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實驗小學 邵漢華
有幸走進王老師和學生們共同學習、共同生長的課堂,真實感受到馬朝虎的散文《水》的情致、理趣、詩意在課堂中飄溢,筆者認為“言語生命”的生長是語文課堂效度評判的“度量衡”,“言語生命”的生長點是語文教學中真正應(yīng)該逗留的風景,“言語生命”的成長是未來公民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抓手,“言語生命”的生長是師生生命豐盈的可靠路徑。
王老師課堂里的學生們是幸運的,因為學生們愜意地感受著幫助他們“言語生命”成長的甘霖的潤澤,快意地享受著引領(lǐng)他們“言語生命”拔節(jié)的陽光的哺育。
筆者帶著尋找“言語生命”的生長點的目的走進《水》這篇散文,走進馬朝虎先生,走進王老師和學生們的《水》的課堂,很幸福地與文本、作者、王老師、學生們產(chǎn)生了思維的碰撞與情感的共鳴。顯然,尋找“言語生命”的生長點是筆者診斷《水》的課堂的入口。
【案情】
1.師:老師聽著聽著,仿佛看到了你就在雨中奔跑跳躍、大呼小叫,老師特別想知道,你在雨中喊什么?除了文中描寫的,你還想做什么?
哇,好痛快的一場雨??!在雨中,除了大人、學生,你還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發(fā)揮你的想象,寫一寫:在雨中,筆者仿佛看到了……還聽到了……
2.師:想象一下從烈日下走進涼爽的空調(diào)房,你會舒服得怎樣大叫?帶著這種感覺,你再來讀讀這句話。
“言語生命”的養(yǎng)護首先是想象力的養(yǎng)護,在語文課堂中,這樣的教學設(shè)計不可或缺,也無可替代?!耙约憾热恕⒃O(shè)身處地”這種調(diào)動自身經(jīng)驗,結(jié)合對對象的了解,做合乎生活邏輯的延展,就是幫助學生們的“言語生命”生長的關(guān)鍵。
【案情1】
師:同學們,在我們這兒,下雨給你什么樣的感覺?那文中的雨帶給作者的感覺又是怎樣的呢?
我們重點來看第一句。你注意到了哪些詞語?從同學們找的這些詞語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動作代表了人的心理,作者通過一系列的動詞表現(xiàn)了學生們雨中洗澡的心情怎樣?誰能通過朗讀表達這種痛快的感覺?
從動詞中還原緣于文本的心里話是文本品悟的有效方法,它會引領(lǐng)學生不斷地走進文本的縱深,逐步增強“言語生命”的造血功能。
【案情2】
(1)傾注,像一條小溪流……
明明只是一勺水流下來,怎么能說是像一條小溪流一樣傾注而下呢?
是啊,這一勺水帶來的爽快與清涼,一點也不比一條小溪流遜色??!
奇特的比喻,表現(xiàn)了對水的渴望。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話,體會這種特殊的感覺吧!
(2)滑過……滑過……滑過……
“傾注”,讓你感覺水流得快還是慢?而“滑過了……滑過了……滑過了……”,下面還有省略號,此處省去很多字。你感覺水流得是快還是慢?
一勺水從頭上澆下來,明明是快的,為什么要寫得這么慢呢?
三個“滑過”,重復使用,作者把水流過身體的每一個部位的感覺都寫出來了,所以感覺是那樣慢,這叫細膩,這叫獨特,讓我們通過朗讀來細細體味這每一秒舒服的感覺吧。
(3)吸吮……加快……
什么時候,我們會用“吸吮”這個詞?現(xiàn)在呢,誰在吸吮?擬人化的手法寫出了身體的干渴程度之深。
你什么時候血流會加快?缺水時,血管就像小溪里的水快要干了,流得快嗎?現(xiàn)在有了水分,血管也像小溪流般,是那樣——歡快,鮮活,流暢。
這種看似不可能的夸張的想象,卻給人一種真實、真切的感受:水帶給人們?nèi)砻總€細胞透徹的舒服。誰能通過朗讀把這種特殊的感覺表達出來?
