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博 唐虹
[摘? ? ? ? ? ?要]? 心理育人是“十大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的重要手段。當前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呈現(xiàn)出課程形式化、隊伍業(yè)余化、內容范圍狹窄等特點。基于此,建立三位一體的目標機制,學校、家庭、社會三維橫向聯(lián)動機制以及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四級預警防控體系。分別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和生命教育視角展開高校心理育人路徑論述。
[關? ? 鍵? ?詞]? 心理育人;機制;路徑
[中圖分類號]? G711?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1-0020-02
一、心理育人的概念及功能
(一)心理育人的概念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首次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十九大報告指出引導全社會培養(yǎng)積極向上、理性平和、自尊自信的健康心態(tài)。從關注局部到關注全體,黨的心理育人方針正逐漸發(fā)生改變。馬建青教授闡述,心理育人是指通過心理的方式來實現(xiàn)育人,是教育者從教育對象的身心實際出發(fā),遵循人的心理成長規(guī)律和教育規(guī)律,通過多種方式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計劃地對教育對象進行積極心理引導,緩解心理困惑,開發(fā)心理潛能,提升心理品質,促進人格健全,以實現(xiàn)培育有理想、有能力、有擔當?shù)臅r代新人這一目的的教育活動?!靶睦怼奔瓤梢灾浮坝恕钡氖侄?、途徑、方法,也可以指“育人”的內容、理念、態(tài)度、氛圍等??偟膩碚f,都是指通過“心理”最終實現(xiàn)“育人”目的。育人是目標,是目的,是根本,是出發(fā)點也是歸宿。
(二)心理育人的功能
1.提升大學生的幸福感、獲得感
隨著社會分層加速、競爭激烈,多媒體網絡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實社會人際情感變得淡漠,面對家庭教育觀念落后,留守兒童增多,青少年心理問題逐漸增加等問題。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已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高校心理育人應當適應當前社會的需求,將更加積極的心理健康要素滲透到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成長,以更加積極健康的方式提升自我、面向社會。當學生再次遇到內心沖突、外界挫折時,積極的心理育人效果會彰顯其力量,幫助學生巧妙應對突發(fā)事件,消除不良情緒,提升大學生內心的幸福感、獲得感。
2.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培養(yǎng)人才,而心理育人則是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心理品質,良好的心理品質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和前提,而不健康的心理則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絆腳石。由此可見,尊重學生個性品質及其成長規(guī)律能夠達到育心與育德相統(tǒng)一,能夠在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道路上添磚加瓦。
3.服務國家、服務民族未來
“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大學生應承擔起國家富強、民族崛起的重要使命。青年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關乎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yǎng)人的大事,關乎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健康人格的形成,互助、奉獻等優(yōu)良品格特質的
培養(yǎng)。
二、高校心理育人現(xiàn)狀
目前,高校心理育人總體而言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距離實現(xiàn)立德樹人,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目標尚遠。
(一)心理育人隊伍業(yè)余化
當前高校的心理育人隊伍多由學工處領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師、各院系輔導員以及兼職咨詢教師組成,隊伍呈現(xiàn)不專業(yè)化和參差不齊的特點。一方面,隊伍中超過三分之二的教師非心理學專業(yè)出身,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心理學知識和技能培訓,心理咨詢技巧單調且缺乏系統(tǒng)性,嚴重制約著育人效果;另一方面,心理學專業(yè)出身的教師由于一畢業(yè)便走進高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專業(yè)知識陳舊未得到及時更新,心理咨詢技巧滯后且不完善,沒有經過專業(yè)心理咨詢師的培養(yǎng)培訓,經驗積累不夠,且高校在心理育人隊伍中的教育投入、經濟投入呈現(xiàn)不理想狀態(tài)。
(二)心理育人范圍窄且流于形式
每年九月、十月,各高校會通過癥狀自評量表(SCL-9)和大學生人格問卷(UPI)等問卷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評,以此發(fā)現(xiàn)自己接下來的工作對象,即一批一般心理問題和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再嚴重者需要轉介);平日到訪心理咨詢中心的學生,他們呈現(xiàn)出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礙或困惑,在連續(xù)幾次的咨詢中,學生獲得不了實質性治療,于是對咨詢中心的教師水平存在質疑,久而久之,便不再求助。然而心理育人是面向全體大學生,希望能夠挖掘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個性、品質、心理、行為全方位的發(fā)展。
三、心理育人機制
(一)建立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四級防控預警體系
