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
十分相信一條格言:故事讓時間人格化。
從幾十年的時間的流淌中,我漸漸領悟了這一格言的深刻性,因為教育科研像雕刻刀塑造著自己的生命和人格。
雕刻刀是關于風格的隱喻,而風格是關于人的。由此,自然聯(lián)想到教育科研的風格。教育科研的風格這一命題,至少包含兩層意思:教育科研本身應是有風格的,并提倡風格主張的獨特性與表達的多樣性。教育科研能幫助教師追求并形成教學風格,并讓教學風格走向深處。這一命題,正是在時間的流淌中,教育科研意義和意蘊的生成。我深以為,教育科研的風格,關涉教育科研多彩的生態(tài),也關涉學術的進步與繁榮。當然,自己也有一種警惕:別讓“燦爛的感性”(杜夫海納語)遮蓋教育科研深刻的理性,但是,假若不敢提出一種似乎離教育科研稍遠一點的新見解,科研怎能發(fā)展呢?因此,從某種角度看,追求風格是一次新的出發(fā)。感性的方式常常用想象來描述,想象這一“偉大的潛水者”本身就內(nèi)蘊著深刻的理性。回望幾十年的教育科研,我想以“出發(fā)與風格”為主題,來講述自己的故事。
教科研的風格常與出發(fā)的方式聯(lián)系在一起。
我的第一學歷是中師,我是小學教師出身。在我們那個時代,中師里的教育理論課幾乎沒有開設,即使開設,授課的教師也只是照本宣科,我們聽起來不知所云,教師講得枯燥無味,我的教育科學理論基礎是“零”。進入小學當教師后,我發(fā)現(xiàn)有的教師將“健康心理”幾個字常常寫成“建康心里”,他們不知道“心理”這個概念?!敖逃碚摗边@樣的詞語聽都沒聽過。我有自知之明,從不回避,也從不因此而自卑,相反,我坦然。回想1999 年,當時省教委主任送我去省教科所任所長和大家見面時,我對同事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是中師生,小學教師出身,搞教育科研、當所長,連半路出家都算不上,真誠地向大家學習。
事實從來都不會找借口,而是讓你袒露真相。不過,現(xiàn)實是可以改變的。對我而言,所有的改變只能是一種“半路出家”?,F(xiàn)在回想起來,第一次“出家”,是師范畢業(yè)的第一年擔任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師,校長、教導主任要聽我的語文課。我清楚地記得教的是毛澤東的一篇文章。備課時我向恩師羌以任求教,他從論文的三大要素——提出論點、進行論證、得出結(jié)論幫助我分析課文。我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并用板書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據(jù)說,這堂課給大家以驚喜,聽課的領導與老教師給予極高的評價——我嘗到了研究的甜頭。其實,這哪里是什么“出家”啊,解讀文本,教學設計,讓學生讀懂、學會、會學,這本身就是“看家”的本領。如果連“家”都看不好,怎能做個好教師呢?自此,我懵懵懂懂地領悟到一個道理:教學即研究。
第二次“出家”是和李吉林老師一起研究情境教學。李老師每次備課,都會約上我,其實我也幫不上她什么忙,不過至少可以成為討論的參與者。記得一次她教《月光曲》,李老師不只是從語文的角度去解讀文本、把握貝多芬的人格特征,而且要從音樂專業(yè)的視野去了解貝多芬的人生。于是,她又一次約上我,去找專家?guī)椭?,其中包括去拜訪南通歌舞團的音樂指揮。那是一個炎熱的中午,酷暑難當,汗流浹背,指揮家捧出一疊資料,并就語文教材中的內(nèi)容進行講解。資料和講解一下子讓貝多芬的形象豐滿起來。當然,這些后來在教學中并沒有全部呈現(xiàn),它們卻在背后隱藏著并滋潤著、支撐著教學,學生沉浸在審美化的情境中,課堂里洋溢著美學的空氣?,F(xiàn)在想起來,早在20 世紀70 年代,李吉林就開始了課程整合實驗,引導學生跨界學習。教學即研究,教學需要多種學科視野,這樣的理念又一次在腦海里激蕩。
第三次“出家”是我在省教育廳幼教初教處任副處長時。為了減輕學生過重課業(yè)負擔,全面提高教學效率,江蘇省教委決定在傳承復式教學的基礎上,進行低年級包班教學實驗,即一個教師在同一班級中既教語文又教數(shù)學,有的還要教體育、音樂、美術等學科。我領受了這一任務,在當時的邗江實驗小學、江陰周莊中心小學進行包班教學實驗。堅持了兩年多的時間,有了長足的進展和可貴的進步,無論是實踐還是理論都有顯著的成果。用現(xiàn)在的觀念來看,包班教學正是當下的課程整合。與當下不同的是,包班教學有一個更宏大的視角和整體性機制,即從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體系來切入,用教學制度來推動并保障課程、教學的整合。無疑,這次改革實驗是有突破的,是理論與實踐是相統(tǒng)一的,而且是用行政的力量來推動的。后因多種復雜的原因,該項研究未能堅持下去。這次“出家”既有成功之處,又有亟待深化的地方,頗感遺憾。
