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 靜
生活力教育理論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先提出來的,陶行知先生痛感于晚清民國時期教育只是要求學生死讀書、讀死書,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只是讀書應試的機器,毫無生機可言,他于是提出生活就是教育,教育的宗旨是培植有生活力的人。
在陶行知看來,生活力就是生活的能力,其內涵十分豐富:“生活力就是養(yǎng)成學生強健的身體、抵御病痛、克服困難的能力,就是使學生獲得熱愛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使學生具有解決問題、擔當責任、改造社會的能力,就是培養(yǎng)學生融入社會、參與生活、改造生活的能力?!睆闹锌梢钥闯觯招兄盍逃碚撆c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大相徑庭,不再著重強調理論知識的學習、記憶、背誦,更多的是強調學生通過學習獲取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在當前和未來可以應對各種情況的發(fā)生而不慌亂。除此之外,鑒于當時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陶行知更加希望通過教育培養(yǎng)學生改造舊社會,營建新社會的能力。
竹子是一種生命力極強的植物,不畏環(huán)境的艱辛和嚴寒,不需人工的培植,它能主動適應環(huán)境且節(jié)節(jié)攀升,無論是風吹雨打還是人為的損壞,它都只是當作成長中的一些小意外,同時,竹子是在完全自然的環(huán)境下成長的,它熱愛自然,同時也能保護自然的水土。中國勞動人民在總結竹子生長過程中,提出了竹文化一詞,它指的是“心虛節(jié)堅、堅忍不拔”的人格氣質,不畏逆境、不畏艱辛的生活品質,中通外直、寧折不屈的品格秉性,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活態(tài)度。竹文化一經(jīng)提出,引起了大眾的共鳴,人們認為這與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性格極其相似,中華民族歷經(jīng)千辛萬苦而涅槃重生不正是竹文化所體現(xiàn)的精神氣質嗎?
通過對陶行知生活力教育的分析和對中國竹文化的解析,我們認為,在教育方面兩者有相互契合之處,那就是通過教育,培養(yǎng)出堅忍不拔、不畏困難、勇往直前并具備頑強生命力和生活力,適應社會和未來需要的學生。這樣的學生不僅品性堅韌,而且在生活中充滿活力,對于生活充滿熱愛和希望。幼兒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是民族未來的脊梁,他們的健康成長事關百年大計,他們的生活力就是未來社會的活動力,因此陶行知的生活力教育對于幼兒教育有極強的指導性意義,在幼兒教育中一定要充分應用陶行知的生活力教育理論,并結合中國傳統(tǒng)的竹文化,將幼兒按照具備堅韌氣質、熱愛自然、頑強活力的方面培養(yǎng)。
不論是陶行知的生活力教育還是中國的竹文化,都指向自然,它們都要求人們熱愛自然、關心自然、保護自然。沒有自然的良好運行就沒有生活力和竹文化培植的土壤,不熱愛自然的人不可能有較強的生活力和堅韌的人格氣質。因此從幼兒開始就要教會他們樹立親近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人生取向。
孩子的天性是愛玩,尤其是在無拘無束的環(huán)境之下玩耍,因此教師不要經(jīng)常將孩子束縛在教室內,要讓他們多出來走走,在大自然中感受自然的魅力。要“拆除學校的圍墻,將之從‘雛形的社會’進一步拓展,直至消滅彼此邊界?!痹诖呵飼r節(jié),可以組織孩子春游、秋游,地點可以選擇在空曠的田野,有山有水有藍天白云,地上的草坪可以讓孩子自由的打滾。在平時,每天要保證孩子三個小時的戶外運動,包括做早操、體育課程、游戲等。
親近自然,只是自然教育的第一層次,親近自然的目的是熱愛自然,保護自然。要讓幼兒在自然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奇特,他們才會逐漸地熱愛、自覺地保護自然。為此,教師可以帶幼兒觀看各種不同的自然景觀,不僅有動物奔跑時的活力與沖勁,也有植物生長時節(jié)的突破與耐力;既可以是大雁南飛時的展翅翱翔,也可以是稻谷熟透時的自然垂落;一會兒讓孩子們見識魚兒在池底時的自然嬉戲,一會兒讓孩子們看看魚兒被困時的無奈與掙扎……當孩子們感受到了自然界是如此奇妙多姿時,在其心中逐漸產生熱愛自然的想法,并進而會主動地去保護自然界的美麗。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條件的逐漸改善,人們的生命長度在增長,但是生命的寬度卻在縮減,也就是說人們的身體素質在逐漸下降,因此國家提出了全民健身的概念,教育部要求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十分重視體育教育和鍛煉,決不能僅僅只關注文化課的學習,體育已經(jīng)列入到小升初、初升高的考試項目之中,近年來,一些大學對于新生的身體素質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不合格者甚至要被勸退。
