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禾 編輯/秀婷 設計/龐婕
育兒的智慧對于寶寶養(yǎng)育有怎樣的重要性,媽媽們都十分清楚。但是具備智慧并且在合適的條件下運用智慧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為智慧?怎樣才能擁有智慧?
媽媽的育兒智慧就是:在撫育寶寶、處理和寶寶相關的任何問題時,都能夠運用好學到的各種知識,做得恰到好處。這個“恰到好處”說來很簡單,就是讓寶寶健康、快樂、陽光。但仔細分析,這里面可是一整套的學問:
1健康:不只是生理發(fā)育正常、長得壯、不生病,還要心理健康、思想健康。生理發(fā)育是先天的遺傳因素加上后天合理的科學撫養(yǎng),心理健康是父母親情和成長環(huán)境的滲透作用,思想健康是父母的正面示范、社會風尚的影響與認知發(fā)展的到位,這都不是一蹴而得的事,也不是努力喂養(yǎng)、用心教育就會有良好結果。想獲得最佳效果,關鍵在父母的智慧,尤其是媽媽的智慧。
2快樂:一整天嘻嘻哈哈不等于快樂,快樂的實質是充滿正面情緒,遇到任何難題都能心平氣和地面對。
正面情緒就是往好處想、朝希望看,能夠經常擺正心態(tài),放松情緒,不會長期受到負面情緒的困擾。這樣在面對任何事態(tài)時,都能夠看到好的一面,因而不會承受到重大的壓力。這就需要父母能夠時時刻刻運用智慧來和孩子進行良好的互動。
3陽光:不是表面上的容光煥發(fā),而是心理素質穩(wěn)定,有強大的自信,有堅強的意志。
信心來自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不會去做力不可及的事,因而經常享有成功的快樂,減少陷在挫折打擊的困境。意志力來自發(fā)現問題和解決難題的能力,能力足以應對,信心倍增,待人寬容,內在力量越來越強大,也就有了面對困難的勇氣與擔當。這一切,只有智慧父母能在給予孩子時間與空間的同時,運用各種合理可行的策略去引導孩子認知,讓孩子在適合的時機做適合的事,因而成長之路順風順水,鑄就開朗的個性。
這三個目標并沒有特定標準,也沒有發(fā)展的公式,父母盡力做去,能不能實現,實現到何種程度,每個媽媽的能力不同,環(huán)境有別,不能強求一致,因此它只是一個“愿景”。如何讓這個愿景不至于可望不可及?關鍵都在個人的智慧。由于智慧沒有絕對的標準,不能把自己的做法和成果拿來和他人互相比較,只能要求自己“做得最好”。
“做得最好”的意義就是“我已經盡力了”。沒錯,已經盡力了,應該可以心安理得,然而事實不是這樣。每個媽媽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時,不一定能夠將全部的智慧運用出來。這是為什么?歸納一下,媽媽們的前進之路,總會有幾堵墻,或者說幾道障礙,嚴重壓縮了媽媽的智慧,甚至是完全屏蔽、剝奪了媽媽的智慧。這是怎么回事?
每個媽媽都是有智慧的,然而,在陪伴孩子的成長上,每個媽媽都會遭遇影響智慧的四道障礙。能不能越過這些障礙?很難。這不是知識多寡、學歷高低的問題,而是個性、價值觀、教育理念,以及情商智商的綜合能力。每個人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做出怎樣的反應,如何才能夠“恰到好處”,沒有特定模式可以遵循。
這四道障礙是:
1. 急躁的個性:沒耐性,容易焦慮,輕易發(fā)火。脾氣一上來,智慧就遠離,于是經常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
2. 習慣性思維:根植于內心深處的思維習慣總是在不經意之間排斥新思想新理念,將智慧擋在門外。
3. 比拼的心理:別人怎樣做,自己不能輸,這種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缺乏遠見的做法讓媽媽總是焦慮不安。
4. 廣告的誘惑:各種營養(yǎng)品、早教班和智能開發(fā)的產品透過炫目的包裝和廣告炒作,令人難以拒絕誘惑。
這四道障礙中,后兩道“可視程度”較高,因此認知能力較好,情商較高的媽媽一般可以拒絕誘惑,但前兩道隱隱蔽性強,了無聲息般襲來時,媽媽難于覺察,思維與行動已經被它主宰,往往在鑄成大錯之后才發(fā)現,于是追悔莫及,卻又無可奈何。
急躁的人性情多變,遇事浮躁,控制不住情緒,動不動就發(fā)火,這就無法好好思考。因此在面對孩子做出自己不愿意看到的行為,不喜歡聽到的答話時,脾氣立刻發(fā)作。發(fā)脾氣的時候言語粗暴,做事不遵循章法,于是打罵、羞辱、諷刺、奚落等等不該用來對付孩子的行為都在無法控制的情況下做了出來。這個過程沒有道理可說,只因為失去了智慧。
生氣不是過錯,但動不動就生氣,特別是在孩子面前,總是控制不住自己,作為媽媽,這就是個大問題。
怎么才能夠在和孩子互動的時候心平氣和,保持正面情緒,不讓脾氣爆發(fā)呢?
