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長路
馬球,是我國古代的馬術運動項目之一,亦稱“擊鞠”。東漢末年曹植《名都賦》中寫京洛少年“連翩擊鞠壤,巧捷唯萬端”的詩,當是這一運動的最早記載。唐宋時期,這一運動形式最為興盛,連皇帝都樂此不疲。有史料載,唐宣宗是打馬球的高手,他“每持鞠杖趁勢奔躍,運鞠于空中,連擊數(shù)百而馬馳不止,迅若流電。二軍老手咸服其能”。馬球運動有專門的場地,球場長300米,寬100米,球門寬8米。所用之球以藤竹根或木料制成,直徑8.3厘米,重量不超過130克。比賽時,運動員騎在馬上用球桿擊球,將球打入對方的球門得分。球場兩端各插紅旗若干,勝1球者增1旗,失1球者去1旗。整個比賽分為4局,每局7.5分鐘,得分多者為勝。男子比賽時雙方各4名隊員上場,激烈、精采;女子比賽時每隊10人,也有把馬換成驢或干脆步行進行的,以減輕運動量。除馬球運動外,古代與馬有關的運動形式或游戲頗多,如展示馬技的馬戲、舞馬、馬術等,都表現(xiàn)了馬與人類活動的密切關系,有的活動至今還留有痕跡。這些活動最早大都用于軍事訓練,后來才逐漸演變成民間和官方的。
從功用上分類,馬可分為三型,即重挽、輕挽和騎乘,亦可兼作馭、乳等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我國主要分布于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qū)。3~4歲開始配種,多于春夏發(fā)情,性周期21~22天,妊娠11月,壽命約30年。
★馬是人類的朋友
馬,除了作為人類驅使的工具戰(zhàn)死沙場或勞死、病死、老死之外,還曾作為肉食和中藥造福于人類的生活。在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它曾經用自己的身軀救活了不少因斷糧缺食的紅軍戰(zhàn)士的生命。它的乳汁,俗稱馬奶子、馬奶酒,是我國蒙古族、哈薩克族人民以馬奶制成的一種飲料??梢跃么?,適于牧民長期野外放牧生活的需要。研究證明,經常飲用有健胃、活血、強身、健體的作用。
馬曾經是和平的使者,歷史上歷代政府建立的以金、帛或茶、鹽等物資在指定的地點與少數(shù)民族換馬的互市,對漢民族與少數(shù)民族間的友好交流、對國家的穩(wěn)定和民族的團結都起到過無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它自唐玄宗始,首先在西受降城(今內蒙古杭錦后旗烏加河北岸)設立馬市,后來又在遼東的開原南關、開原城和廣寧增設了三個馬市。這一活動,一直延續(xù)到清朝雍正年間。咸豐時,因為有了部隊所需馬匹統(tǒng)歸自購的規(guī)定,官設的馬市才沒有了。
馬無私貢獻于人類,人類也越發(fā)懂得對馬的熱愛和呵護。在太平洋上一個人口不到2000人的復活節(jié)小島上,養(yǎng)的馬卻有5000匹。我國還在新疆卡拉麥里建立了專門的野馬自然保護區(qū),為野馬采取“圈養(yǎng)—放歸—再圈養(yǎng)—再放歸”這樣不厭其煩的適應性措施。
★馬與中醫(yī)藥
馬肉食之有治病的功能,古書《兵部手集方》用它治豌豆瘡、《太平圣惠方》用它治頭瘡白禿、《名醫(yī)別錄》用它治寒熱痿痹的記載就是證明。馬心能治心昏多忘,《肘后方》中有馬、牛、豬、雞四心散的驗方;馬皮燒灰外用,可治小兒禿瘡、牛皮癬;馬肝能治婦女月水不通、心胸滯悶、四肢疼痛;馬齒治驚癇癲狂、疔瘡、牙痛;馬骨治頭瘡、耳瘡、陰瘡;馬鬃治女子崩中、帶下、瘡癰。馬乳、馬寶用途更廣,前者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功同牛乳而性涼不膩。補血潤燥之外,善清膽胃之熱,療咽喉口齒諸病,利頭目,止消渴,專治青腿牙疳”(《隨息居飲食譜》),并治“骨蒸、癆熱、消瘦(《泉州本草》);后者能鎮(zhèn)驚化痰,清熱解毒,是治療驚癇癲狂、痰熱內盛、神志昏迷、吐血衄血、惡瘡腫毒的習用之品。近代臨床證實,它對于神經性失眠、癔病、痙攣性咳嗽、痘瘡危癥等均有確切療效。還有用其治療肺結核的,也有較好效果。馬的肉、肝、皮、齒、生殖器等都是傳統(tǒng)的中藥,對我國以往人民的健康起到過重要的作用。從動物保護角度出發(fā),如今不是確無能力生存的老馬是輕易不能再宰殺的,不少中藥可以替代馬藥的作用。許多疾病的名字也與馬有關,如寒邪客肺,郁而化熱,表現(xiàn)出身熱、喘滿、鼻煽、聲啞、胸悶、煩亂的馬脾風;因瘀血、痰阻、氣郁、虛勞等因素引起,表現(xiàn)出腋下或頸項瘰疬成串的馬刀挾癭等。
古人認為馬肝有毒,食之死?!妒酚洝し舛U書》說:“文成食馬肝死耳?!薄墩摵狻吩疲骸皻獠臼?,故食走馬肝,馬肝殺人。”文成是漢武帝時的方士,名少翁,封文成將軍,看來這不是虛傳。古人從實踐中發(fā)現(xiàn)的這一現(xiàn)象,與動物(包括人類在內)肝臟擔負的解毒功能相吻合,這一認識是非常超前的。
★有關馬的趣說
馬與軍事、與國家安全有更直接的關系。招兵買馬,就是擴充部隊。春秋時期我國已出現(xiàn)了最早的騎兵——“疇騎”,秦穆公為了幫助重耳入晉,一次就派出疇騎二千,規(guī)模已相當可觀。厲兵秣馬,表現(xiàn)的是對部隊的訓練;柳營試馬,已成為測試軍紀的標準;戰(zhàn)馬、戰(zhàn)車,標志著國家的實力,“千乘之國”“萬乘之君”,是非常偉大的象征。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時,“戰(zhàn)車萬乘,奮擊百萬”,自己的坐騎就有7匹能奔善戰(zhàn)之馬,分別是追風、白兔、躡影、追電、飛翻、銅雀、晨鳧。他死后還用兵馬俑和戰(zhàn)車陪葬,留下了被稱為“世界奇跡”的文物?!榜R革裹尸當自誓,娥眉伐性休重說”(辛棄疾《滿江紅》),表現(xiàn)了志士效死沙場的決心;“無人收廢帳,歸馬識殘旗”(張籍《沒蕃故人》),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馬的靈性。正因為是良馬難求,這才有了伯樂相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