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英
(吉林省榆樹市土橋鎮(zhèn)中心小學校,吉林 榆樹 130400)
小學階段,這最能體現興趣引導性的學習階段。相較于寫作來說,學生更感興趣的內容是閱讀學習,因為在這一過程中能夠收獲更多的趣味,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所在。但是從本質來看,閱讀和寫作之間并非存在割裂的關系,與此相反,二者之間聯系尤為密切[1]。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能夠完成素材的積累和語感的培養(yǎng),形成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認識,對于開展寫作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學習的主動性主要來源于興趣的推動和引導。興趣的加入能夠使學習從任務轉化為目標,帶領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2],真正實現主動學習,快樂學習。結合學生認知特點和兩種教學基本性質可以發(fā)現,學生更容易對閱讀過程產生強烈興趣。閱讀學習門檻較低,信息豐富,資源充足。同時,豐富多樣的閱讀材料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容易尋找到與自身興趣相契合的內容。教師應充分結合該階段學生認知特點和興趣方向,盡可能為學生擴大閱讀空間,使其接觸到更多更豐富的閱讀內容。同時注意觀察學生閱讀能力情況,及時提升閱讀內容難度等級,幫助學生實現閱讀能力的逐漸遞進提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完成素材的積累,正在寫作過程中得到應用和釋放。
在初期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生活中取材,在為學生講解基本的寫作格式之后允許學生自由發(fā)揮,嘗試著以寫作的形式表述身邊的人,事,物。舉例來說,可以將題目設置為我的爸爸,我的媽媽,我的周末等。這些貼近生活的主題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相對來說寫作難度較低,對于培養(yǎng)學生初期寫作興趣具有重要意義。
小學是自我意識逐漸萌發(fā)的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生更希望得到外界的肯定與鼓勵,體會到自身的價值。結合這一特點,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過程中應該進行及時的,必要的鼓勵,使學生充分認識并肯定自身的寫作能力,樹立良好的寫作自信,產生進一步寫作的自我欲望,主動的進行知識的積累,寫作的實踐和能力的提升。盡管初期寫作必然存在諸多問題,但是每位學生的作品均存在一定的特點或者成功之處。教師應及時發(fā)掘學生的優(yōu)勢所在,通過評語表揚和集體表揚等形式讓被表揚學生認識自身寫作能力,樹立寫作自信;同時也使其他同學重視寫作學習,積極認真的參與到寫作過程中。在必須的肯定和鼓勵之外,教師同樣應及時指出學生寫作問題,幫助學生進一步完善自身作品,提升寫作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要實現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有機結合與互融和閱讀過程中掌握技能在寫作時的充分運用。閱讀是素材積累的過程,是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是對文章感知意識形成的過程[3]。而寫作恰恰是釋放閱讀效應的重要形式。在高質量閱讀學習的基礎上,從閱讀到寫作的過程銜接更加順利,閱讀教學對于作文教學的重要促進作用也將顯著增強。
教材內容往往經過精挑細選,屬于架構完善,內容豐富,意義深刻的高質量文章。對教材中大量優(yōu)質素材的積累,掌握與吸收,能夠為學生提供優(yōu)秀的寫作范版,為高質量寫作創(chuàng)造良好開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理解文章架構,內容,含義的意識與能力,在知識遷移的基礎上實現對優(yōu)秀范文的模仿和各種寫作技法的應用實踐,達到靈活運用素材和各種寫作手法的寫作目標。
在閱讀過程中,結合文章內容,表述自身總結性和理解性觀點,并進行記錄的過程稱為讀書筆記。讀書筆記能夠有效增強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深度,避免了閱讀浮于表面,走馬觀花的情況。在低年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及時進行文章中好詞好句的積累與匯總,通過筆記的形式掌握更多的寫作素材和寫作技巧。進入中高年級后,隨著知識理解能力和閱讀能力的提升,可以指導學生以隨筆的形式來更深刻的表達自身對于閱讀內容的觀點。盡管隨筆并非嚴格的寫作,但是本質上卻與寫作并無明顯差異,同樣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語感和寫作技法應用能力。實際教學情況表明,嚴謹認真完成讀書筆記作業(yè)的學生寫作能力往往顯著高于未完成作業(yè)的學生,這充分顯示了讀書筆記對于輔助寫作教學的重要性。
由此可見,寫作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賴于閱讀教學符的作用的充分發(fā)揮。只有在閱讀過程中完成大量素材的積累,通過模仿文章架構內容和含義表達等方式,掌握寫作的技法精髓,還能夠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寫作創(chuàng)新,真正意義上實現寫作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重視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深度融合,打造二者的聯合教學體系,通過以讀促寫的形式充分發(fā)揮閱讀教學對于寫作教學的促進作用,在此基礎上實現寫作教學整體效果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