我認為媽媽必須做到以下三點:
1.了解并接受自己的個性,知道自己的能力、優(yōu)勢與缺陷;
2.了解并接受孩子的特點,知道孩子的成長狀況和學習的方式方法;3.了解自己的情緒,掌握自我調適情緒、瞬間由負面情緒轉換到正面情緒的方法。
這三點中,前兩點可以通過學習與處事經驗的積累來達到消除急躁情緒的目標,而第三點則需要通過有效的心理訓練,能夠及時發(fā)現情緒即將失控,并立即采取有效方式掐滅怒火。媽媽們可以學會以下這個兩步消弭怒火的方法:
美國心理咨詢顧問Dr.Gary Hankins 在著作Prescription for Anger一書中為職場人士開出了一百多個“生氣處方”,其中有個“金魚缸秘技”,可以幫助媽媽給自己“安裝”一個“生氣警報器”,讓媽媽能夠在暴發(fā)脾氣之前有所察覺。這個秘技的訓練步驟是:
① 假定在你的面前擺放一個金魚缸,你離開金魚缸三米遠,注視金魚缸;
② 想象你把自己曾經發(fā)生的情緒失控、大發(fā)脾氣的情景擺放在金魚缸里;
③ 像電視回放一樣,你置身事外,看著金魚缸里播放的自己生氣時候的表現;
④ 你會感覺惡心、厭煩。這樣多看幾遍,多播放幾個情景,不斷給予自己加強刺激;
⑤ 一個短時期的訓練之后,你對自己的脾氣產生強烈的警戒心,并且越來越敏感。
這是一種虛擬的心理訓練。完成了第一步,接下來就該掌握一個掐滅怒火的訣竅,進入第二步。
① 自己問自己:“這孩子怎么啦?”
② 接著問自己:“我該怎么辦?”
③ 然后回答自己:“孩子就是這樣!”
這個內在對話的過程只需要1秒鐘。接著抬起頭望向窗外,呼出一口濁氣,或轉身走向陽臺,或去衛(wèi)生間洗個手,這個第2秒的作用就是讓掐住的火苗進一步熄滅。
第3秒,回到孩子面前,換個笑臉,蹲下來,摟過孩子,輕聲細語和孩子對話。
這個情緒的轉換過程是否有效,關鍵在你對自己和對孩子的了解與接受。只要你承認那是自己的孩子,認識到自己是孩子的媽媽,一般上都可以達到控制脾氣的目標。
習慣性思維并不是單純的心理問題,主要是價值意識,包括家族傳統(tǒng)、風俗習慣、對長輩的敬畏、對圣哲的崇拜、對名人典范的迷信、受宗教思想的約束,以及當前社會風尚的直接影響。這些方方面面潛藏在內心深處,構成思維的主軸,在平常學習新思想新理念的時候并不會立刻闖出來干擾或阻礙,然而在面對問題,思考解決方法時,它就會形成一道魔網,或是一個緊箍咒,壓制住新思維,只讓原來的價值意識統(tǒng)攝一切,在關鍵時刻屏蔽了媽媽的智慧。
“習慣性思維”究竟是什么?怎樣掣肘媽媽的智慧?要如何去突破這道魔網的圍堵?這里涉及許多辯證問題需要一一理清,也需要掌握許多破解緊箍咒的技術,說來話長,只能在下期才和大家詳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