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靜
《歷史的溫度4》
張瑋(網(wǎng)名:饅頭大師)用亦莊亦諧的文字,豐富的歷史知識,活色生香的歷史故事,講述有血有肉、有人性的故事,還原歷史應(yīng)有的溫度,此次出書《歷史的溫度》系列第四本,前三冊累計銷量超過60萬冊?!澳悄?,中國為什么只派一個人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清末為何那么多留學生扎堆去日本?那些從月球回來的宇航員,都怎么樣了?”書中從宏大的敘事,走向歷史的細節(jié),尋找時代的真實故事。當歷史風起云涌,風云人物又如何改變時代,或被時代改變?一個個歷史小故事,講述課本之外的過去時光,讀完多一些典故,長一些知識,變成有趣、有見識的人。
徐霞客、麥哲倫、容閎、張伯苓、劉長春、馬拉、陳公博、伊藤博文……不管是這些在史書上留下了名字的人,還是那些沒有留下名字的普通人,其實都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夢想。只是,如果把時間軸拉到足夠長,大多數(shù)人的信念和夢想都隨時間而湮滅了。留在史書上的那些人,有的是因為歷盡艱辛,堅持的信念最終成真,而有些人所謂的“信念”本身就是個妄念,最終不光是撞了南墻,甚至還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翻看歷史的長卷,回顧這一個個故事,以及故事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你會發(fā)現(xiàn),人生的轉(zhuǎn)折,有時真的只在一念之間,不管這些“念”,是信念還是妄念,是文念還是情念。
每個歷史人物或者事件,背后都曾有不為人熟知的故事,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把這些故事告訴你。在“饅頭大師”張瑋抽絲剝繭般的描述中,歷史被還原成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這之中,有熱血,有殘酷,有真實,當然,也有溫度。
以下文字摘自《歷史的溫度4》中的自序部分,張瑋與讀者分享了自己寫書的心路歷程。
中國人有句話,叫“事不過三”,但《歷史的溫度》系列還是出到了第四本。
兩年前,出第一本《歷史的溫度》的時候,要說我沒想過會出第二本、第三本,倒也不是真心話,畢竟微信公眾號里有那么多篇文章積淀在其中——到目前為止,已經(jīng)有380多篇了。但是真的看到第四本書即將付印,還是有些感慨的。
從開“饅頭說”這個微信公眾號開始,這三年一路走來,確實甘苦自知。我曾在第三本書的簽售分享會上說過,支撐我一路走過來的,主要是兩點。
第一點,就是各位讀者對我的支持和鼓勵。說真的,沒有你們,我不可能走到今天這一步。第二點,是我媽媽從小對我說的一句話:“一件事要么別做,要做就盡力做到最好?!钡谝稽c,是來自外部的動力;第二點,應(yīng)該算是我內(nèi)心的一點堅持吧。于是就要說到這本書了。
從第四本《歷史的溫度》開始,出版社的編輯和我一起商量,能不能每本書確定一個大致的主題,再根據(jù)這個主題,收錄文章。這其實挺難的,因為原來“饅頭說”的文章是按照“歷史上的今天”這個脈絡(luò)寫的,發(fā)生什么寫什么,事先并沒有一個明晰的整體框架。但就算難想,也要想。于是就想出了一個:那些曾經(jīng)的執(zhí)念和信念、理想和夢想。
滾滾長江東逝水,歷史上從英雄到凡人,其實都有自己的信念,都有自己的夢想。只是如果把時間軸拉到足夠長,大多數(shù)人的信念和夢想都隨時間湮滅了。留在史書上的那些人,有的是因為歷盡艱辛,堅持的信念最終成真,而有些人所謂的“信念”本身就是個妄念,最終不光是撞了南墻,甚至還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所以,我把這次收錄的故事分為了五個“念”:信念,執(zhí)念,妄念,文念和情念。翻看歷史的長卷,回顧這一個個故事,以及故事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念”的轉(zhuǎn)化和定位,很多時候真的就只在“一念之間”。我覺得這也是歷史的熱血,歷史的殘酷,歷史的真實,當然,也是歷史的溫度?!皶r代撲面而來,轉(zhuǎn)瞬即成歷史”,這是《歷史的溫度3》的副標題??峙氯缃裆硖幓ヂ?lián)網(wǎng)時代的我們,比先輩們更能切身感受到這種世界變化的速度,以及隨之而來的焦慮感。但也正是因為如此,無論處在哪個時代,我們還是要有、要保留住自己心中的那份念想。那不必一定要是一個“平天下”的大志或一句“人上人”的誓言,完全可以只是一個平凡普通的理想,一種源自內(nèi)心的信念,一份愿意付出的堅守。
所幸,這三年,我通過線上和線下的溝通和交流,見證了很多讀者許下心愿、努力奮斗、實現(xiàn)夢想的全過程,而大家也全程見證了我從一個記者,到一個自媒體人,再到一個所謂的“作家”的轉(zhuǎn)變。這是一個見證巨變的時代,但同時也是一個需要堅守的時代。有幸和大家相識,一起走過這三年。也愿意和大家一起,繼續(xù)走下去。感恩。感謝。
——“饅頭大師”張瑋