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飛
與學生談話,是班主任日常班級管理工作中很平常的一件事,但就是這么一件看似很尋常的事,其實一點也不尋常,其中的“奧秘”很多!常聽到班主任們抱怨:怎么談了這么多次,一點效果都沒有?
如何提高與學生談話的效果,讓談話真正管用?結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我認為,與學生談話,應努力做到“三不”:不盲目“出兵”、不唱“獨角戲”、不“一談了之”。
班主任在繁雜的班級管理工作中,要努力練就“千里眼”“順風耳”,這樣就能“明察秋毫”,精準把控班級狀態(tài),確保班級平穩(wěn)運行。
對于“千里眼”看到的、“順風耳”聽到的“蛛絲馬跡”,班主任應多多留心,但也不必過于緊張,唯恐“蛛絲馬跡”變成“龐然大物”以至“尾大不掉”,匆忙找“問題學生”談話。
很多時候,所謂的“蛛絲馬跡”只是班級運行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微小“斑點”“雜音”,今天出現了,明天可能就自然消逝了??墒?,“認真”的班主任往往緊抓不放,立即啟動“談話程序”,不但談不出個所以然,而且還有可能“打草驚蛇”,使問題“苗頭”潛伏了下去,導致日后大問題的釀成。另外,如此“無理取鬧”,也降低了學生對班主任的信任度,影響了班主任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導致師生關系的不和諧,“興師討伐”“來勢洶洶”,弊多利無,何苦呢?
只有當“蛛絲馬跡”在蛻變,變得很快,變得很大,經班主任暗示、旁敲側擊仍無明顯效果、確實需要人為干預時,談話才顯得很有必要。
此時談話,就恰到好處了。
談話前,應根據談話對象、談話內容,選擇適宜的地點。千萬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隨隨便便找個地方就談起來。
有時在辦公室談比較適宜,有時在教室里談比較適宜,有時在操場上談比較適宜。在哪里談,是有考究的。地點選錯了,談話效果就會打折扣,甚至談話都無法進行下去。
如果是涉及男女同學過往甚密問題的談話,應單獨談、秘密談,既保護了學生的隱私,也避免了在班級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如果不涉及個人隱私,無關個人尊嚴,且有必要以此談話教育全班,則不妨在班級公開談,這既是對其本人的談話,也是對全班的警醒和教育,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適宜的談話地點,有利于良好談話效果的產生。
談話時,如果事先未充分準備,“倉促上馬”,那么談話效果就有可能會受到影響。
應注意保密,防止被談話學生提前準備好對付教師的“預案”。談話準備工作應悄悄進行,避免被“外人”獲知,這既是確保談話效果的需要,也是對當事者“隱私”的尊重,因為不是每一個談話對象、每一次談話內容都是可以公開的。
應充分了解具體情況。通過與任課教師、班干部、相關學生、部分家長交流,詳細調查、了解相關情況,力爭對事情的主角、配角、起因、經過、發(fā)展狀態(tài)等有充分的認識。調查、了解方式以側面打聽為主,正面詢問為輔。如有必要,應選擇時機親自觀測,以掌握第一手資料。
應擬定談話的流程并準備好相關的應急預案。自己先談還是讓學生先說,先談什么再談什么最后談什么,談話的最終目的是什么,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另外,如果學生試圖隱瞞相關情況,那么打算采取什么措施去加以突破?如果學生在談話的過程中,意外透露了什么,該如何處理,這些事前無法預知的情況,教師也要提前準備好預案,避免因為意外情況的發(fā)生而手忙腳亂、倉促應對。
只有對談話內容充分“備課”,才能“胸中有丘壑”,才能行穩(wěn)致遠,達到預期的談話目的。
學生被教師找去談話,因情況不明,本來就有所緊張,此時如果教師不分青紅皂白嚴加訓問,不僅會加劇學生的緊張心理,還可能引發(fā)學生的反抗情緒,導致談話氛圍全無,使談話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
