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英
(東華理工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
(一)取得的成績
1.貧困人口大幅減少。2012年到2017年,中國貧困人口減少近7000萬,相當于每分鐘至少有26人擺脫了貧困;貧困發(fā)生率由10.2%下降到3.1%;貧困縣數量實現了首次減少,減少了153個。創(chuàng)造了中國扶貧史上的最好成績。
2.農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2014年貧困地區(qū)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610元,為全國同口徑的65.30%,比2011年提高了8.20個百分點,實現了連續(xù)三年增幅高于全國,貧困地區(qū)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繼續(xù)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3.經濟發(fā)展勢頭良好。2011―2014年為例,貴州、云南、四川、湖南、廣西、河南六個貧困省(區(qū))生產總值合計,分別增長62.80%、55.70%、54.50%、51.40%、49.40%、46.20%,明顯高于全國36.30%的國內生產總值增幅。
4.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新建農村公路124.12萬千米,貧困地區(qū)累計解決7852萬農村居民的飲水安全問題、354萬無電居民的用電問題,完成1565.40萬農村貧困戶的危房改造。
5.公共服務明顯提升。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yǎng)改善計劃、中等職業(yè)教育學生免學費政策,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全覆蓋;重點高校面向貧困地區(qū)定向招生人數,從2012年的1萬人增加到2014年的5萬人。貧困地區(qū)新農合參保率達98%以上,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養(yǎng)老保險全覆蓋。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趨勢得到遏制。
(二)存在的問題
1.貧困規(guī)模大,貧困程度深。目前,全國有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單一片區(qū)縣240個,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592個,貧困村12.80萬個、貧困戶2948.50萬個、貧困居民7017萬人。貧困居民超過500萬人的有6個省(區(qū)),全國重點縣和片區(qū)縣的貧困發(fā)生率平均達22.10%
2.地區(qū)內生力弱,返貧風險大。貧困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健康水平低的;貧困村內生發(fā)展動力嚴重不足,,其中70.8%的村還沒有集體經濟。貧困居民致貧因素較多且交織疊加,因病致貧、因學致貧突出,缺資金、缺技術普遍,因災返貧、因市場風險返貧常見。
3.區(qū)域性特征明顯,基礎脆弱?,F有貧困居民主要分布在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低,貧困的區(qū)域性、整體性特征明顯。貧困地區(qū)公共服務水平偏低,市場主體發(fā)育不足、市場體系建設滯后,產業(yè)發(fā)展處于價值鏈低端。
4.思想消極,落實不到位。部分地區(qū)扶貧假大空、扶貧政策不落實,不把脫貧攻堅擺在首位,部分干部“思想貧困”“作風貧困”“方法貧困”,以及“理念功利化”“指導軍事化”“管理工廠化”的苗頭漸現,阻礙精準扶貧落實。
精神扶貧是實現精準扶貧的關鍵,精神脫貧是實現徹底脫貧的決定性因素。只有貧困思想的轉變,認知的改變、思想覺悟的提高,才有落實扶貧工作的基礎。習總書記強調:“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但能否實現‘先飛’、‘先富’,首先要看我們頭腦里有無這種意識,貧困地區(qū)完全可能依靠自身努力、政策、長處、優(yōu)勢在特定領域‘先飛’,以彌補貧困帶來的劣勢。如果扶貧不從思想上進行正確的引導,不能樹立強烈的脫貧愿望,扶貧的目的就難以達到,即使一度脫貧,也可能會再度返貧。”
(一)精神扶貧讓貧困戶樹立脫貧意識
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思想觀念轉變。積極支持配合政府扶貧相關政策,竭力為自身脫貧事業(yè)而努力奮斗。從傳統(tǒng)的破罐破摔消極思想里走出來,看到脫貧的現實意義,感受到貧困的落后。
(二)精神扶貧充分調動貧困者脫貧積極性通過脫貧思想教育,鼓勵貧困戶在積極尋找外力扶貧的同時,也不能養(yǎng)成外力的依賴性,要保持積極性不斷強化自身內力修為,在思想上正確看待貧困,擯棄“等靠要”的消極,樹立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和斗志,主動學技術、找門路,用自己的雙手摘掉貧困帽。
(三)精神扶貧養(yǎng)成良好社會風氣,促進社會和諧
通過精神扶貧的思想洗禮,讓貧困戶獲得脫貧思想的轉變,親窮厭富的心理變化,提高自身修養(yǎng)和精神覺悟,促使鄰里和諧、地區(qū)和諧、社會和諧。
為推行“大黨建統(tǒng)領大扶貧”。當層層開會傳達,以及辦培訓班都不足以解決脫貧攻堅戰(zhàn)的迫切需要時,深入鄉(xiāng)村的講習所——經常的隨時隨地的講習互動,就顯出特有的優(yōu)勢來了。
開辦新時代農民脫貧攻堅講習所,就是要講透各級扶貧政策、講清脫貧攻堅思路、講好農村發(fā)展方法,讓廣大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干有方向、干有激情、干有成效。
(一)講習接地氣,易被接受。
農民講習所以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講道理辦實事,對群眾扶志加扶智,激發(fā)其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二)講習具有實用性,易被傳播
農村群眾最討厭形式主義,最歡迎的是給他們帶來實實在在利益的實用性強的東西,因此講習所結合農民心理,請技術專家、農技能人、致富帶頭人等去給老百姓講實用技術,將產業(yè)發(fā)展的思想和經驗帶給農民,指引和激發(fā)其想干敢干的積極性。
(三)講習具有針對性,利于解決群眾具體困難
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是基層干部服務群眾的一個基礎平臺,是解決群眾生活生產困難的地方。講習所講習內容不是書面晦澀難懂的大道理、復雜的高科技、不著邊際的空設想,而是實實在在的農民切身需要的知識,經驗,辦法。非常利于農民實際困難的解決。
精準扶貧是一場長期而艱巨的新時代革命,精神扶貧作為其脫貧思想基礎必須大力推進深入實施,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是農民學文化、學技能、學技術的基地,農民講習所在知識層面武裝農民,思想上升華農民,覺悟上提高農民,方向上指引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