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川港小學 顧程亮
民間美術大多都流傳于傳統(tǒng)的民間生活中,將民間美術資源實際應用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無疑是將民族審美的理念滲透在對學生藝術價值觀和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的過程中。因此,在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教育創(chuàng)新趨勢下,教師應當為民間美術資源在教學中的應用設計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讓豐富的民間藝術文化和情感內涵滲透在每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能夠在藝術的啟蒙階段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
我國民間美術資源中,有著多樣化的藝術類型元素,其中包含著年畫、風箏、刺繡、編織等等,它們的共同特點在于都蘊含著多元民間習俗和濃郁生活氣息。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引入多樣化的民間美術資源時,可以引導學生從美術資源的類型和形式上入手,讓學生能夠從思想和情感上走近民間藝術氛圍,感悟其中蘊含的藝術魅力。例如,在向學生講解年畫類型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呈現(xiàn)出我國著名的“四大年畫”:綿竹年畫、天津楊柳青、山東追訪楊家埠、江蘇桃花塢這四種木板年畫,并引導學生分析和感悟年畫中明快艷麗卻不乏質樸濃郁的生活氣息。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做工、線條以及色彩等多方面對其進行探析,以此深入把握年畫中所蘊含的民間迎祥納福的美好心愿。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豐富多彩的圖片帶領學生鑒賞民間的風箏藝術作品,這對于學生而言,極為容易調動起他們的鑒賞興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著重引導學生抓住不同類型民族美術資源所具備的特點,以此把握其蘊含的文化內涵,從而達到欣賞民間美術資源的目的。
通過民間美術多樣類型的鑒賞活動,學生往往能夠在藝術作品所帶來的視覺沖擊上感悟到其中的情感內涵。這不僅能夠滿足小學生對民間美術資源的好奇心和新鮮感,也能讓他們在欣賞的過程中加深感悟民間美術資源的魅力,逐漸形成良好的美術鑒賞藝術。
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美育教育和德育教育都成為了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核心任務,它不僅關系著學生藝術修養(yǎng)的提升,也有助于學生在美術鑒賞和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樹立其健康的人格品質。這對于學生美術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民間美術資源作為藝術文化傳承的載體,為美育教學的開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例如,在《青花盤》一課中,學生需要在欣賞青花盤作品的過程中感悟其獨特的藝術特點,并逐漸加強對圓形紋樣的構圖處理方法的把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著重培養(yǎng)學生欣賞文化美感的能力,從而鍛煉學生對民間美術資源的審美能力。首先,教師可以播放耳熟能詳?shù)母枨肚嗷ù伞坊钴S課堂氛圍,創(chuàng)設出濃郁的文化研究環(huán)境。在學生興趣盎然的同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呈現(xiàn)出較為著名的青花盤作品,如《鴛鴦戲水》《鯉魚戲水》等,使學生能夠在直觀的鑒賞中主動思考,領略青花盤制作的精妙之處。與此同時,教師應當著重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青花盤構成的民間元素,體會其中民族文化所構成的清新自然、樸素質雅的均衡美,并向學生講解其中包含的文化內涵,喚醒學生的情感共鳴。
通過滲透民間文化的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感悟到青花盤與民間文化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并能夠在感悟我國傳統(tǒng)藝術特色美麗的同時激發(fā)對民間藝術文化的熱愛和崇敬之情。這對于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也有著重要意義。
教師若想將民間美術資源的價值切實落實在學生身上,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指導和學生的主觀鑒賞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必須意識到,只有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民間美術的實踐創(chuàng)造中,置身于情境課堂,去體會民間美術資源的創(chuàng)作過程,感悟其中蘊含的獨特魅力,才能從根本上激發(fā)起學生對民間美術的濃厚興趣,促使他們更好地把握作品中蘊藏的文化內涵。
例如,在《風箏》一課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引導學生欣賞民間藝術中多樣化的風箏,并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激發(fā)學生對放風箏活動的回憶,在最大程度上調動起學生對“風箏”這一民間美術作品類型的濃厚興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會給學生呈現(xiàn)出風箏的實物,讓學生能夠在傳閱的觀察和觸摸中,逐步把握風箏左右對稱的藝術特征,使學生大致形成對風箏構造的理解。在這一基礎上,教師便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合作單位,運用一些工具來動手操作,嘗試制作出一個簡單的風箏。教師作為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的指導者,應當做好對他們實踐步驟的指導和講解工作,幫助他們體驗到在美術課堂中合作實踐活動的樂趣和意義。
通過開設實踐活動的方式,學生不僅能夠將自己對民間美術資源的理解和感悟實踐應用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也能加深他們對民間美術文化魅力的感悟,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對民間美術資源的欣賞與熱愛。
美術教學的責任在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當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導入民間美術資源時,學生往往會形成對這些民間“美”事物的向往和期盼。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到“美在民間”這個道理,教師可以為學生擴大資源交流的范圍,通過創(chuàng)新美術教學的形式,帶領學生走出美術課堂,拉近民間美術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例如,在《中國民間玩具》一課中,學生往往能夠在多媒體設備所呈現(xiàn)出的有關中國民間玩具的知識中,初步感悟到民間美術的藝術魅力。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到民間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生活的能力和豐富生活的情感,教師可以積極組織學習活動,通過結合當?shù)氐拿耖g特色文化,帶領學生去參觀一些民間工藝品的制作工廠,或是當?shù)孛耖g美術博物館,使學生能夠親身走近民間藝術,體會民間美術的氣息,并逐漸對民間美術資源的形成過程建立起全方位的了解。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主動談談自己對民間美術資源的理解和感受,并適時滲透一些美育和德育教學,讓學生能夠在一種創(chuàng)新型的學習形式中增強學習體驗。
通過這種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方式,美術課堂的氛圍都能在民間藝術文化的感染中得以渲染和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和鑒賞能力也能在實際觀察中得以鍛煉和創(chuàng)新。這無疑是開拓學生的藝術眼界的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民間美術資源對小學美術教學的開展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它為小學生帶來了豐富的民間藝術文化體驗,也潛移默化地鍛煉了學生的美術賞析能力。因此,教師應當重視對民間美術資源的運用,促使小學美術教學能夠在多元化的資源推動下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