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靜 傅孝春
(重慶市開州區(qū)人民醫(yī)院 重慶 405400)
臨床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方式是經橈動脈冠心病介入術,這種手術可以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對患者的機體造成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時間短,所以應用十分廣泛。但是經過長期實踐發(fā)現(xiàn),部分患者在接受該手術后會出現(xiàn)穿刺點出血的現(xiàn)象,而實施對癥的護理干預能夠減少出血量,減輕患者痛苦[1]。本文的主要內容就是探究分析針對性護理服務應用于冠心病介入術的實際效果,現(xiàn)將報道整理如下。
隨機抽選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行冠心病介入術后橈動脈壓迫止血器進行止血的患者資料共計90例,抽簽法分組為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每組45例。對照組中男性31例,女14例,年齡在48歲至75歲,平均年齡為(61.11±3.52)歲;觀察組中男30例,女15例,年齡在47速至76歲,平均年齡為(62.39±4.16)歲。兩組之間的常規(guī)資料相似(P>0.05)。
首先所有患者都要接受常規(guī)止血治療,使用橈動脈壓迫止血器(TR-Band,由日本泰爾茂公司生產),對照組則在此基礎上進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護理,主要內容和步驟為:
1.2.1 觀測生命體征
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要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詳細記錄血壓、心率等指標,指導其多多休息飲水,告知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項,飲食要從流質飲食逐漸過度到半流質飲食,最后恢復正常飲食[2]。
1.2.2 調整壓迫時間
根據(jù)每位患者的術前用藥和術后用藥情況進行定時放松,解除壓迫。單純接受冠狀造影的患者在手術結束后2小時需要放松彈力帶,如果情況正常則在之后的一段時間內保持每小時1次的放松頻率,直到接觸壓迫;接受支架植入手術的患者同樣需要手術結束后2小時開始放松彈力帶,之后保持每2小時1次的放松頻率,一直持續(xù)到第2天清晨。本次研究觀察組共有40例患者,均按照上述方式壓迫止血,其中有4例接受支架植入手術的患者需要用到大量的肝素,并且在手術結束后6小時發(fā)生了穿刺點出血的現(xiàn)象,二次止血處理后正常。其余大部分患者睡眠質量較好,但是采取傳統(tǒng)紗布繃帶止血的患者因為這些醫(yī)療用品的束縛壓迫,靜脈回流受影響很大,手部也有不同程度的麻木和疼痛,睡眠質量不佳[3]。
1.2.3 避免感染
止血器使用時間過長會對局部皮膚造成較大傷害,觀察組中就有2例患者因為壓迫時間過長而發(fā)生水泡,但是經過消毒處理后愈合良好。所以為了避免感染的發(fā)生,一定要注意壓迫時間,最好控制在12小時以內,此外接觸壓迫后還應立即使用濃度為0.5%的碘伏溶液對局部壓迫部位消毒處理,并用苯扎氯胺貼保護,24小時之后撕除,在沒有完全愈合之前都要時刻保證穿刺點的清潔和干燥[4]。
通過觀察患者腫脹情況,壓迫側手部前臂腫脹、青淤情況來判定效果。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2.0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顯示觀察組中無腫脹23例,輕度腫脹6例,中度腫脹7例,重度腫脹7例,手部前臂淤青2例,無腫脹率為51.11%;對照組中無腫脹14例,輕度腫脹10例,中度腫脹10例,重度腫脹6例,手部前臂淤青5例,無腫脹率為31.11%。對照組無腫脹率顯著低于觀察組(P<0.05)。
隨著橈動脈冠心病介入術的普及,穿刺點止血措施也要隨之改進,彈力加壓止血器的使用大大減少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并且凹陷形的外觀不容易發(fā)生位移,穿刺點將直接受到止血器的作用,接觸直接,由于選用材料質地較軟,尺動脈并不會感受到很大的壓迫感,血流也無異常,因此不論是病人的舒適度還是止血的有效性都得到了很大提升[5]。
綜上所述,使用橈動脈壓迫止血器進行止血處理可以提升臨床療效和護理滿意度,患者的痛苦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病率也因此下降,說明該方法具有較高實際應用價值,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