1999 年,我調(diào)任原江蘇省教科所所長,從行政部門到了專門的研究機構(gòu),身份改變了,成為專門研究的“家”了,但直至今天,我仍然沒有成為專家,要說是專家,只是半路出家的那個“專家”。我把這一轉(zhuǎn)變稱作“從斜坡上開始的攀登”。斜坡上的攀登可能起跳更艱難,一不小心就會跌落萬丈深淵,卻別有風味、別種風格、別樣風景。所以,我以為,不必以“半路出家”而羞愧,而自卑,也不應輕視那些“半路出家”的人?!鞍肼贰辈⒎瞧缏罚靶逼隆辈⒎恰靶捌隆保凹摇痹揪驮诮處煹纳?。要相信,堅持就會有進展,有進步,有收獲。
眾所周知,黑格爾曾有個精彩的比喻:智慧女神的貓頭鷹總是在夜晚起飛。他其實用“密涅瓦的貓頭鷹在黃昏中起飛”來比喻哲學,即哲學就像密涅瓦河的貓頭鷹一樣,不是在晨曦中迎日而飛,也不是在午后的藍天白云間自由飛翔,而是在黃昏降臨的時候才悄然起飛。黑格爾用這個比喻來說明,哲學是智慧之學,陰暗的環(huán)境容易產(chǎn)生思想;哲學用反思來為我們提供對整個世界普遍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這正是哲學的品格和風格。
我當然不是哲學家,只是讀點哲學,即使讀也只是懂得一鱗半爪,觸及哲學的一點點皮毛。我之所以喜歡這一比喻,是因為我真正進入教育科學研究是在退休以后,是在人生的晚年,那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狀況一如貓頭鷹在黃昏時才起飛,無聲無息,悄悄然的。不過,在迎著夕陽起飛時,少了惆悵,也少了喧嘩;少了光彩,也少了浮躁和功利,一切都在黃昏時展開,為時不晚,美景不減,夕陽真的無限好啊。
退休整整18 年了。18 年來,我只是把辦公桌搬回家里,成了書桌;家里的書櫥比辦公室多了幾倍;報紙雜志多達10 余種,全是自費訂閱。退休的那天,我對自己說:退休了,會落后,但千萬注意別太落后。這是大實話,退休了肯定會落后,不太落后就謝天謝地了。其實,落后不落后,不在于退休不退休,也不在于清晨起飛還是黃昏起飛,而在于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精神狀態(tài)和行為。我有幾大行動,不妨叫作“黃昏起飛行動計劃”吧。
行動一,閱讀。每天早上我有一個專門的讀書時間,讀經(jīng)典,以哲學、教育學、文化學、課程論、教學論等為主。一天中,寫作空隙(休息時間)為讀報時間,我把報紙上的重要文章剪下來,專心研究,《光明日報》《文匯報》《中國教育報》《報刊文摘》是必讀的、重點閱讀的。新雜志收到時,是我讀刊時間,《新華文摘》《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學刊》《課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讓我獲益良多。我自己發(fā)明了一種閱讀方法:猜想式閱讀,或稱關聯(lián)性閱讀。這種閱讀方法基于一種閱讀觀:閱讀是憑借別人的思想建構(gòu)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
行動二,課改。主要是參與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制“地方課程指南”;審查教材,并參與修改;參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文件研討與修改;參與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研討,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研究,等等。這是一些很高的平臺。每次參加,我都是以十分認真的態(tài)度,虛心聽取意見,深入思考,把專家們的真知灼見納入自己的認知范疇,并拓展、豐富原有框架,以至突破原有框架,建構(gòu)新的框架。宏觀層面課改的參與,讓自己逐漸有了更高的站位、更高的價值立意、更高的格調(diào),也漸漸有了更大的視域、更大的坐標、更大的格局。我特別注意將宏觀改革與微觀改革結(jié)合起來,將改革落實在一個地區(qū)、一所學校,落實在學科和教學中。這就是我所認定的人生打開的最美方式:向上飛揚,向下沉潛。
