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西灣幼兒園 陸胤澤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明確了幼兒園科學活動的方法是探索研究,并明確了幼兒園課程以區(qū)域游戲為主要形式,科學區(qū)域活動也不例外。科學區(qū)域游戲中,材料的投放和運用,是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材料引起探究,材料引起活動”。為此,在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應注重材料在活動中的運用策略,讓材料在活動中“說話”,讓材料引領幼兒對于科學的有效學習和探究。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材料在幼兒園科學活動中的運用進行論述,以饗共享。
幼兒科學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讓幼兒認識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這個教育理念本身決定了幼兒園科學教育時,應盡量在真實、自然的環(huán)境中探究和學習。為此,教師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時,對于材料的投放,應注重真實性,投放生活化、熟悉的材料,以幫助幼兒更好地認識科學、走進科學。
科學區(qū)域活動自然材料的投放,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的類型材料的準備和設計入手:
首先投放成品材料。所謂成品材料,也就是現(xiàn)成的玩具、教具等。如磁鐵、鐵屑、球、圓柱體、直尺、玩具車、玩具鏟子、天平、放大鏡等生活中的實物材料或者玩具材料。學生通過親子觀察、實踐等活動,認識到磁鐵可以吸起鐵屑的性質;通過滾動“球”“圓柱體”等方式,探索“球”“圓柱體”等可以滾動;用直尺量物體的長度;通過玩玩具車,發(fā)現(xiàn)玩具車有輪子,輪子的作用可以讓車子運動起來;用放大鏡觀察身邊的物體,感知放大鏡的作用和效果……實物材料、玩具材料的投放,既讓幼兒感覺材料的熟悉、不陌生,又能激發(fā)幼兒活動時的興趣,提高探究欲望。
自然材料還可以是一些標本、模型類的材料。如搜集和投放不同種類的樹葉標本,投放各種植物標本、動物標本等,使學生通過對標本材料的觀察,認識不同種類的樹葉,如楊樹葉、柳樹葉、楓葉、紅葉等,感知樹葉的結構特點;通過觀察動物標本、植物標本,也可以認識不同種類的昆蟲、不同的植物,如認識和了解蝗蟲的生活習性和特點等、認識牽?;ā⒕栈ǖ?。教師還可以投放人體、動物等的模型,通過這些自然成品的運用,讓幼兒拆卸、組裝,認識人、動物的身體的結構,激發(fā)他們探索的熱情。
自然材料的投放和運用,除了成品材料以外,還可以使用半成品的材料。半成品材料的投放和運用,主要目的是讓幼兒對半成品材料進行再加工,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動腦的創(chuàng)新能力。如投放幾塊穿上小洞的厚紙板,這種紙板的投放,為幼兒創(chuàng)新玩游戲提供了物質基礎。如幼兒可以用扭扭棒將厚紙板做成“毛毛蟲”等。為了保證材料的多樣化、充足化,除了教師投放之外,還可以鼓勵幼兒搜集身邊易得的、可利用的材料,為科學區(qū)域游戲活動的開展提供保障。
幼兒園科學區(qū)域的材料為幼兒科學探究提供了物質基礎。但是,材料的投放,不是簡單的材料的堆積,應發(fā)揮材料對于科學游戲開展的作用,讓材料成為孩子們認識科學、走近科學、發(fā)展科學素養(yǎng)的橋梁。為此,幼兒園科學區(qū)域的材料,除了應注重趣味性、生活化、多樣化之外,還應注重材料組合的特點,突出材料組合結構的特點,關注孩子們的生活經驗。
所謂材料的組合結構,是指材料間的相互的關系。投放可以組合結構的材料,就是這些材料之間的關系,以及材料和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等。如磁鐵、鐵塊、銅塊、鎳塊等,這些材料組合在一起,就有了一種結構,這種結構突出表現(xiàn)為磁鐵和鐵、鎳等之間能相互作用,使學生發(fā)現(xiàn)磁鐵能吸鐵、吸鎳,但是不能吸銅塊。這些組合材料的投放和運用,讓幼兒通過操作、實踐,發(fā)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感知磁鐵的性質。
幼兒科學活動中的材料結構,指的是內在的關系。但幼兒對于科學的認知只能停留在表層水平上,也就是“經驗”。為此,在運用組合結構的材料時,教師應在幼兒經驗的基礎上投放材料,必須考慮材料以什么方式組合,能揭示什么概念和知識,如何讓材料相互作用等,只有考慮到這些元素,材料的投放和運用,才能促進科學活動的有序、有效開展。如盛入水的水盆,準備幾個小木塊等,這些材料的組合可以引發(fā)幼兒對木塊在水中的情況的探究欲望,利于幼兒將木塊放到水中,觀察木塊的浮沉情況,用手去按木塊,感受需要用力……這些材料的組合,讓幼兒認識到“浮力”。
科學領域的經驗很多,如: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水、空氣等。為此,讓幼兒研究“植物”時,可以投放花盆、種子、水、肥料等,讓孩子們在花盆里埋下種子、澆水,觀察種子的發(fā)芽、生長的過程……組合結構材料的投放,幫助幼兒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間的聯(lián)系,提高科學探索能力。
科學本身是一門探究性的學科,科學探究也是科學活動的主要特點,因此,幼兒園科學區(qū)域材料的投放,還應注重材料的探究性,讓幼兒通過材料的運用,經歷科學探究、科學發(fā)現(xiàn)的過程,從而培養(yǎng)和發(fā)展科學意識,樹立初步的科學觀,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
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展,不同于成人、科學家的科學探究。幼兒對科學的探究,以直接經驗為主,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問題、根據看到的結果得出結論。如上文提到的磁鐵、鐵屑、鎳塊等的投放,幼兒有磁鐵可以吸引細小的鐵、鎳等生活經驗,于是,通過這些材料的運用,用磁鐵逐個與鐵塊、鎳塊、銅塊等進行組合實驗,通過實驗驗證生活經驗,再在此基礎上得出結論:磁鐵能吸鐵、鎳,但不能吸銅。這些材料的運用,為幼兒科學探究提供了保障。
幼兒科學探究活動,具有簡約化、試誤性。為此,科學區(qū)域材料的投放應突出探究性,還應注意目的性。如上文的水盆、木塊等實驗材料的投放,就具有科學性、探究性。在利用這些材料進行探究活動前,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以引導幼兒思考,如:如果把這個小木塊放進水中,這個木塊會漂浮在水面,還是沉入水底?這個問題提出后,孩子們會給出不同的答案,有的說沉入水底,有的說不會沉入水底。然后,教師讓孩子們將小木塊放進水中,觀察、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這樣,探究的目的性才能得到提升。
再者,探究性材料投放和使用能夠豐富幼兒的經驗,逐漸提升其語言能力和探究能力。
科學是幼兒園五大教育領域之一,幼兒園科學教育,可以培養(yǎng)孩子們從小樹立科學觀,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幼兒園進行科學教育時,材料的投放和運用,對于科學活動的開展意義重大,材料的有效、科學投放和充分利用,利于孩子們“玩中做”“做中學”。材料的投放,除了要注重材料的自然性、探究性、結構化之外,還應突出生活化、層次性、針對性,并不斷創(chuàng)新科學游戲的方式,讓幼兒在科學區(qū)域中自主、快樂地玩、學、做,促幼兒全面發(fā)展、綜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