消失,未出現(xiàn)感染情況,且視力模糊情況消失,恢復至角膜異物發(fā)生前視力水平[2];②隨訪4周情況比較,重點統(tǒng)計分析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80例患者經由裂隙燈下角膜異物剔除術治療后全部痊愈,治愈率達100%,術后次日檢查顯示全部患者刺激癥狀不明顯,無眼瞼痙攣情況,異物床表面角膜上皮修復良好,創(chuàng)面未出現(xiàn)感染情況,對于23例深層基質層角膜異物患者,多次剔除后無繼發(fā)感染情況,角膜創(chuàng)口完全愈合。
隨訪4周,180例患者中無失訪情況,其中1例出現(xiàn)角膜感染情況,感染發(fā)生率為0.5%,未出現(xiàn)角膜穿孔、角膜潰瘍等嚴重并發(fā)癥,但術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白斑、角膜云翳等情況,但未對視力造成干擾。
角膜異物是眼科常見急癥之一,臨床癥狀以疼痛、流淚、畏光和眼瞼痙攣等為主,異物多為金屬碎屑、木屑、沉渣等,其中以鐵屑較為常見,存在引起化學反應的風險,因此一旦出現(xiàn)角膜異物情況,需及時就診,及時剔除異物,進而保護角膜,避免對眼部健康造成不良影響[3,4]。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180例患者經由裂隙燈下角膜異物剔除術治療后全部痊愈,治愈率達100%;隨訪4周,其中1例出現(xiàn)角膜感染情況,感染發(fā)生率為0.5%,未出現(xiàn)角膜穿孔、角膜潰瘍等嚴重并發(fā)癥。具體原因分析如下:針對角膜異物患者,考慮到人體角膜為神經末梢分布較為密集的器官,其敏感度較高,剔除術需在裂隙燈下進行,并合理調節(jié)光源角度,保證醫(yī)者術野清楚,具體操作嚴格遵照無菌、保護正常角膜組織的原則[5-7]。對于存在銹環(huán)的患者,溝通后盡量一次性剔除,避免多次操作造成的繼發(fā)感染情況,同時減輕對角膜損傷,促使其快速恢復。同時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醫(yī)者必須定位精準,隨時關注患者眼球轉動情況,尤其在利用針尖剔除異物時,嚴禁患者眼球向針尖方向轉動,避免由此造成的醫(yī)源性角膜穿孔情況,并且在具體治療時需綜合分析患者具體情況,及時調整針尖方向和角度,并配合調節(jié)裂隙燈光源投射角度,且具體剔除時動作務必輕柔,創(chuàng)面不宜過大,盡可能精準,一次性剔除干凈,縮小對正常角膜組織的刺激。此外異物位置深淺、是否伴有感染情況、術后用眼衛(wèi)生等均會影響剔除術治療效果,因此在手術結束后醫(yī)護人員開展有效的隨訪工作,告知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注意事項,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合理使用滴眼液,切忌揉眼,日常工作中注意保護眼睛,有效預防再次傷害。
綜上所述,在角膜異物患者治療中,裂隙燈下角膜異物剔除術治療效果較為理想,且操作較為安全,患者術后未出現(xiàn)明顯并發(fā)癥,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