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刺桐幼兒園 葉倩云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孩子也一樣。一個孩子能得到大人的尊重,長大后他就會懂得該如何尊重他人。教育專家介紹,孩子最初受人尊重的感覺是從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別人的意識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過多次教育、訓練,不斷強化而逐漸建立起來的。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發(fā)展是持續(xù)、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xiàn)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既要準確把握幼兒發(fā)展的階段性,又要充分尊重幼兒連續(xù)發(fā)展進程中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每個幼兒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fā)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指南》所呈現(xiàn)的發(fā)展“階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
所以,尊重幼兒的意愿,已經(jīng)成為每個幼兒教師的教育理念。但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實屬不易。教師們常常在不經(jīng)意間,又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去要求孩子了。前段時間學園組織幼兒進行早操匯操比賽,我經(jīng)常利用晨檢自由鍛煉時間、離園前戶外體育時間等引導幼兒多練習做操。我們班的婉瑜小朋友,動作總是和別人不一樣,恰恰舞怎么都學不會,捏泥人動作也做得很別扭,有時候其他小朋友都練得很認真,只有她看起來動作很不協(xié)調(diào)。又如欣然小朋友是個很聰明的小女生,有時候會“語出驚人”。還記得有一次有其他老師來聽我的集中活動,談話活動分小組討論時她說得頭頭是道,活動小結(jié)的時候,我請她在集體中表現(xiàn)一下,她瞬間變得害羞、膽怯、唯唯諾諾,話都不敢大聲說,不管我如何鼓勵她、引導她,她始終低著頭,嘴唇緊咬,不愿開口,當時一股無名怒火便沖上了頭,在孩子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害怕”二個字。這樣一次次的“頻繁考驗”,足以成為老師發(fā)火的理由、批評的理由。
例如,今天早操活動時,孩子們像往常一樣合作做《捏泥人》的律動。之前我多次提醒過孩子們不要拉著手,不要去拽著別人,這樣會把其他人弄傷。我們班的晨晨小朋友是個特別調(diào)皮的孩子,他趁我不注意,準備去拉其他小朋友的手,結(jié)果不小心自己跌倒了,下巴磕到了水泥地上,他看著我,勇敢地爬起來,我走過去檢查他的下巴,還好沒有破皮,他被剛才的一幕嚇哭了,“還好沒事?!蔽野参恐??,有時也是孩子發(fā)泄的一種手段?;氐桨嗌虾螅辉倏奁?,也沒有了那份活躍,從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的后悔,他在等待我的“處理”。于是我走到他前面,從眼神里我看到孩子的害怕,我問他剛才為什么要哭?是疼嗎?那應(yīng)該怎樣保護好自己,讓自己不受傷害?孩子聽到的是我一連串關(guān)心又溫暖的提問,而不是責備的話語?!昂献魈?,不能手牽手,不能拽別人?!彼^低低地說。“那下次不要這樣做了,要保護好自己,好嗎?”孩子欣然地點點頭,放松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孩子的哭泣告訴我,孩子已經(jīng)知道錯了,如果這時再批評孩子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好好交流,坦誠接受,使我和孩子建立起的友誼橋梁,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評、責備孩子,卻很少檢討自己的心態(tài)和行為,是一種急于求成的心理。幼兒生性好動,這是天性使然,如果我們只能接受孩子的成功,不能接受孩子行為的反復和調(diào)皮,那么在這種狀況下,尊重幼兒就就是空談了。
孩子在幼兒園上學時,其自我意識逐漸形成,他們會提出“我自己來”“我自己做”的要求,并躍躍欲試地嘗試著做每一件事,這是孩子心理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正常表現(xiàn)。可是許多父母和老師生怕他們做不好,總是包辦代替,從而剝奪了孩子學習與鍛煉的機會。當孩子什么也不會做或什么也做不好的時候,卻又受到父母的指責與埋怨,這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作為老師,應(yīng)該主動預見并且避免這種惡性循環(huán),發(fā)現(xiàn)孩子年齡增長而獨立意識增強的時候,要通過各種方式以實際行動給予孩子支持,如對幼兒表示信任、讓幼兒擁有獨立的空間、給孩子支配時間的自主權(quán)、尊重孩子的選擇等等,前提是保證幼兒的安全。
我們班的家郡小朋友是個各方面能力都比較強的小男孩,就是吃飯?zhí)貏e慢,經(jīng)常是班里最后一名。通過家長約談,我們知道孩子在家吃飯還經(jīng)常是由父母喂的,有時候孩子吃得太慢,父母不愿意等,就喂孩子吃,久而久之,孩子自己吃得越來越慢,總是依賴父母喂養(yǎng)。在園時,沒有人喂,孩子就表現(xiàn)得抑郁,不愛吃飯。像這樣家長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鍛煉自理能力的權(quán)利,其實也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xiàn)。
總之,如果幼兒過早地承受太多大人的壓力,可能會導致幼兒早早地失去了童年的樂趣,沒有正常孩子那樣的歡樂,這將影響他們的社交能力和其他各種能力的發(fā)展及心理發(fā)育,他們很難發(fā)現(xiàn)自我價值,老師要對此引起重視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