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繼鳳
(河北省唐縣川里鎮(zhèn)川里小學,河北 唐縣 072350)
一、教師要拓寬作文題目的范圍,不能在題目上過分限制學生,使他們有比較寬泛的思維空間。例如,作文題《×××,我想對你說》就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任意傾訴的空間,生活中熟悉的、陌生的人和物都可以成為學生傾訴的對象。沒有了條條框框的限制,學生的思緒就會像噴涌而出的泉水,感情自然會得到更好的流露。
二、豐富作文訓練的形式
現(xiàn)行教材中安排的訓練形式多為命題或半命題的寫人、寫事、寫景、狀物的記敘文,遠遠不能滿足學生表達的欲望。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選擇自己樂于采用的訓練形式。結合課文內容,適時進行續(xù)寫作文、想象作文、編童話故事等。
三、巧用古典詩詞,讓作文妙筆生花
好的文章往往辭藻華美、妙語連珠、清秀雋永,令人回味無窮。古典詩詞作為中國語言的寶庫,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珍貴的語言素材,巧妙合理地運用,可以讓作文擺脫枯燥晦澀,脫胎換骨。古典詩詞的使用方式大致可以分為直接引用、化為己用、巧妙仿用三種。直接引用是最簡單、最直接的一種運用方式,對作文具有巧妙的點綴作用。如:“太陽把光芒灑在湖面上,一陣微風吹來,蕩起層層漣漪,顯得格外絢麗。大片的蓮葉襯托著荷花,真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古詩的恰當引用為這篇作文增添了不少色彩?;癁榧河檬菍旁娫~的重新演繹,不是照搬。合理的想象,輔以優(yōu)美的辭藻、巧妙的修辭,能讓讀者覺得似曾相識而拍案叫絕。
四、貼近生活,激發(fā)興趣
葉瀾說:“寫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脫離了生活,寫作就無從談起。”在習作訓練中,教師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思想情感、生活實際,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訓練內容,讓學生寫自己所能寫的、想寫的東西,使學生一看到題目,便產(chǎn)生習作的興趣和沖動。這樣學生才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情可抒,才會愛上習作,才能寫出生動具體、富有生活氣息的文章。
五、以信息技術為平臺,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興趣是激發(fā)學生熱愛作文的強大內動力,利用信息技術集音樂、圖片、動畫、影視等于一體的功能,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外部刺激,通過創(chuàng)設良好的寫作情境,可有效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因為教具有限,因而在上作文課時不可避免地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不能有效引發(fā)學生的興趣。而恰當?shù)貞眯畔⒓夹g,可使課堂教學變得豐富而開闊。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找準教學切入點,把作文內容化抽象為具體,為學生營造色彩繽紛、聲像同步、動靜結合的氛圍,使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激活思維,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寫作中。如在學習“我的書包”等狀物類作文時,傳統(tǒng)的教學一般是采用指導學生看看、摸摸、想想、說說、寫寫的方法。由于小學生對書包司空見慣,加上語言積累較少,往往難以表達對書包的喜愛之情。而借助多媒體課件,可在音樂的背景下,把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卡通書包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畫面上,一個多彩的書包旋轉而出,接著慢慢打開,首先是文具盒從里面站起來,它拍拍身子,指指身上的圖案,又比劃自己的形狀,然后得意地打開,把各種筆、尺子等一一拿出來展示一番,又鉆進書包里;文具盒走了,各種教科書微笑著出來,翻開書頁,展示一篇篇優(yōu)美的文章;各種作業(yè)本也露出小腦袋,向大家展示小主人那清楚、整潔的字體;然后,可愛的小水瓶也跑出來,向大家揮舞著小手;最后,書包揮揮手,畫面上出現(xiàn)“BYE-BYE”幾個字飄逸而去。這種信息化的教學情境,妙趣橫生,把一個很普通的書包展示得活靈活現(xiàn),令學生開懷大笑,在不知不覺中抓住了書包的形狀、色彩、圖案等特點,印象深刻,真正體驗到作文的樂趣,效果不言而喻。
六、豐富閱讀,拓寬習作視野
閱讀是習作的基礎。入選教科中的文章都是經(jīng)典之作,學生在閱讀訓練中學習別人的遣詞用語,篇章結構,可以搭建一條通向習作的途徑。然而學生的閱讀不僅限于教科書的文本,還必須讀不同類型的書,博采眾家之長。魯迅先生在談論讀書時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他還告誡我們:“專愛文學書不好。有些人往往厭惡數(shù)學,理化,史地,生物學,以為這些都無足輕得,后來就變成連常識也沒有,研究文學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來也糊涂。”由此可見,學生讀書應博覽群書,集收廣益。我的學生不僅堅持“每日一誦”“課前一吟”“每周歌”“每月一賽”的經(jīng)典誦讀,而且組織學生每周一課時的課外讀書時間,每個學生自帶讀本,相互換讀,全班40個學生就有40種不同的書籍供大家賞閱。我發(fā)動家長陪同學生一起“親子閱讀”。其目的就是讓學生養(yǎng)成一種讀書習慣,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就有“懸梁刺股”“映雪讀書”的故事,這些流芳百世、勤學苦讀的典范榜樣,時刻激勵著學生發(fā)奮讀書,就連孔夫子這樣的圣賢都學而不厭,何況我們這些正當讀的讀書人呢?林語堂先生在《讀書的藝術》中說過,當你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你立刻接觸到一個世界上最健談的人,這個談話引導你前進,帶你到一個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時代,所以多讀書,讀好書,能拓寬學生的習作視野。
七、互相修改,共同提高
當學生完成了一篇作文,經(jīng)過自己反復修改后,謄寫到作文本上,這還不算完成了任務。我要求同學之間互相進行修改,因為讓別人看自己的文章會更能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改進方法,更能提高作文水平。方法是:同桌互換,進行修改,找出作文中存在的問題并做上相應的修改符號。然后根據(jù)作文的內容要求寫上評語。最后把修改后的作文交給作者,讓其根據(jù)同桌的修改情況進行修改。這一系列工作做完后交給老師。老師在此基礎上進行復查,這樣做的效果非常顯著,學生作文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很多不愛寫作文的學生,現(xiàn)在都覺得作文課有意思,有東西可寫,而且寫得內容也充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