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谷立立編輯_方鳳燕
托爾斯泰用平行的復線結(jié)構(gòu)講述了安娜、列文兩段截然不同的人生。好比鐵軌,一頭朝向毀滅,一頭通往幸福,而在毀滅與幸福之間,有一個苦思冥想的身影,就是作家本人。
1948年,在康奈爾大學擔任俄語文學教師的納博科夫,向他的美國學生講起了《安娜·卡列尼娜》。他教導這些對俄羅斯文學缺乏基本概念的美國孩子,應該如何去發(fā)現(xiàn)這部杰作的偉大之處。簡而言之,就是細節(jié)。在課堂上,納博科夫描繪了吉蒂溜冰時所穿服裝的圖樣,分析了卡列寧與安娜的火車包廂里的紋飾,理解珍視安娜為愛付出的痛苦,試圖將印在紙面的文字變成具體而微的形象?;蛟S,這才是打開《安娜·卡列尼娜》的正確方式,也是讀圖時代的讀者最缺乏的能力。
事實上,在這本厚達900頁的名著里,細節(jié)的美感無處不在。似乎是要塑造心目中最美好的女性,托爾斯泰從不吝惜他的贊美。哪怕是在14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再次翻開這本巨著,仍然能感知到他澎湃的激情。比如書中寫了很多次相遇。渥倫斯基與安娜在車站的相遇,只是匆匆一瞥,他就發(fā)現(xiàn)“那嫻雅的貴婦(安娜)身上有一種被壓抑了的生氣在她的眼神和笑容中自然流露著”。18歲的吉蒂初見安娜,被她的“單純、自然、優(yōu)美、快樂和充滿活力”深深吸引,深信她必定“擁有一個自己望塵莫及的詩意的崇高世界”。列文第一次見到安娜,好比《牡丹亭》中柳夢梅與杜麗娘的初相識,一幅畫像就能點燃他內(nèi)心的傾慕。
然而,美好歸美好,愛情歸愛情,命運卻是大不同的。畢竟,托爾斯泰既不是魔鬼,也不是上帝。他的筆下永遠沒有完美的人,哪怕是被他賦予了最多美感的安娜。在這里,愛是美好,愛是罪惡,愛是欺騙,愛是隱忍,愛是痛苦,愛是折磨。一開篇,托爾斯泰頗有深意地用一句話,預言了安娜日后的悲劇命運。是的,“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么,安娜呢?等待她的命運不是舞會、午茶的幸福時光,而是“各有各的不幸”:她放棄與卡列寧無愛的婚姻,忍受從此再也無法與兒子見面的痛苦,飛蛾撲火一般投向情人渥倫斯基的懷抱,卻不知道自己將終身托付給了怎樣一個人。
和所有花花公子一樣,渥倫斯基對婚姻沒有興趣,只愿依憑天性為所欲為,過著沾花惹草的日子?!罢缙渌麗荷僖粯?,他只想摘取美麗的鮮花,才不管鮮花失去呵護后會不會枯萎死掉呢?!卑材扰c渥倫斯基的出走,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左拉的《娜拉》。但不幸的是,安娜不是娜拉。至少在內(nèi)心深處,她缺乏獨立的勇氣。選擇渥倫斯基,表面上選擇了愛情,實際上選擇了痛苦。于是,安娜對吉蒂的勸告就像是在談論自己的未來,“你已處于一個幸福的年齡,正走著一條愈來愈窄的路,但這個過程輝煌璀璨,誰沒有經(jīng)歷過呢?”沒錯,她與渥倫斯基的愛情的確驚世駭俗、“輝煌璀璨”,但她的命運卻被自己不幸言中,“正走著一條愈來愈窄的路”。
被后現(xiàn)代主義文本喂養(yǎng)長大的讀者未必懂得托爾斯泰的好。納博科夫說偉大的作家就是魔法師,但我相信,托爾斯泰更愿意做一名熟諳文理結(jié)構(gòu)的建筑師。毫無疑問,《安娜·卡列尼娜》就是一座巍峨的圓拱大廈。如他所說,故事與人物的聯(lián)結(jié)不在于情節(jié),而是“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于是,在大量的內(nèi)心獨白中,我們看到的是飽受愛情折磨的貴婦??勺x到最后,所有人才恍然驚覺,原來所謂的“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就是托爾斯泰自己。他用平行的復線結(jié)構(gòu)講述了安娜、列文兩段截然不同的人生。好比鐵軌,一頭朝向毀滅,一頭通往幸福,而在毀滅與幸福之間,有一個苦思冥想的身影,就是作家本人。
