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瀟涵
(南江縣職業(yè)中學,四川 巴中 635600)
德智體美勞素養(yǎng)的全面培育是當前素質教育教學體制改革的重點要求,也是當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極大豐富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對于人才的提高性要求。從我國經濟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在經濟騰飛的基礎上,不論是國家建設還是個人生活方面,開始逐步從物質需求轉移到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我們在吃飽、穿暖的基礎上開始追求精神生活的豐富性,開始思考精神方面豐富和滿足的方法。由此導致,社會的發(fā)展不再僅僅需要“埋頭干活”的人,而是需要有思想、有能力、有境界的人,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夠迸發(fā)生命崇高的色彩。所以當前學校教育也開始強調學生素養(yǎng)的多樣化培育,而不僅僅是將成績列為考察學生水平的唯一標桿,道德素養(yǎng)、身體素質、藝術審美能力等等都和知識素養(yǎng)并駕齊驅成為評價學生能力的因素之一。那么對于當前日常教學來說,教師我們需要的是針對每一門學科,深入研究學科內容,研究教學大綱所呈現出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從而有針對性地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對應的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
美術是教學過程中一門必備科目,同時也區(qū)別于語數外等傳統學科,屬于藝術類學科的范疇。一方面,從教學目標來說,美術不論是哪個階段即使是高中階段其教學目標也是為繞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展開,并且對于學生的學習水平沒有固定的教學要求,而對于普通考試學科來說,不同的階段需要學生達到不同的知識學習水平線,不同時期的教學目標也就自然而然的有差異性,教學內容也呈現階梯性的難度和廣度遞增。而另一方面,從知識內容呈現來看,美術不屬于考試科目,所以教學內容和模式的選擇較為自由,而考試學科需要學生通過考試,并且教學內容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走,只能拓展而不能更改范圍。那么從以上兩方面中我們能夠看出,即使是本文中我們所探究的高中美術學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能夠發(fā)揮的空間較大,且教學目標一以貫之。所以,下文中我就有針對性的談談關于高中美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看法,并分享我的教學建議。
美術課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那么何為審美?如何進行審美教育?這都是作為教師我們需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先想明白的問題。尤其是對于高中階段的審美教學來說,我們面對的學生群體是已經具備獨立個性和人格的個體,自我意識強,那么在審美教育中如何實現共性和個性的融合?這就需要我們從教學的角度正確理解審美教育的內涵,進而科學地安排教學實踐活動。
首先,審美能力是學生在受教育期間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其看似和知識學科無關,但卻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教學實踐中我們能夠看出,高中階段所涉及的學科可以大體的分為文理兩個類別,以往高考制度中都會實行文理分科,目的就在于讓學生“揚長避短”,而當前素質教育教學體制改革以來,本著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的,實行文理不分科,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的均衡性發(fā)展。而對于美術學科來說,雖然屬于藝術類學科但其中審美教學的部分卻和文科中文學素養(yǎng)的培育息息相關,所以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一定程度上能夠帶動學生的感性思維,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促進其他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
其次,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藝術審美看似縹緲卻和我們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生活的樂趣就來自于人思維的豐富,于生活中發(fā)現“真善美”,尤其是對于高中學生來說,身心的快速成長時期更需要進行心靈上的陶冶和美化,審美教育能夠讓學生有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善于發(fā)現生活并熱愛生活,在生活審美中感受生活的樂趣,進而塑造學生健康的個性和人格。
審美實際上是一種個性化的思維方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教導”而是“引導”,從思維方面啟發(fā)學生、引導學生對美進行探知,并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起學生的審美思維,自主審美能力。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啟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對于任何美術作品來說,屬于人的創(chuàng)造,帶有作者生活的影子,又有作者情感的升華,藝術欣賞的過程中就是欣賞者和創(chuàng)作者靈魂的溝通。所以不同的學生情感共鳴不同,感受到的美也就不同。因此,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需要采取“放養(yǎng)”策略,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審美的方向,讓學生在實際探究過程中開辟審美道路,形成個性化審美能力。
其次,在高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通過探究式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如上文所講,高中生已經具備了獨立的人格和個性,所以在審美方面也會存在自己的想法,通過小組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在能力大致相同的同伴群體內進行思維的交互,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審美效果,最終形成多樣化、多角度的思維模式,提升其審美能力。
對于藝術鑒賞,人都會經歷一個認知到理解,再到輸出的過程。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就要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實現欣賞與創(chuàng)作的結合。
首先,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針對高中生的審美特性選擇合適的欣賞作品。如大部分學生最開始比較喜歡具象化的作品,如油畫、素描等,那么我們就可以從對應的作品入手,選擇此類作品中的不同風格進行鑒賞,逐步延伸到其他類型的作品鑒賞上,逐步豐富學生的審美思維,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不同類作品的審美能力。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作品欣賞帶動學生的形成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例如結合高中生的實際繪畫能力,在作品欣賞之后,給學生選擇對應的體裁作品進行臨摹,或者鼓勵學生自由創(chuàng)作。通過欣賞到審美輸出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
總之,對高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來說,我們需要立足于教學實際,明確高中美術教學的整體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從理論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兩個方面出發(fā),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從而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思維,并在教學過程中挖掘學生的美術潛能,從而為將來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提供多種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