《“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建設要求和管理辦法》中要求建立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四級”預警防控體系,完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預案。首先應形成一個由學院領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二級院系黨團書記、輔導員為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工作小組,對學院心理育人工作形成完整可實施的詳細方案,權責明確、任務清晰。再者,利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業(yè)的教師資源、豐富的心理咨詢設備以及與學生接觸頻繁的輔導員隊伍和心理委員、寢室長等朋輩團體的作用,形成完善的心理育人四級防控預警體系,提升工作前瞻性、針對性。
(二)建立學校、社會、家庭三維橫向聯(lián)動機制
家庭是個體的情感歸宿,為個體提供強大的心理援助與支持。研究表明,當個體面臨巨大心理壓力或困惑時,家庭及時的情感支持與精神慰藉,能夠為個體心理修復起到強大的促進作用;我國仍面臨著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不健全、政策法規(guī)不完善、社會心理疏導工作機制尚未建立、服務和管理能力嚴重滯后?;诖?,高校、家庭應呼吁社會志愿服務組織、心理援助熱線、精神??漆t(yī)院以及心理危機干預機構等聯(lián)手創(chuàng)建三維橫向聯(lián)動機制,努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共同為學生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三)構建三位一體目標機制
為踐行立德樹人,以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目標,心理育人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定位,拋去以往只以部分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學生為關注目標,高校心理育人應面向全體在校學生,以全體學生潛能開發(fā)和心理健康發(fā)展為前提?;诖耍瑯嫿ㄈ灰惑w的目標機制是必須要提上日程的。一級目標面向全體學生,重在預防和良好發(fā)展;二級目標面向一般心理問題學生,重在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促進其良性發(fā)展;三級目標面向嚴重心理問題學生,重在緩解學生心理障礙,使其朝良好的路徑發(fā)展。針對精神障礙或者心理疾病這一類學生,學??稍谡_識別、診斷后,及時轉介,以阻止學生疾病的惡化。
四、高校心理育人路徑探究
(一)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心理育人路徑
深入踐行三位一體的目標機制,家庭、學校、社會三維橫向聯(lián)動機制以及四級預警防控體系,構建以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教師隊伍為核心、輔導員為主力、全體教職工參與的心理育人隊伍,發(fā)揮專業(yè)教師隊伍的專業(yè)技能,確保心理育人工作的實效性、科學性、專業(yè)性,發(fā)揮輔導員力量,保證第一時間掌握學生動態(tài),發(fā)揮全體教職工的滲透作用,為育人工作提供良好氛圍。
從學生入校伊始到學生畢業(yè),分層次分階段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育人活動,如針對大一新生開展適應心理,針對大二學生開展職業(yè)規(guī)劃,針對大三學生開展學習與戀愛心理,針對大四學生開展就業(yè)與擇業(yè)心理教育,還可將生命教育、情緒與品格、人際交往、人生理想、價值選擇等主題貫穿于內。三全育人文件中提出,積極運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篩查量表和網絡測評系統(tǒng),為每個學生建立完整心理檔案,提高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的覆蓋面和科學性。
(二)從生命教育視角,圍繞情緒、人際關系、挫折等突出心理問題展開
隨著社會競爭加劇,面對重重困難,當代大學生無法及時找到理智的應對方式和解決辦法,情緒失控,面臨學業(yè)負擔、擇業(yè)困惑時,呈現(xiàn)出抑郁、焦慮、敵對、恐懼等,遇到困難,抗挫折能力差,極易自暴自棄;多媒體時代的來臨,面對面的交流較少,取而代之的是網絡溝通,面對繁瑣的人際交往技巧、人際溝通,越來越多的學生采取回避態(tài)度。
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針對存在情緒問題的學生群體,可針對其個性特點,因材施教;也可引導學生掌握“減弱調節(jié)”方法。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自身情緒感受,既要表達正性情緒,也要調節(jié)負性情緒;引導學生掌握合理情緒療法,找出自身存在的問題,然后反思,進而建立新的合理信念,通過合理情緒想象技術或者家庭作業(yè)進一步鞏固合理信念。
針對存在人際困惑的學生群體,教會學生了解別人、掌握自己,掌握人際交往技巧、改善人際關系現(xiàn)狀,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引導學生培育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質,改變自身存在的自卑、冷漠、嫉妒、自負等不良心理,以真誠、熱情、大方、自信的姿態(tài)展現(xiàn)給對方,提升主動意識,主動交往、放低姿態(tài),同時學會傾聽、溝通、反思等技巧。
挫折具有普遍性,要引導學生正確認知挫折,正確評估自己,確定合適的期望值;合理運用心理防御機制,緩解自身悲觀焦慮情緒;積極進行自我宣泄,如語言宣泄、運動宣泄等,釋放自身不良情緒,提升抗挫折能力。
參考文獻:
[1]馬建青.心理育人內涵、功能與實施[J].思想理論教育,2018(9).
[2]聶恒.高校心理育人機制及路徑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8).
[3]朱美燕.全面拓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7(6).
[4]周少賢.社會變革下大學生情緒特點新趨勢及應對[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9(4).
[5]于彩玲.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的路徑創(chuàng)新[J].漯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9,18(4).
編輯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