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菏澤學院 于建平
科學田園課程在學習內容、活動組織以及作業(yè)練習等多種方面給學生和教師提供了多種選擇的機會和練習的空間??茖W田園課程就是從科學的角度出發(fā),將學生學到的理論知識進行實際運用,并且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盡可能地將生物知識進行延伸,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雖然現(xiàn)在許多農村小學正在開展田園課程,但是很多學校都不清楚小學科學中的田園課程模式是來自哪里,這樣就導致部分學校在開展田園課程時出現(xiàn)了概念不清、經驗不足等問題,進而影響了小學科學生物知識教學中田園課程模式開展的效率。所以在新的發(fā)展環(huán)境下,教師應當加強對田園課程的認識,了解田園課程所包含的教學范圍以及主要的教學方式,從而提高田園課程在小學科學中所占的教學比例。首先從表面意義上講,田園課程就是關于種子、關于泥土、關于種植以及關于觀察活動和相應的結論的課程,但這僅僅是田園課程最表面的部分,不能夠真正體現(xiàn)田園課程的內涵,因此其定義和含義還需要進一步挖掘和探索。此外在很多文章都提到過,田園課程就是從課堂某一點出發(fā),自發(fā)形成一節(jié)田園活動,通過田園活動的開展反作用于課堂,加深學生對小學科學生物知識的理解。
在小學科學生物知識教學中通常將田園課程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讓學生進行親身體驗,切身領悟大自然的奧秘以及大自然和學科知識理論的聯(lián)系,在走進自然的同時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還有一部分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科普教育,即在學生觀察完成之后,教師對學生看到的現(xiàn)象進行總結和現(xiàn)場教學,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和需要。所以教師在開展田園課程時,應當加強對科學田園課程組成部分的了解,認真落實教學要求,實現(xiàn)學生能力提升。
田園課程資源具有龐大的體系,其不僅涵蓋學校知識教育領域,還包括了社會以及家庭等多個領域。學校是田園課程的主要來源,也是構成田園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學校需要重視科學田園課程的開發(fā)和建設,充分利用田園課程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及時進行生物知識的講授。而相對于城市來講,農村本身在建設科學田園課程的過程中就極具優(yōu)勢,因為農村獨特的環(huán)境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觀賞資源和進行調查研究的園地。所以,農村學校要充分利用好這一優(yōu)勢,幫助學生進行觀察,給學生進行知識的講解,補充學生的知識盲區(qū)。
在進行小學科學生物知識的講解時,教師需要先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幫助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本次田園課程教學活動中,不要出現(xiàn)走神現(xiàn)象。其次教師也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盡快地融入到本次課程中,理解本次課程主題以及內容。例如:在人教版《大樹和小草》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課件展示的方式讓學生提前觀看不同種類的大樹和不同地點的小草,讓其觀察二者的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這樣就很容易將小學生帶入到對大樹和小草認知的一個領域中,讓其對小草和大樹有一個粗略的認識。
接著教師將可以利用實驗器材進行分類,在上述田園課程中主要用到的實驗器材是放大鏡,所以教師在將學生分組以后給每一組分發(fā)一個放大鏡,方便學生在接下來的田園課程中進行更加詳細的觀察,獲得更好的切身體驗。
接著教師要在開始實驗之前對學生進行基本步驟的講解:首先我們需要找到校園中不同種類的樹木,并將其記錄下來,然后將自己觀察到的特征記錄在樹木類型的旁邊。之后再進行小草的觀察。這需要學生先找到不同環(huán)境下的小草,然后利用放大鏡對其進行觀察,這樣就很容易發(fā)現(xiàn)小草表面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相似和不同。
最后一步就是對田園課程觀察結果和數(shù)據(jù)的處理和總結。教師應該先讓學生根據(jù)自己觀察到的事情進行分組討論和總結,并且根據(jù)各組的總結情況選取兩個比較優(yōu)秀的小組進行課堂展示,向全班同學展示觀察結果。教師根據(jù)同學們的展示結果進行適當?shù)狞c評和總結。田園課程能夠滿足學生對大自然的好奇,同時也能夠將生物知識與其聯(lián)系起來,更好地解釋給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開設課程之初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確定該課程的課程目標。所以,在小學科學生物知識講解中運用田園課程模式時,最重要的也是在開始確立好課程目標。田園課程與其他傳統(tǒng)的課程在表述形式以及存在形式上有所不同,注重的是學生自己的動手觀察能力。因此,教師在確定課程目標時,應該將生活理念融入其中,讓學生感受到生活氣息,在生活實踐中完成這門課程的要求,并為教師理論知識的講述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和環(huán)境氛圍。說到生活理念,在鄉(xiāng)村學校中就不得不提到田園種植,這是城市學校沒有的教學優(yōu)勢。鄉(xiāng)村學??梢酝ㄟ^平時對學生技能的培養(yǎng)塑造學生的田園技能。
田園課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基礎性和啟蒙性,使學生通過對大自然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從而能夠充分利用大自然中蘊含的物質和材料。教師在進行田園課程時,要充分利用大自然帶來的資源。例如:在人教版《土壤與生命》這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園,進入田間,去觀察土壤對農作物的養(yǎng)育情況。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親自對田間的土壤進行采樣,對土壤的成分進行分析,并且進行詳細的觀察。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土壤中各種成分作用的講解,哪部分主要起提供養(yǎng)分的作用,哪部分又主要起腐蝕的作用,這樣學生就能夠對土壤是如何將有機物分解為農作物提供養(yǎng)分的過程有了初步的認識。等到學生理解得差不多了,教師可以將先前問農民伯伯借的化肥展示給學生,讓其知道在化肥的作用下,土壤能夠更加有效地提供養(yǎng)分。走出學校,走入田園課程,充分印證了融入生活理念的教學目標。學生自己的動手操作和親自觀察為生物知識以及其他知識的獲取提供一個便捷的通道。
開展田園課程除了上述提到的要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和將生活氣息的理念融入其中之外,還需要將這門課程聯(lián)系實際。任何脫離實際存在的課程都是沒有意義的,只有將二者相結合,才能讓學生徹底領會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并且也只有聯(lián)系到實際生活中,才會更廣泛地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其學習需要。
總之,田園課程一直以來都是農村學校的優(yōu)勢學科,如果教師能夠利用其有利的資源進行精準的教學,就能夠讓學生走出校園接觸更多的教育資源。目前許多城市的學校也將這門課程的建設提上日程,想要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和動手操作獲取更多的知識并進行知識的鞏固。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當認識到自己的角色僅僅是引導者,而不是主導者,只有這樣才能夠發(fā)揮田園課程的真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