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舟
前言:《幼學瓊林》是一本國學啟蒙讀物,集天文地理、歷史人物、典籍制度、鳥獸花木、朝廷制度、文事科第等與人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知識于一體,幾乎囊括了明代以前有名的歷史典故、趣聞軼事、名人警句等,堪稱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本刊精選了《幼學瓊林》中的部分內(nèi)容,以原文、譯文、注釋、故事的形式,將知識性與趣味性融為一體,使同學們在誦讀中輕松快樂地親近國學,更直觀地感受國學的魅力。
【原 文】
刻舟求劍①,固而不通;膠柱鼓瑟②,拘而不化。
斗筲③言其器??;梁棟④謂是大材。鉛刀⑤無一割之利;強弓有六石⑥之名。
(節(jié)選自《幼學瓊林·器用篇》)
【譯 文】
用刀在舟旁刻下記號,而照著記號去尋他的劍,這種人一味固執(zhí)愚笨,全然不知變通;用膠粘住了弦柱,去彈那個瑟,這種人固執(zhí)拘泥不化。
斗筲是說人的才識短淺氣量狹小,好比斗和筲容不下較多的米和麥。人的才干偉大,好比房屋的梁柱,擔當?shù)闷鹬卮蟮呢熑?。不會做事,好比用鉛來做刀,拿來切東西都不夠鋒利。強硬的弓有六石之稱。
【注 釋】
①刻舟求劍:這是諷刺那種固執(zhí)愚笨而不知道變通的人。
②膠柱鼓瑟:這是嘲笑那種拘泥固執(zhí)而不懂變化的人。
③斗筲(shāo):斗和筲都是很小的容器。后來比喻人的見識短淺,氣量狹小。
④梁棟:即棟梁,房屋的大梁,比喻擔負國家重任的人。
⑤鉛刀:用鉛做成的刀,很軟。
⑥石:古代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一石。
【故事鏈接】
膠柱鼓瑟
古時候,有個齊國人到趙國去學彈瑟。到了趙國,他聽老師彈的曲子是那樣悅耳動聽,非常高興,下決心要把老師的技藝學到手。但他不是塌下心來扎扎實實地從基本功學起,而是急于求成,想走捷徑。他等老師彈完一支曲子,就用膠把調(diào)音的琴柱給粘住了。他自以為這就可以把老師的本領掌握了,于是高高興興地回到家鄉(xiāng)。
齊人回到家里,邀請親朋好友、左鄰右舍來聽他彈瑟,對大家說:“你們欣賞一下美妙的曲調(diào)吧!”說完自己就彈了起來,可總是彈不成曲調(diào)。親朋好友聽了一會兒就厭煩了,他自己還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地說:“咦,難道我粘錯了地方嗎?”
“膠柱鼓瑟”的本義是用膠把音柱粘住,使音調(diào)不能調(diào)整,后用來比喻拘泥固執(zhí)、不知變通。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會一門知識或一種技術,都要下一番苦功夫,剛入門就以為掌握了一切,這種想法是要不得的。學無止境,不要因為自己學了些皮毛就驕傲自滿,否則會犯下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