在寫作《包法利夫人》時,福樓拜曾說,“我就是包法利夫人”。那么,托爾斯泰呢,他未必會驕傲地告訴世界,“我就是安娜·卡列尼娜”,卻可以坦然地說,“我就是列文”。小說中,地主出身的列文對彼時的農(nóng)民投去了同情的一瞥,沒有土地的農(nóng)民卻要養(yǎng)活整個俄國。于是,理想主義者列文在自己的莊園里推行“對分制”,到頭來卻以失敗告終。現(xiàn)實里,貴族出身的托爾斯泰背叛了他原有的階級,不惜與整個俄國為敵,他放棄土地,書寫博愛,甚至過起了簡樸的生活。
1910年,82歲的托爾斯泰獨自離家出走。就像安娜一樣,這注定是一次悲壯的旅程。10天后,這位文學上的巨人因病離開了人世。這一次,托爾斯泰終于與他的人物走到了一起,用他細膩的文字,用他最后的生命。終于,他可以毫無愧疚地說,他就是安娜,他就是列文。
經(jīng)典重讀
小說的第一句大家早已耳熟能詳,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可是,這句話背后至少有兩個問題:幸福如何而來?不幸又是如何而來?當你讀完這部巨著時,相信你心里會有答案。
精彩書摘
·上帝給人苦難,也給人承擔苦難的力量。
·有教養(yǎng)的名門望族是怎樣培養(yǎng)貴族氣質(zhì)的:無暇的品德,崇高的感情,今天說法語明天講英語,獨立的書房,請家庭教師輪流教授文學、音樂、繪畫、舞蹈,一切都是詩意的神秘。
·他望著她,好像望著一朵摘下已久的凋謝的花,他很難看出它的美——當初他就是為了它的美把它摘下來,而因此也把它毀了的。
·要是善有原因,它就不是善;要是善有結(jié)果——獎賞,它也不是善。因此善是超越因果關(guān)系的。
·這種快樂是那么微小,就像沙里的金子一樣。在她不愉快的時刻,她只看到苦難,只看到沙子;但在心情愉快的時刻,她卻只看到快樂,只看到金子。
·那支她曾經(jīng)用來照著閱讀那本充滿憂慮、欺詐、悲哀和罪惡之書的蠟燭,閃出空前未有的光輝,把原來籠罩在黑暗中的一切都給她照個透亮,接著燭光發(fā)出輕微的嘩喇聲,昏暗下去,終于永遠熄滅了。
這是一本世情小說。繼《長恨歌》之后,《考工記》是王安憶書寫的又一部低回慢轉(zhuǎn)的上海別傳,而“上海的正史,隔著十萬八千里,是別人家的事,故事中的人,也渾然不覺”。
讀過李娟筆下新疆阿勒泰的向日葵地,你就知道自己收獲的美麗多么蒼白,你只是將那片金色定格在相冊中,金色之前,金色之后,金色之中種種沉重與靈動,你都一無所知。
第六屆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首獎得主胡遷的中短篇小說集。他的故事和文字散發(fā)出一股迷人和離奇的氛圍,令人驚嘆。那種空氣中彌漫的失落和傷感,不用影像,文字已經(jīng)抖落了出來。
悅讀
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詩人之一,米沃什以無可匹敵的精確與優(yōu)雅,定義了所屬時代的悲劇與美。此本詩集所收錄詩歌,無論是描述他在波蘭度過的少年時代,抑或是對信仰的追尋,都令人驚嘆。
從公司治理的角度追根溯源,剖析公司的利與弊。所有經(jīng)營者在做事之前,是否思考過公司的本質(zhì)?作為公司重要組成部分的“員工”真的只是資本主義經(jīng)濟上的一個鏈條嗎?
人們總是說手機、電腦、電子書,沒有書的香氣、書的溫暖、書的質(zhì)感。大人不讀書天經(jīng)地義,小孩不讀書罪大惡極。關(guān)于閱讀的美好說詞,是不是大家都會錯意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