行動三,寫作。寫作幾乎是我每天的任務,在節(jié)假日更是我必修的功課。我對自己的要求是,短的、長的都要寫,盡量把短的寫出獨特的色彩來,體現(xiàn)靈動性;把長的寫出深度來,體現(xiàn)出體系化、結(jié)構(gòu)化。卷首、點評、隨筆、論文都要寫,卷首寫出靈魂來,點評寫出精粹來,隨筆寫出思想來,論文寫出分量來、寫出影響來。在表達風格上,我堅持一條:美是用感性來表達理念。黑格爾的判斷幾近成了我所追求的寫作風格。開始的時候,我寫了一些卷首,一位廳領導不屑一顧,說這些都是“有感而發(fā)”,意思是小玩意兒、沒意思。我聽了一笑了之,心底有個信條:堅持自己的風格,“有感而發(fā)”總比“無感而發(fā)”好,更比“無病呻吟”好,比說官話、說大話、說教條的話好?!冻缮袠s教育文叢》正是在這樣堅持下來的基礎上,匯集、梳理、使之結(jié)構(gòu)化形成的。
行動四,沙龍主持。彭鋼任江蘇省基教所所長時,在基地學?;顒?,常邀我主持校長、教師沙龍。一次又一次,我從不拒絕,相反,認為這又是個平臺,是個學習的好機會。如何讓沙龍具有研究性、學術性,如何讓沙龍具有現(xiàn)場感、生成性,如何調(diào)動參加者的積極性,營造活躍的氛圍,同時把握好節(jié)奏,讓臺上臺下互動起來,一直是我琢磨的問題。正是一次次沙龍主持讓我站到了另一個層面。由此,我不認為教育科研在方式方法上有什么高下之分,有什么值得不值得之別。但是有一條很重要:所謂研究,所謂學術,不應只是在書齋里,不應只是在論文寫作上,而應在生動活潑的現(xiàn)場,在大家的討論中。價值就是在各種行動中生成、彰顯的。
的確,起飛時間的早晚不是問題,起飛可以在任何時間,在任何年紀;只要起飛,就會有進步、有提升。那句話,在我看來,最好要改成“因為近黃昏,夕陽無限好”。
我曾主持江蘇省“十二五”重大課題:“蘇派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研究流派,必定要研究主張與風格。關于風格,英國當代思想史家伯林,將西方思想家和作家分為刺猬型和狐貍型兩類,前者有一套思想體系和大理論框架,結(jié)構(gòu)完整;后者文筆精美,觀察入微,無所不包。這一妙喻來自古希臘諺語——“狐貍多機巧,刺猬僅一招”。狐貍型追求多元論的思想,刺猬型則追求一元論的思想。伯林用狐貍與刺猬來比喻思想的兩極。
經(jīng)過思考,我認為狐貍型與刺猬型之分不是絕對的,其實大部分人都在其間搖擺與掙扎,很難說自己是哪種類型的,用它來比喻風格的多樣性可能更合適。同時,這一比喻又有方法論的啟迪,指向讀書、研究、做學問方法的不同類型,可以精,也可以博,當然完全可以兩種類型兼而有之。同樣,這兩種類型也沒有什么好壞之分,在價值上是相等的。因此,我們應當提倡多種學習方法,提供多種風格,不應非此即彼,更不應相互排斥,而應互相交融,取長補短,共生共榮。
我多次想過,我是屬于哪種類型,更傾向哪種風格呢?自我感覺更傾向狐貍型。歸于這一類,倒不是因為機巧、多變,而是想追求更廣泛地涉獵。好比是開河與掘井,開河在于河床的開闊,流水的豐富與流長;而掘井在于深度,讓地下的水涌流,發(fā)現(xiàn)深層的秘密。其實水是相通的,河水、井水都在水系之中,都有個源頭,它們從源頭出發(fā),相互交流,最終融為一體。這源頭是什么呢?這源頭是生活,是生活中的人。
毋庸置疑,狐貍型與刺猬型都要研究人,離開對人的研究,教育就缺失了根本目的,狐貍型、刺猬型也就無任何價值可言。于是,“蘇派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從一開始,我就將研究的方向確立為蘇派教育人的研究,要概括、提煉蘇派教育家、名師的教學主張,描述他們的教學風格,形成一片蘇派教育的思想?yún)擦?。到了后期,我們更是聚焦于人的研究,明確提出,蘇派教育研究的實質(zhì)是關于人的研究,人既是教學流派的享用者、體驗者,更是流派的創(chuàng)造者;教學流派的基本規(guī)定性,從特定的角度看,是關于人的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定性;人永遠是目的,讓人在教學流派研究中激發(fā)內(nèi)在需求,獲取成長的力量,變革成長的方式。同時,蘇派教育家、名師中,既有狐貍型的,又有刺猬型的,也有處在中間狀態(tài)的。蘇派教育的發(fā)展,根本原因是有包容性的文化環(huán)境,有鼓勵多元的文化生態(tài)。
孫孔懿先生認為“風格是特殊的人格”。由此,我得到的啟發(fā)是,教育科研就是要引導教師以人格塑造人格。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參與到教師教學風格的追求與形成中去,沒有學生的參與,教學風格便成了面具,成了炫技。教育科研要聚焦兒童研究,兒童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母題,一切研究要從兒童出發(fā),發(fā)現(xiàn)兒童、發(fā)展兒童。
回憶還可以繼續(xù)。故事讓時間人格化的過程還將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