我在談話前,不管學生犯了什么事,總是先讓自己平靜心情,保持淡定,然后給學生一把椅子,對他微笑,請他坐下,面對著面,這就為下面的談話創(chuàng)設了平等、友好的氛圍。
我先向學生說明此次談話的緣由,讓學生心中有底;然后告知他本次談話是醞釀已久、絕非心血來潮,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弄清事實,對其本人負責。這有利于讓學生重視本次談話,也有利于營造一種莊重的談話氣氛。
談話過程中,我一般是先請學生談,并承諾將為他保守秘密,請他放下思想包袱,敞開心胸放開談,這樣學生才敢談,才多談,才真談。
充分的尊重,贏得了學生的信任,為談話的順利進行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在談話的時候,教師要盡可能用心、專注,仔細傾聽,力爭聽準、聽全,如有必要,也可適當記錄,這既是對學生的尊重,也是對談話內容加以梳理、掌握的需要。如果對學生不屑一顧甚至隨意打斷,那么學生也就敷衍了事甚至激烈對抗,不但不能達成談話的預期效果,而且適得其反,影響師生之間的和諧。
每當談話時,我都注視學生,時而微笑、時而點頭、時而噘嘴、時而皺眉,根據學生的談話內容,用自己豐富的面部表情來暗示學生:老師是認真的,是在用心傾聽的,請繼續(xù)認真談下去。因為教師的認真傾聽,學生也就絲毫怠慢不得,往往表達清晰、具體;因為教師的認真傾聽,也就能夠完整、詳細了解學生所談的內容,為接下來雙方的良性互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試想,如果教師不認真傾聽,何來尊重?更何來互動?
如果談話過程中,師生只是一方談,另一方聽,這樣不僅形式顯得單一,而且氛圍也很沉悶,不利于雙方敞開心扉,以心交心,難以達到心靈的共鳴,也就難以達到談話的效果。
在聽得不太明白的時候,教師適時“插話”,不僅有利于及時聽懂學生所談內容,也有利于提醒學生要把話講清楚;在自己需要詳細了解的時候,及時“插話”,特意讓學生講得更具體,有利于自己對談話內容把握得更透徹;在學生出現異常情緒反應的時候,及時“插話”,讓他在激動的時候保持冷靜,在難堪的時候維護尊嚴,有利于穩(wěn)定學生情緒,保持談話的流暢度。
良性互動,展示師生之間的真摯情誼,也確保了談話的順利進行。
話談完了,并不表明已經達到了預期的談話效果。談話效果到底如何,還需用學生的實際行動來驗證。
很多時候,師生之間的談話比較順暢,學生也表示出了悔改的意向,甚至信誓旦旦地對老師做出了相應的保證。應該說,談話的效果已經顯現,應該放心了、滿意了。
實際上,這可能只是表象,教師千萬不能被這樣的表象所迷惑。教師應該在談話后,密切關注學生的具體表現,通過與其本人進行二次、三次談話,通過其同桌、班干部、家長等加以側面了解,對其表現進行評估和論證,以獲得對其談話效果的精準認識。
通過密切關注,如發(fā)現學生并未如當初承諾的那樣對自身行為加以調整時,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對學生適時提醒。
提醒的方式因人、因時、因事而異。如果是好面子、自尊心強的學生,那么可以通過讓他人加以提醒或教師旁敲側擊等方式,這既維護了他的尊嚴,又起到了提醒、督促的作用,確保談話的效果得到落實;如果是依然我行我素甚至變本加厲的學生,則應該針對其錯誤,當面指責,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積極教育,以觀后效,如效果不佳,則應加強與家長的聯(lián)系,形成家校合力,共同發(fā)力,力求實效。
談話后,發(fā)現學生兌現承諾,悔改表現很好,說明談話已經奏效。此時,應該找學生進行后續(xù)談話,對其表現加以表揚,給予勉勵。
對于他之前所犯的錯誤,教師應該主動“模糊”。一般情況下,應避免再重新提及。重新提及,有可能不僅戳傷了學生靈魂深處的“傷疤”,而且也會引起學生對教師的反感,覺得教師是一個喜歡“揪小辮子”的人,有損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教師主動“模糊”,模糊出了教師的大度和對學生的愛,也模糊出了學生的自尊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