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玉英
在課堂上,我們學習了第五組關于生命的文章,在口語交際課上,同學們也暢談了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把你們所談的內(nèi)容進行加工整理,寫下來就是一篇歌唱生命的贊歌。這篇習作的范圍很廣,可以寫人,可以寫動物,還可以寫植物。
如果寫人,首先要從我們身邊或各種媒體上找到一個演繹精彩生命的人。如課文《生命 生命》的作者是臺灣作家杏林子。她12歲患類風濕關節(jié)炎,腿不能行,肩不能挑,手不能抬,頭不能轉,就是這樣一個殘障人士,數(shù)十年來堅持不懈,筆耕不止,著書四十多部,被譽為“臺灣十大杰出青年”。杏林子譜寫了一曲生命的贊歌!有的同學可能會說,這樣的人太難找了。其實,并非一定要找到像杏林子這樣對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人。請看習作《運動場上的雄鷹》中的一個片段:
三號運動員是一個沒有左臂的殘疾人。由于起跑時太急太快,他一下子失去了平衡,重重地摔在地上。觀眾席上發(fā)出了遺憾的嘆息聲,大家都認為他會退出比賽。說時遲,那時快,猛然間,只見三號運動員右手一撐,左腳一踮,猛地站了起來,迅速地邁開雙腿向前沖去,像一只起飛的雄鷹……頓時,觀眾席上爆發(fā)出雷鳴般的掌聲。
這短短的幾句話中,用了“摔、撐、踮、站、邁、沖”等動詞,把一個殘障運動員熱愛生命、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形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殘障人士與正常人一起比賽,本來就是一個奇跡。觀眾的掌聲,是對三號運動員的喝彩,更是對精彩生命的高歌!
總之,只要這個人能在逆境中讓生命出彩,他就是我們要找的人。這樣的人,只要去記憶中細細地搜尋,肯定找得到。
如果寫動植物,除了自己親眼看到的動植物以外,同學們還可以從報刊、書籍、電視、電影中了解許多動植物。可以把那些有關“生命”的動人故事作為素材。請看下面的素材:
主人在拆房子時發(fā)現(xiàn)了木板空心墻中一只被釘子穿身而過的蜥蜴。原來這是主人20年前掛結婚照片時釘?shù)?。可是令人吃驚的是這只蜥蜴還會動——它還活著。這是怎么回事呢?經(jīng)過數(shù)天的觀察,主人發(fā)現(xiàn)了秘密:原來這只蜥蜴的同伴每天都找來食物喂它,這一喂就是20年!
這個關于動物的素材,太令人震撼了。同學們看了以后一定能從中得到啟示。
同學們可以從記憶的倉庫里、口語交際課上的交流內(nèi)容中,搜尋出幾個感人的故事。寫的時候可以采用“總述—分述—總結”的篇章結構。也就是先開一個頭,然后并列寫兩三個小故事,注意詳略得當,最后總結。如果只寫其中一個故事也可以,那一定要細致地觀察,抓住特點一步一步地進行描寫。不管采用哪種結構,都要把自己對生命的認識、感悟、贊美融入其中,表達出真情實感。
此外,為了增強習作“歌唱生命”的厚重感,在習作中可以適當?shù)剡\用一些關于生命的名言警句,如“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了解生命而且熱愛生命的人是幸福的”等。題目可根據(jù)內(nèi)容來定,做到簡潔、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