其實早在百年前,陶行知就充分認識到了健康體魄的重要性,他的生活力教育內容就包括鍛煉學生健強的身體。生活力是以強健的體魄為基礎的,竹子之所以能夠不畏嚴寒而生長也與其體質相關,其地下莖是橫著生長的,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因此對于幼兒生活力教育的培養(yǎng),離不開對其身體的教育,逐漸雄健其體魄。
幼兒的身體鍛煉從做操開始。幼兒園每天上午都有早操時間,教師帶著孩子們一起做活動,舒展筋骨。這個時間一般在30分鐘左右,在此期間,教師應該指導孩子們進行有序的鍛煉,切不可隨意嬉鬧,浪費了寶貴的早操時間。每天生活老師都應該在操場前做示范,孩子們跟著示范一起做。
對于幼兒而言,一味單純的體育鍛煉會導致他們產生厭煩情緒,畢竟他們年齡十分小,對于很多沒有趣味的事情缺乏耐心,所以教師應該寓練于樂中,也就是將孩子的身體鍛煉寓于游戲之中,讓他們在歡快的游戲之中不知不覺地鍛煉了自己的身體。比如撕名牌游戲,教師可以在每位孩子的背后貼上自己名字的名牌,然后讓兩個孩子互相設法將對方的名牌撕下來即獲勝。這個游戲活動量大,孩子們會不斷地奔跑,不斷地閃躲,既達到了體育鍛煉的效果,還能鍛煉孩子的敏捷性。另外,該游戲十分有趣,它能有效激發(fā)小孩的競爭天性,實踐證明,小孩們十分喜歡玩。當然,為了防止不必要的受傷,教師要時刻密切關注整個過程,以防止孩子們之間鬧出矛盾。對于在游戲中鍛煉體魄,教師可以隔一段時間換一種游戲,讓孩子們始終有一種新鮮感。
身體教育還應該包括走出校門,徒步行走,登山等。學??梢远ㄆ谶x擇一些陽光明媚的日子,組織幼兒一起外出活動,比如去公園里玩耍,攀登假山,長途遠足,既團結了同學們之間的關系,又鍛煉了身體,一舉兩得。
從內在而言,陶行知的生活力教育與中國傳統(tǒng)的竹文化共同指向堅韌不拔的氣質,堅韌是一個人內在的良好品質,面對困難時無所畏懼,遭受挫折時奮勇前行,如竹子般在寒風凜冽中節(jié)節(jié)攀升,才能在生活中充滿陽光,坦然面對一切的壓力與困難。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一種感悟,那就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抗壓能力卻在下降,打開新聞,經(jīng)常會看到“某學生因不堪挫折而自殺”的報道。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與挑戰(zhàn),一些孩子之所以難以忍受這些挫折,歸根結底,都是因為這些孩子沒有一顆堅強的心,沒有受到良好的挫折教育,在溫室里呆久了反而不習慣外面的風風雨雨。因此,本文認為挫折教育從小就要開始,從娃娃開始抓起?!拔覀兊慕逃荒苤皇菃渭儌魇谟邢薜闹R技能,而且還要培養(yǎng)能力,注重幼兒獨立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這樣才能使受教育者勝任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社會生活。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正是適應了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循序漸進
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塑造其堅韌品性,需要循序漸進,不能一開始就讓其遭受巨大挫折,這樣反而適得其反,可能導致孩子一蹶不振,對生活失去信心,一開始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一些簡單的情境,設置一些簡單的障礙,讓孩子感受到些許的困難,但是經(jīng)過一定的努力,還是能夠順利完成任務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幼兒對挫折認識的增長,教師需要逐漸加大難度,甚至有些任務的設置就是讓孩子完不成的,通過設置一些完成不了的任務,教師可以告訴孩子完成不了也是生活的一種狀態(tài),生活中總會有失敗,不可能什么任務都能完成得了。
2.親身體驗
教師在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中的主要職責是創(chuàng)設情境以及過程之后的心理輔導,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少參與,讓學生親身體驗,要放手讓孩子們去做、去思、去想,要讓他們在遭受困難時開動腦筋思考如何去戰(zhàn)勝困難,而不是一有困難就找老師,找家長解決。通過親身實踐,讓他們認識到在沒有別人幫助下,自己也能解決一些問題,從而增強自信心和面對困難的勇氣。
3.表揚鼓勵
當孩子完成或者未完成教師設置的情境時,教師要及時對孩子進行表揚或鼓勵,對于幼兒來說,挫折教育并不是讓他們碰個灰頭土臉,而是讓他們知曉世間的很多事并不容易,經(jīng)歷困難和失敗是人生的常態(tài),使他們做好應對未來受挫折的準備。為此,教師在孩子完成任務時予以一定程度的表揚,即使沒有完成任務教師也要對孩子予以鼓勵,讓他們知道自己已經(jīng)盡力了,老師對他們的表現(xiàn)也很滿意,希望他們下次可以完成得更好。
經(jīng)典的理論和文化總是不會被時代淘汰,反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愈彰顯其價值。生活力教育理論和竹文化就是如此,它們在教育領域的價值是雋永的。幼兒是祖國現(xiàn)在的花朵、今后的棟梁,他們的生活力就是未來國家發(fā)展的潛力,教師應以中國竹文化為典范,讓孩子們在踐行自然教育、實踐教育和挫折教育中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