在語文教學中,比較是一種行之有效、簡單易行的方法,要想達成語言生命的生長最基本的就是要培養(yǎng)這種“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能力,在已有經(jīng)驗、慣性思維與文本的沖突碰撞中,在矛盾、沖突的文本品悟中,通過比較,作者匠心獨運的散文情致就了然于學生稚嫩的心田了。
【案情】
師:我們在閱讀一段話的時候,既要知道寫了什么,也要關(guān)注它是怎么寫的,尤其要注意一些特別的詞語。
“授之以漁”,給學生一個品讀策略的支點,學生品讀文本就有了著落,不再戰(zhàn)戰(zhàn)兢兢,從內(nèi)心深處萌生起“言說”的自由感和向往欲,讓學生的言說有了安適的環(huán)境與底氣。
【案情】
品讀第四自然段環(huán)節(jié)中,教者按照比較——還原——策略滲透——想象的步驟層層推進,學生的朗讀品悟就有了穩(wěn)固的臺階,他們“拾級而上”,深情朗讀里充滿了與文本碰撞、共鳴的情感體驗。
顯然,品讀的層遞性很好地緩解體悟的“坡度”,給學生“言語生命”生長的信心與勇氣。
如:想通過這篇文章告訴人們什么呢?
這是一個發(fā)散性的問題,是檢驗學生“言語生命”生長狀況的契機,在此可讓學生大膽表現(xiàn)課堂“習得”。教師們應(yīng)小心呵護、用心關(guān)注學生的生成的“言語”。所謂“言為心聲”,言語表達的變化與差異是心智長進的外化。
試想:對文本的品悟可以游離出教學預案嗎?許多公開課堂里最難得一見的是——“新生成”“錯誤生成”,殊不知“游離預案”的“教學風光”更宜人。簡言之,剖析原因就是很好的科研素材。為什么生成錯誤?是文本解讀錯誤?抑或?qū)W習策略有失偏頗?還是教學預案過高或過低地估計了學生的品讀能力?這些都是課堂存在的真正價值所向……
站在課堂診斷的層面,從學生的“言語生命”的成長維度,筆者發(fā)現(xiàn):想象移情是“言語生命”生長的翅膀,合理而大膽的想象建立在已有“智識”之基礎(chǔ)上,適切而主動的移情體悟關(guān)乎“己”與“彼”之感的考量。因此情動而辭發(fā),情動而語生。
比較還原是“言語生命”生長的抓手,比較是產(chǎn)生“疑問”與“沖突”甚至“矛盾”的途徑,而“疑問”“沖突”“矛盾”給了言語表達的動力與欲求。
策略滲透給“言語生命”生長的尊嚴,生命的姿態(tài)需要健康的體魄、陽光的心理,更需要作為生命體的尊嚴,而“言語生命”的尊嚴是精神的挺拔,是文化的自信,在“施教”中施與策略就給了學生表達自我、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也給了證明自我、完善自我的“言語生命”的可能。
呵護生成是“言語生命”生長的血脈。課堂生成是課堂的重要資源,是教學的關(guān)鍵機遇,更是施教的良好契機。在積極性思維碰撞下的課堂生成點就是學生“言語生命”的生成點,更是學生語文能力、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此時,課堂預設(shè)有時可以退居“二席”,面對“生成”,教者的敏感把握和適度引導顯得尤為重要,小心地呵護是教者的教學藝術(shù),用心地化解與融合彰顯教者的施教素養(yǎng)。
王老師和學生們的《水》課堂是有效的,它給了筆者尋找、梳理、探索“言語生命”生長的機會,更堅定了語文課堂關(guān)注“言語生命”生長的方向。筆者將繼續(xù)興致勃勃地行走在追尋、探求“言語生命”生長的“朝圣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